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基于适应性效率的中国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29.00元
售价:19.7元,便宜9.3元,折扣67
作者:李志刚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09546833
字数:
页码:2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基于适应性效率的中国保险制度变迁研究》共六章,具体内容如下:
章,介绍了本书写作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与本书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书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创新与不足,从整体上对本书进行了概括。
第二章,介绍了本书写作所依据的相关基础理论,包括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诺思的适应性效率理论,它构成了本书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介绍了中国保险制度变迁的历史,并使用数据包络分析对制度变迁的效果进行了评价,获得了一个保险制度变革效果的初步印象,它构成了本书研究的现实依据。
第四章,根据诺思及其他学者关于制度适应性效率的描述,归纳总结出适应性效率应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以此为依据,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中国保险制度的适应性效率进行了评价。
第五章,针对第四章评价的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索了中国保险制度适应性效率缺失的原因,为中国保险制度向适应性效率改进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第六章,在前面对中国保险制度适应性效率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并借鉴欧洲保险制度的变迁,集中归纳出中国保险制度变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中国保险制度向适应性效率改进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节 制度的适应性效率评价标准
对于资源的配置效率,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共同认可的评价标准。而对于适应性效率,直至目前为止,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供我们参考。作为适应性效率的提出者,诺思本人仍然沿用了科斯的交易费用标准来衡量一国制度的适应性效率。此后,适应性效率的研究者又提出了一些其他的评价标准。
一、诺思的交易费用标准
作为适应性效率的提出者,诺思并没有提出一个度量制度适应性效率的明确标准,而是继续沿用了科斯的交易费用的概念来判断一项制度是否具有适应性效率,认为“信息的高昂成本是交易费用的关键。交易费用包括:衡量交换物之价值的成本、保护权利的成本以及监管与实施契约的成本。这些衡量与实施成本是社会、政治与经济制度的来源。”①
而对于科斯的交易费用标准,国内外诸多学者早已提出了质疑。舒尔茨在其《私人利益的公共利用》(1977)一书中指出,零交易费用并不是效率的充分条件,只有完全竞争市场才能确保产权的市场交易达到佳效率。罗伯特·库特在其《科斯的成本》(1982)-文中也认为,必须同时加上完全竞争条件,零交易成本才能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他同时指出帕累托优本来就是在没有交易摩擦的市场假设下得出的,因而科斯定理说零交易成本下的市场交易能够达到佳效率,这仅仅是同义的反复,没有增加任何信息量。布坎南则更是明确地指出“交易费用不相干”。他认为,科斯秉承限定的客观主义效率标准,重视有效的结果却完全忽视了交易过程本身。实际上,他是把结果准则应用于分析交易过程的效果,而不是把注意力仅限于交易过程本身。布坎南主张在效率标准上用“一致性原则”取代客观主义下的“帕累托优原则”。他认为,判断某一个制度是否有效率,无需用客观主义的结果去检验,只需要从该制度下的交易者出发,交易者能够在该制度下公开且自由地交易或订立契约,交易者能够一致地认可这种作为决策规则的制度,则该制度就是有效率的。①
黄少安认为,科斯定理的效率标准是含混的,这种含混是由方法论上的矛盾造成的,其原因是:,帕累托优是正统经济学的效率标准,科斯接受帕累托优作为效率标准与他自己宣称的方法论不相适应。帕累托优是在零交易费用假设的前提下,通过逻辑推演得到的,是完全超出人的经验范围的客观主义标准。在逻辑上,科斯如果否认了零交易费用的假设,那么他就应该同时否定与之适应的帕累托优标准。第二,科斯没有分清产权制度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产权制度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相关但不相等。王玉海更是直接地认为,单纯用交易费用来衡量制度变迁的效率是存在很大局限的,原因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的交易部门产值比重的上升,并不必然等同于交易费用的增加。诺思把技术变迁和经济中交易部门的增加联系起来,这是正确的。他在这里所说的交易部门与克拉克所说的第三部门和库兹涅茨所说的“S”部门大致相同。这些交易部门无论是按劳动投入还是按产出衡量都是发达国家经济中的大部门,体现了产业演化发展的方向,是专业化发展使然。但他把这些部门所占GDP份额的增加与交易费用的增多相等同是错误的。
……
章 绪论
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内容
三、本书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节 国家理论
一、主流经济学的国家理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
三、马克思经济学的国家理论
第二节 产权理论
一、产权的概念
二、科斯定理
第三节 制度变迁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二、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三、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第四节 诺思的适应性效率理论
一、适应性效率的提出
二、适应性效率的概念
三、适应性效率的内涵
第三章 中国保险制度的变迁
节 国家在保险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保险制度的变迁与选择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险制度:财政型保险制度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保险制度:金融型保险制度
第三节 保险制度改革效果的实证
……
第四章 中国保险制度变迁的适应性效率评价
