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 | 作者 | 李安平 |
| 定价 | 36.80元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 ISBN | 9787518045068 | 出版日期 | 2018-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李安平号苍生医者 |
| 目录 | |
| 章 走进博弈,博弈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游戏 1 什么是博弈 1了解博弈的构成要素,把握博弈局势 3 博弈的结局:零和、负和与正和 6 第2章 如何避免两败俱伤:囚徒困境 9 谁才是凶手:“囚徒困境”的故事 9 到底是合作还是背叛 11 旅行者困境:小聪明使不得 13 胆大的南郭先生:机制漏洞下的便宜 16 两难中的第三条道路你找到了吗 18 知己知彼,先找到对方的软肋 20 优势互补,合作才能双赢 22 “哈丁公用地”悲剧:如何防止公共资源的过度开采 25 第3章 弱势时的借力策略:智猪博弈 27 智猪博弈的故事:“小猪”是如何吃上免费的午餐的 27 要做“小猪”,就要学会等待和把握时机 29 为什么有些人只能当冤大头:“大猪”的无奈 31 当投机取巧的“小猪”亦非易事 33 巧借强者之势,达成目标 35 当“大猪”,还是当“小猪” 37 如何防止“小猪”“搭便车” 40 以静制动,走好“等待”这步棋 42 第4章 的博弈结局:纳什均衡 45 纳什对博弈论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45 灾难性的价格大战如何解决 47 利益妥协,才能达到均衡 49 狭路相逢,谁是胜者 51 “二桃”为什么能杀“三士” 53 “剩女”到底是怎么剩下的 55 第5章 实力强未必会胜出:博弈 58 三个的博弈:谁是枪战后的幸存者 58 强者要学会放低姿态 61 蓝契斯特法则:如何做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63 别忽视职场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 65 弱者的生存之道——弱弱联合策略 68 第6章 谁是真正的勇者:斗鸡博弈 70 针尖对麦芒时胜者谁 70 以退为进的策略:聪明的胆小鬼 72 修炼强大气场,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74 别把面子看得太重要 77 把握全局,成为后的赢家 78 把对手变为朋友,实现共赢 81 当机立断,别在犹豫不决中丧失先机 83 第7章 囚徒困境的破解之道:重复博弈 86 重复博弈能破解囚徒困境 86 眼光长远,舍小利赚大利 88 道德的制约作用 91 带剑的契约才更安全——让法律来改善囚徒困境 93 信誉是立世之本 96 第8章 过去的经验未必可靠:酒吧博弈 99 去还是不去:酒吧博弈 99 过犹不及,把握事情的临界点 101 成功需要的过程 104 过去的经验不可靠 106 敢于做人群中与众不同的那个人 108 另辟蹊径,才有可能绝处逢生 110 第9章 如何实现双赢:猎鹿博弈 113 何谓猎鹿博弈 113 有合作,才有双赢 115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117 强者才有竞争力,才有话语权 119 尊重你的对手,化敌为友 121 运用双赢思维,真诚合作 123 0章 博弈中的常见效应与定律 125 破窗效应;不及时制止意味着纵容 125 登门槛效应:先“得寸”后“进尺” 127 延迟满足效应:如何培养自控能力 129 马太效应:遇到不公正待遇时如何调整 132 蝴蝶效应:不要因小失误酿成大错 134 多米诺骨牌效应:不要忽视初始能量的连锁反应 136 路径依赖定律:习惯是人生的大指导 138 1章 职场博弈 —博弈法则助你职场一路畅通 141 了解职场生存状况,读懂游戏规则 141 初入职场,切忌锋芒毕露 143 与领导博弈:记住,领导永远是对的 145 下属与企业、领导的博弈:表露成绩,高薪也是争取出来的 148 职场跳槽要谨慎 150 做与不做的抉择:别什么事都太积极 153 自己与自己博弈:时刻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155 2章 谈判博弈 —在讨价还价中获取大利益 157 谈判即博弈 157 先摸清对方底细,方能底气十足 159 退一小步、进一大步的谈判技巧 161 装装糊涂,避开谈判雷区 164 打好时间战,别急于求成 165 谈判活动中的报价学问 167 3章 管理博弈 —无为而治,井井有条 171 管理需要部署到位 171 零和游戏——成就感让企业与员工实现“双赢” 174 企业用人之道——让员工人尽其用 176 意见互通,平等交流 178 奖罚分明,管理才更高效 180 为员工营造一个快乐的工作氛围 183 4章 处世博弈 —方圆进退之间的处世艺术 186 别让思维定式给你的人生设限 186 自我博弈:绝不可纵容自我 189 先发制人,凡事超前一步 191 助人就是助己 193 智者的生存之道——藏而不露 195 参考文献 198 |
| 编辑推荐 | |
| 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博弈博弈论的精髓是策略性思考,学点博弈论,能教会我们理智地看待事物,教会我们预测他人反应,保护自身利益。为此,我们需要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巧妙地运用博弈策略。 《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 》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选取了大量有趣的故事,并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来诠释博弈论的定义和作用。向广大读者展示博弈中的智慧,告诉我们在社会和人生的大博弈中如何取得真正的成功。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最近正在研读这本书中关于“社会认同”的章节,真的非常深刻。我们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尤其是在信息不确定或者情境模糊的时候,我们更容易参考他人的行为来做出判断。书中列举了许多生动的案例,比如在紧急情况下,人们为什么会因为看到周围的人都无动于衷而选择袖手旁观,或者在购物时,为什么会因为看到很多人都在排队而产生“大家都喜欢”的错觉。这种“从众心理”虽然有时会带来负面影响,但它也是社会群体形成和维持秩序的重要机制。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仅解释了社会认同产生的心理基础,还探讨了如何辨别和应对这种心理,以及如何在需要的时候,利用它来促进积极的社会行为。比如,在公益宣传中,如何通过展示成功案例来激发他人的参与热情,或者在团队建设中,如何营造积极的集体氛围来鼓励成员共同进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社会认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集体,也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外界对我们的影响,从而做出更独立、更理性的选择。