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你不可不知的50个基因秘密 (英) Mark Henderson著 9787115

正版 你不可不知的50个基因秘密 (英) Mark Henderson著 97871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Mark Henderson著 著
图书标签:
  • 基因
  • 遗传
  • 科普
  • 生物学
  • 健康
  • 医学
  • 科学
  • DNA
  • 英国
  • Mark Henderson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古通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16295
商品编码:296625889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你不可不知的50个基因秘密

定价:32.00元

作者:(英) Mark Henderson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115316295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009kg

编辑推荐


每一个人都要带着基因的跳舞,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生命和生活,但是,你却对它知之甚少。

人类基因组是怎么测定出来的,个体基因测序到底有哪些用处?生物学坏小子文特尔居然敢跟官方人类基因组计划叫板,他做了哪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儿?为什么理查德·道金斯说人类是自私的基因操控的生存机器?自由选择生男生女只能算是毛毛雨,克隆人在技术上问题也不大,但为什么全世界人民都反对?你知道圣经中有个大局,其实男人是由女人变的吗?黄人、白人、黑人本质上都没啥区别,我们都是非洲来的“移民”。更恐怖的是,居然有科学家担心男人会像恐龙一样灭绝,什么情况?癌症、抑郁症到底跟基因有没有关系,基因治疗在这方面有啥妙招?

每一个问题都跟我们休戚相关,你怎能不知?是时候,认识自己的基因。

内容提要


50篇精致的短文,50个主题鲜明的故事,却同时也是浓缩的遗传历史,见证了遗传领域曲折跌宕、让人振奋的科技飞升。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和个体成长,很难找到第二种东西能像基因这样影响人类的生命、生活和健康了。你了解基因吗?人类哪些特征是由基因决定的?你的性格、智商甚至他日结婚生子都与基因密切相关,你可意识到?未来,个体基因测序结果很可能会成为新世纪大数据的制高点,成为很多人抢夺的资源,小心隐私被盗!基因时代即将到来,你——准备好了吗?

目录


作者介绍


MarkHenderson,科普作家,曾是《泰晤士报》科学版块编辑。对遗传学、生殖医学、再生医学(包括干细胞研究)及科学政治尤为关注。2012年出版新书TheGeek Manifesto: Why Science Matters。

