书名:发现母亲(实践本):好习惯是养出来的
:29.80元
售价:20.3元,便宜9.5元,折扣68
作者:王东华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2100382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本书是一套中外家庭教育经典案例丛书。精选数十位对当今中国父母极富指导意义的教育个案,并配以对中国家庭极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汇集在这里的数十个中外家庭虽属不同阶层。但他们都善学知教.因此在培养孩子“好习惯”“好成绩”“好人格”等方面都有许多难得
的心得体会和做法。其极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实践。相信会给我们的父母以极大的启发。
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认为孩子的“素质”,更多地是出自家庭而不是学校。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孩子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父母的成功经验。是当前中国家庭进行素质教育的*好读本,值得每一所家长学校、每一个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向其家长推荐。并值得每一位父母学习和参考。
总序 向杰出父母们学习
阅读习惯:让孩子从小爱上读书
01.创设良好环境,在潜移默化中识字
02.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好课堂
03.识字游戏让求知成为一种享受
04.从儿歌入手。适时进入阅读阶段
05.电视是孩子识字读书的好帮手
06.用古诗词充实孩子的记忆库
07.用成语丰富孩子的词汇
08.让孩子在地图上畅游知识世界
09.积极鼓励、引导孩子多看多问
10.讲故事是教育孩子的好形式
11.猜谜语是开发幼儿智力的好方式
12.给孩子插上联想的翅膀
13.早期识字阅读应防止的几个误区
道德习惯:在美德中成长的孩子是幸福的
01.教育得法,大多数孩子都会成为非凡人才
02.对于孩子,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
03.为人父母之前就要做好角色准备
04.早期教育从学说标准母语开始
05.用心挖掘孩子的外语潜能
06.教育的秘诀在于唤起孩子的兴趣
07.随时随地丰富孩子的见识
08.在有益的游戏中增长知识
09.培养孩子学习上的好品质
10.严格教育不会使孩子痛苦
11.摒弃,保护孩子的判断力
11.不能让孩子贪吃
13.别让孩子在交往中沾染坏习惯
14.教育孩子积极向善
15.骄傲自大会毁灭英才
16.绝不能让孩子有骄傲情绪
……
生活习惯:会做家务事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沟通习惯:一吨言教不如一两身教
学习习惯:弱在哪里补哪里
应试习惯:课前预习,学习才能处处超前
王东华,男,1963年6月生,安徽芜湖人。《发现母亲文库》总编,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其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专著《新大学人》(40万宇),为93深圳(中国)文稿公开竞价首部成交著作。其致力人类文化启蒙的另一教育专著《发现母亲》(80万字),1999年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远不止于“发现母亲”,更在于“发现自己”。在审视母亲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身上那些源于原生家庭的印记,那些被母亲无形中塑造的特质。我发现,我曾经以为的“独立”,可能也带着一种“不求助”的防御机制;我曾经以为的“坚强”,也可能隐藏着一种“不示弱”的固执。 书中的某个章节,讲到母亲如何用自己的经历,教会孩子珍惜拥有,感恩生活。这种“感恩”的教育,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待生活的方式。我曾经习惯性地抱怨,习惯性地追求更多。但母亲的经历,让我看到了“拥有”的难得,也让我懂得了“知足”的可贵。这本书就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我的优点,也照出了我的缺点,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诚实地面对自己。我开始明白,理解母亲,其实就是理解我自己,就是理解我生命中的那些纹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理论,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力量。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在向我娓娓道来,分享她的人生感悟。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生活化的场景描绘,比如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她在灯下缝补衣服的专注,她对孩子叮嘱的琐碎。这些细节,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勒出一位母亲的形象,一位平凡却伟大的母亲。 我记得书中有一章,讲的是母亲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教会孩子感恩。不是刻意地进行感恩教育,而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比如,在吃饭前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在接受帮助时表达诚挚的谢意。这种融入日常生活的教育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我曾经试图让孩子写感谢信,但他觉得枯燥乏味。这本书让我明白,感恩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而不是一种形式化的任务。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将更多的“感谢”融入到我的言行中,希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放下了很多过去对母亲的成见,也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足。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独立自主的人,很少依赖别人。但这本书让我反思,我这种“独立”,是不是也源于小时候,母亲在我身上给予了过多的自由,而没有给予足够的引导和陪伴? 书中有个章节,讲的是母亲如何在孩子独自玩耍时,静静地陪伴,不打扰,也不过度干涉,但当孩子需要时,她又能第一时间出现。这种“陪伴”的艺术,让我深思。我一直觉得,陪伴就是时时刻刻都在孩子身边。但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陪伴,是懂得放手,是给予空间,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做那个最坚实的后盾。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自己探索和成长的机会?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更合格的父母。
评分阅读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仿佛书中描述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曾经在我生命中真实地上演。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爱”的解读,它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也不是物质上的馈赠,而是藏在日常的点滴之中,藏在母亲的眼神里,藏在她的微笑中,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叮嘱里。 书中的一个例子,一位母亲在孩子离家求学时,默默地为他准备了许多家乡的特产,这些特产承载着母亲的思念和祝福。这种“细水长流”的爱,让我感动不已。我突然想起,我的母亲也总是这样,在我出门远行时,会往我行李箱里塞满她做的酱菜,塞满她精心挑选的衣物。我曾经觉得这是“老一套”,却未曾想过,那里面蕴含着多么深沉的爱意。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母爱是最朴素的,也是最伟大的,它不需要华丽的包装,只需要一颗真诚的心,就能穿越时空,温暖人心。