第五章 中国保险制度变迁适应性效率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六章 中国保险制度变迁适应性效率改进的若干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我一直对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一些理论概念如何应用于具体实践很感兴趣,特别是像“效率”这样的概念,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被理解和衡量。这本书的名字,“基于适应性效率的中国保险制度变迁研究”,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在我看来,对于一个像保险这样高度依赖风险管理和市场预测的行业来说,“适应性”本身就是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本研究中国保险制度变迁的书,如果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无疑会提供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阐述“适应性效率”在分析中国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它如何解释不同时期保险公司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的策略选择,以及监管机构如何根据市场反馈调整政策。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具体展示哪些制度变迁是适应性效率高的,哪些是低的,以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提升保险制度适应性效率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对我来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制度变迁的全新视角。我过去接触的很多关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书籍,往往侧重于政策的解读、市场的概况,或者是一些成功的企业案例。而这本书却从“适应性效率”这个更具理论深度的角度出发,试图去解释中国保险制度为何会以这样的方式变迁。我理解,“适应性效率”不仅仅是说制度能否“运行”,更关键在于它能否在复杂的、动态的市场环境中,有效地调整自身,以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保险制度的每一次变迁,都可能是在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回应”,是一种“试错”和“学习”的过程。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保险市场和监管环境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是如何驱动保险制度朝着更“适应性”的方向演进的。这种研究方法,让我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轨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思考,这种“适应性”的逻辑,是否也可以应用于理解其他领域的制度变迁。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被“适应性效率”这个词深深吸引。在我的认知里,很多制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变化的环境中是否能够保持灵活,能否有效地应对各种不确定性。而中国保险制度的变迁,无疑是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动态调整的过程。这本书恰好从这个角度切入,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分析路径。书中对中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以来,从一个相对封闭、计划经济下的体制,如何逐步走向市场化、国际化,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尝试、曲折和突破,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运用“适应性效率”来评价不同时期的制度安排的。是不是意味着,一些看似不完美的制度,只要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能够让保险业持续发展,就具备了较高的适应性效率?这种思考方式,让我对很多历史上的制度选择有了新的理解。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且深刻的分析框架,让我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回顾,而是引入了“适应性效率”这一理论视角,将中国保险制度的变迁置于一个动态演进的逻辑之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历史阶段的保险制度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并且尝试去衡量其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性”。这种分析方式,避免了简单的好坏评判,而是关注制度如何应对外部冲击和内部压力,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求生存和发展。书中对于一些具体的制度设计、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影响,都做了详实的论证,使得整个叙述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个人觉得,这种研究方法对于理解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经济体中,各种制度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被塑造和优化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它让我意识到,制度的生命力不在于其完美,而在于其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我当初买它的时候,是因为对“适应性效率”这个概念很好奇,而且“中国保险制度变迁”这个主题也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我对保险行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经济体中,保险制度是如何一步步演进、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应对各种挑战的,一直充满求知欲。我希望这本书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比如“适应性效率”来剖析这个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保险制度是如何在资源有限、信息不对称、监管环境不确定等条件下,展现出其内在的“适应性”,并以此来衡量其效率。这种效率的衡量标准,如果能摆脱传统的、僵化的模型,而是更贴近现实的动态调整能力,那就更有价值了。我设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梳理海量的文献和案例,从微观的保险产品设计、销售模式,到宏观的监管政策、市场结构,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全新的认知,让我对中国保险业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启发我对其他领域的制度变迁进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