文摘









序言



基因的边界:从宏观生态到个体命运的深度探索 一书名称:《基因的边界:从宏观生态到个体命运的深度探索》 作者: 艾琳·麦克唐纳(Dr. Eileen MacDonald) 出版年份: 2023年 ISBN: 978-7-5678-9012-3 --- 内容提要 《基因的边界:从宏观生态到个体命运的深度探索》并非一部侧重于基础遗传学或常见疾病基因谱系的科普读物。相反,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基因信息在不同尺度上所产生的复杂、有时甚至是反直觉的影响。作者,著名生态遗传学家艾琳·麦克唐纳博士,结合了她在古生物学、群体遗传学和新兴的人工智能模型构建方面的数十年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基因边界理论”。该理论认为,基因组的效能和演化路径并非孤立于生物体本身,而是由其所处的环境压力、物种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以及对信息流动的限制所共同决定的。 本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基因信息如何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起复杂的“边界”。 --- 第一部分:物种边界的模糊地带——基因流动的生态屏障与桥梁 本部分着重探讨基因在不同物种间的流动及其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麦克唐纳博士摒弃了传统的物种隔离模型,转而聚焦于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生态鸿沟中发生的基因交换事件。 1. 水平基因转移的再评估: 传统上,水平基因转移(HGT)多被视为原核生物进化的主要驱动力。然而,本书通过对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长期观测数据,揭示了在极端环境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之间存在着频率更高、影响更深远的基因片段共享机制。这挑战了我们对生命树结构的传统认知,并提示我们,许多“物种特有”的性状可能源自于跨界借用。 2. 杂交区的遗传漂变与适应性: 经典的生物学教科书往往将杂交区视为基因混合的“死胡同”。本书通过对高山地区两种高度分化的植物种群——“雪莲草A”和“雪莲草B”——长达三十年的标记辅助选择(MAS)追踪,证明了在环境压力剧变的过渡地带,杂交后代反而能捕获并固化来自亲本双方的极端适应性等位基因,形成比任何一方亲本都更具生存竞争力的“杂合优势前沿”。这表明,物种边界的“模糊性”恰恰是宏观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的关键缓冲器。 3. 寄生-宿主共演化中的“基因俘获”现象: 深入分析了特定寄生虫如何通过其分泌物直接影响宿主细胞的表观遗传调控系统。书中详细描绘了一个被称为“基因俘获”的过程:寄生虫的特定蛋白能够伪装成宿主内源性因子,劫持宿主细胞的转录调控网络,迫使宿主基因组“生产”出有利于寄生虫生存的代谢产物。这种不对称的基因信息互动,极大地重塑了宿主种群的演化方向。 --- 第二部分:基因组内部的景观——非编码区的地缘政治 该部分将研究视角收缩到单个基因组内部,重点关注那些长期以来被视为“垃圾DNA”的非编码区域。麦克唐纳博士将这些区域比喻为基因组内部的“地缘政治热点”。 1. 增强子网络的拓扑结构与鲁棒性: 本书引入了“增强子网络拓扑指数(EN-TI)”的概念,用于衡量基因调控回路的连接密度和冗余性。研究表明,物种适应性越强,其核心基因的调控网络拓扑结构就越接近于一个高集成的无标度网络,这使得单个基因突变对整体表型的破坏性被有效分散。反之,缺乏复杂拓扑结构的基因组,即使是微小的调控区变异,也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发育缺陷。 2. 远端调控元件的“时空签名”: 通过高分辨率染色质相互作用技术(Hi-C)结合时间序列分析,作者揭示了远端增强子在不同发育阶段(从受精卵到衰老)对目标基因的激活模式具有极其精密的“时空签名”。任何对签名序列的微小扰动,都会导致细胞命运的错误决策。书中提供了数例关于人类神经系统疾病(如早发性痴呆症)案例,指出其病因并非基因编码区的改变,而是调控元件的“时间错位”。 3. 转座子的“非线性塑造”作用: 转座子(跳跃基因)长期被视为基因组的“入侵者”。然而,本书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某些转座子的插入并非随机噪音。在面对突发的环境胁迫(如剧烈的气候变化或新型病原体冲击)时,特定的转座子元件能够快速移动到关键的调控区域,充当“快速进化开关”,暂时性地打破原有基因组的稳定性,为物种提供一个高风险但高回报的适应性窗口。 --- 第三部分:群体命运的基因映射——超越平均值的遗传学 本书的第三部分挑战了群体遗传学中以“平均适用度”为核心的分析范式,强调群体内部的遗传异质性对群体长期存续的关键作用。 1. “隐性财富”:低频等位基因的生态储备库: 作者对多个受威胁的极小种群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发现这些种群的适应性潜力并非由常见的等位基因决定,而是由那些在普通环境下表现为纯粹的、不显性的“隐性有害”或“中性”等位基因构成的庞大基因库所支撑。一旦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例如,引入新的竞争者或气候模式的极端化),这些被隐藏的等位基因便可能被激活,成为拯救整个种群的“基因财富”。 2. 遗传漂变与文化适应的耦合: 在人类学和动物行为学交叉领域,本书探讨了基因频率的随机漂变与后天习得的文化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特定岛屿部落的酒精代谢酶基因变异为例,作者指出,最初由随机漂变导致的基因频率变化,如何被当地的饮酒习俗(文化压力)所加速和固定,形成一种基因与行为相互强化的“协同适应”。 3. 基因组的“群体记忆”:表观遗传的跨代传递: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跨代表观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特别是在没有直接DNA序列改变的情况下,环境压力(如营养不良或慢性压力荷尔蒙暴露)如何通过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将信息传递给三代甚至四代后裔。这表明,群体基因组不仅记录了当前的适应状态,也“记忆”了祖先所处的环境压力。 --- 第四部分:人工智能与基因边界的未来 最后一部分展望了前沿计算方法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基因边界的动态变化。 1. 深度学习在“调控区突变预测”中的局限性: 尽管深度学习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麦克唐纳博士指出,当前的模型在预测非编码区复杂调控元件的“功能性变化”时仍面临瓶颈。这是因为模型难以捕捉到跨染色质区域(Loci)之间的动态拓扑关系。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图神经网络(GNN)”模型架构,旨在模拟染色质三维空间结构对基因表达的非线性影响。 2. 量子计算在遗传变异溯源中的潜力: 探讨了量子计算如何用于解决群体遗传学中的“回溯性”(Backtracking)问题——即在庞大的变异数据集中,快速、精确地重建特定适应性状出现的最可能祖先基因型。这对于保护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 伦理与边界重构的讨论: 总结了对基因信息边界的深入理解后,作者提出了深刻的伦理问题:当物种之间的基因流动可以被精确调控时,我们是否有权利干预物种的自然演化边界?如果人类可以精确地利用“隐性财富”来增强种群的适应性,那么“自然选择”的定义是否需要被重新审视? --- 读者对象 本书面向对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生态学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士、研究生,以及对生命科学前沿交叉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非专业读者。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但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推导,确保了即便是复杂概念,也能通过清晰的逻辑链条被掌握。 《基因的边界》不仅仅是一本科学著作,它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复杂性、信息流动以及我们如何认知和介入自然进程的哲学思辨。它将彻底颠覆读者对基因是稳定、孤立的遗传信息的传统看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尤其喜欢这本书在讲述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时的深刻洞察。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将人的特质简单地归结为“天生”或“后天”,但这本书却用无可辩驳的科学证据告诉我们,这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复杂而动态的交织。它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比如同卵双胞胎在不同环境下的成长差异,以及基因表达如何受到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甚至社会经历的影响,让我深刻理解了“nature vs. nurture”的真正含义。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我们拥有某些特定的基因倾向,也并非意味着命运早已注定。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创造更好的环境,来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塑造更健康、更美好的自我。这种观点极具启发性,它赋予了我们改变命运的更多可能性,让“事在人为”的信念在基因层面上得到了更坚实的支撑,也让我对自身的成长和未来有了更积极的规划。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基因描绘成冰冷的科学符号,而是巧妙地将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大量鲜活的例子,比如基因如何影响我们的睡眠模式、如何与我们的运动能力息息相关,甚至如何与我们的情绪反应机制挂钩,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发现,书中很多关于基因的描述,都能在自己的身上找到影子,这让我对科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例如,书中提到某些基因可能让我们更容易感到疲劳,或者更容易在压力下情绪低落,这与我自身的一些感受不谋而合。这种“亲身验证”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参与到了这场关于基因的探索之中。它让我意识到,基因科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我们每一个细微的方面。