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讲解“权威效应”时,简直太到位了。我们从小到大,似乎都习惯于尊重和听从权威的声音,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专家、领导。书中通过各种历史事件和社会实验,展现了权威对人们决策和行为的巨大影响力。即使是看似理性的个体,在权威面前也可能产生盲从。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分析了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轻易地相信专家的话,即使我们自己对某个领域一无所知。这种心理既是一种社会分工的需要,也是一种认知捷径。然而,书也警示我们,过度依赖权威可能会扼杀独立思考,甚至导致严重的错误。因此,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权威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教导我们要如何辨别真伪权威,如何在尊重权威的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被轻易操纵。这对于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来说,尤为重要。读完这部分,我开始审视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如何看待和对待权威的,也更加坚定了要保持独立思考的决心。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就很有质感,封面色彩搭配沉稳又不失活力,让人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内容一定很扎实。我一直对人际互动中的那些微妙心理很感兴趣,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碰壁,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真诚,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对方的“游戏规则”。这本书的名字就直击要害,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穿越那些复杂的社交迷宫,揭示那些隐藏在对话和行为背后的动机。比如,在团队合作中,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能巧妙地化解矛盾,而有些人却总是无意中制造更大的分歧?在谈判桌上,那些成功的交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博弈?我特别想知道,书里会不会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比如如何识别对方的“策略”,又如何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做出更明智的应对。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预测他人的行为,从而更从容地应对各种人际场景,那它就真的太有价值了。我倾向于认为,人际交往不是一味的付出和等待回报,而更像是一场策略的游戏,只有懂得规则,才能玩得转。
评分这本书在分析“承诺与一致性”方面的内容,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们常常会发现,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或者对某件事情表达了某种承诺,我们就会倾向于坚持下去,即使后来发现这个决定并不那么完美。书里通过一些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生动地揭示了这种心理倾向的根源。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看重“言行一致”,以及这种一致性在维持社会秩序和个人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不仅阐述了这一心理原理,还讨论了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应用。比如,商家如何利用人们追求一致性的心理来引导消费,政治家如何通过争取公众承诺来巩固支持,甚至我们自己在面对选择时,也会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读完这部分,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行为,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的那么喜欢某个事物,而是因为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为了保持“一致”,就不得不继续走下去。这本书让我对自身的行为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那些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刻。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关于人际交往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高深,但实际上内容却非常接地气,充满了生活化的案例。我尤其被其中关于“互惠原则”的探讨所吸引。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按照“你给我什么,我就回报你什么”的逻辑来行事。比如,收到一份小礼物,我们自然会想着回赠一份;得到了帮助,我们也希望有机会报答。书里深入剖析了这种心理机制,并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看似复杂的社交行为,背后都有着简单却强大的心理驱动。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提供了如何巧妙运用这一原则来建立良好关系的方法。我学到了如何适时地给予,如何恰当地接受,以及如何在不让人感到压力的前提下,增进彼此的好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际交往并非单向的付出,而是一个相互给予、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理解并运用好互惠原则,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让沟通更加顺畅,关系更加稳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