评分这本书让我感到无比的放松,因为它剥离了“完美母亲”的标签,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母亲形象。我一直以来,都背负着一种莫名的压力,觉得自己必须成为一个“完美”的母亲,一个“不会犯错”的母亲。但这本书告诉我,没有人是完美的,包括母亲。母亲也会有自己的情绪,也会有自己的困惑,也会有自己的局限。 书中有个例子,一位母亲因为孩子一次失败的考试而感到自责,她不是责怪孩子,而是反思自己在教育方式上是否存在问题。这种“自我反思”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我曾经也因为孩子的挫折而感到焦虑,甚至会迁怒于他。这本书让我看到,面对孩子的不足,更应该的是反思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它让我明白,做一个“好”母亲,并非意味着永远正确,而是意味着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地去爱和被爱。这种“不完美”的真实,反而让我感到无比的释然。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好习惯”并非是刻意强加,而是“养出来”的。我一直以来都把培养好习惯看作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需要意志力,需要不断地监督和纠错。我试图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每天都盯着他,他做不到就批评,结果适得其反,他反而越来越排斥阅读。读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它让我看到,母亲在培养孩子习惯时,更多的是营造一种环境,一种氛围。 比如,母亲自己热爱阅读,家里随处可见书籍,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暗示”。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自然而然就会被书香所吸引。书中的例子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爱上运动,自己也跟着孩子一起参加各种运动,享受运动的乐趣,而不是强迫孩子去完成训练。这种“身教大于言传”的理念,让我茅塞顿开。我意识到,与其空洞地讲大道理,不如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用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去引导他们。这本书教会我,养习惯就像养花,需要阳光、雨露和耐心,而不是一味地催促和施肥。
评分我总是觉得,自己和母亲之间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想法,反而觉得和她越来越疏远。那种曾经无话不谈的感觉,似乎被时间的洪流冲淡了不少。但这本书,真的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份母女/母子关系。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疏远”,其实是由于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对方,没有看到对方内心的渴望和付出。书中关于“理解”的部分,让我深有感触。母亲或许不善于言辞,或许她的表达方式让你觉得不舒服,但这并不代表她不爱你,不代表她没有为你付出。 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母亲如何默默地为孩子准备便当,即使孩子已经长大,即使她自己身体不适,也依然坚持。读到这里,我鼻子一酸。我想到自己的母亲,她也总是这样,在我不经意间,为我打点好一切。我曾经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甚至会觉得有点“啰嗦”。但这本书让我看到,这份“啰嗦”背后,是对我无私的爱和深深的牵挂。它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宽容的角度去审视母亲的行为,去理解她当时的处境和情感。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曾经的“以自我为中心”,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看见”母亲,看见她身上那些闪光点,看见她那些不为人知的付出。
评分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母亲”这个词的重量。我一直以为,母亲就应该是无所不能的,应该是永远坚强的,应该是永远为孩子牺牲奉献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母亲也是人,她有她的脆弱,有她的无奈,有她的疲惫。书中的一些段落,描述了母亲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挣扎,在教育孩子时的迷茫,甚至是在自我怀疑时的无助。这些真实的情感流露,让我无比动容。 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情节,母亲在深夜里,对着窗外默默地流泪,因为孩子的一次叛逆让她感到深深的无力。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母亲。我也曾因为她的某些行为而感到不解,甚至烦恼,却从未想过,在她平静的外表下,可能也隐藏着如此巨大的情感波动。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同情,学会了理解,学会了站在母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它让我明白,母亲的爱,并非完美无瑕,而是带着人性的光辉,带着生活的磨砺,也带着无数的妥协和牺牲。这种不完美,反而让这份爱更加真实,更加动人。
评分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习惯”的形成过程,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微妙。我一直以为,好的习惯是靠毅力去培养,而坏的习惯则是靠约束去戒除。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很多习惯,尤其是那些深植于内心的行为模式,是与我们的原生家庭,与我们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的。母亲在不经意间,用她的生活方式,她的思维逻辑,潜移默化地在我们身上种下了各种“习惯”的种子。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安全感”的章节。书中描述了一位母亲,即使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也会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稳定的家庭环境。这种“稳定”,让孩子内心充满了安全感,从而能够更自信地去探索世界,更积极地去面对挑战。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母亲虽然没有给我锦衣玉食,但她总是努力维持着家庭的和谐,让我感受到一种稳定和温暖。这种“稳定”,或许就是我后来能够勇敢尝试新事物,不畏惧失败的重要原因。这本书让我看到,母亲的爱,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她为孩子构建的那个“心理安全港”。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发现母亲”这个词表面上的意义。它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自我审视,一次对童年经历和母性力量的重新解读。我一直觉得,我对母亲的感情是复杂的,有爱,有依恋,但也有很多未解的困惑。我总是在想,为什么我成为了现在的我?我的很多习惯,我的很多思维模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缓缓地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让我看到了母亲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的一切。 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母亲的优点或缺点,而是通过大量细腻、真实的案例,展示了母亲在养育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所经历的挣扎,以及她那些看似平凡却意义深远的教导。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耐心”的部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急性子,做事追求效率,但回想起来,母亲在我年幼时,面对我无数次的重复和错误,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坚持,那种细水长流的引导,才是真正将“耐心”这两个字刻在了我的生命里。她从未说过“要有耐心”,但她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如何等待,如何一次次地尝试,直到成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自认为与生俱来的特质,其实都源于早期那些不为人知的“养育”过程。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应该在教育下一代时,去学习母亲的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