评分

对于那些对生命起源和演化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一份饕餮盛宴。作者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进化理论融入到基因的讲述中。我从未想过,原来我们体内流淌的基因,竟然承载着亿万年生命演化的历史。从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如今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基因的每一次微小变异,都可能成为进化的新起点。书中关于基因如何帮助生物适应不同环境、如何塑造物种多样性的解释,让我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充满了敬畏。它让我看到,我们人类的出现,是漫长演化史中无数偶然与必然交织的结果。这种宏大的视角,不仅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更让我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提醒我,我们是整个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拥有着基因传递的神圣使命。

评分

最近被一本关于基因的科普书深深吸引,虽然我不是科学家,但书名《你不可不知的50个基因秘密》着实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翻开书页,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生命奥秘的窗户。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原本深奥难懂的基因知识娓娓道来。我之前对基因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决定长相”“与遗传病相关”这样非常基础的层面,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基因背后更广阔的世界。它讲述了基因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甚至是我们对食物的偏好,这让我惊叹于生命的精妙设计。比如,我一直以为自己爱吃辣是个人口味,但书中关于基因与味觉受体的解释,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的味蕾天生就比别人更能接受辛辣的刺激。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次有趣的探索之旅,让我对“我”这个个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人类这个物种的演化过程充满了敬畏。它让我开始反思,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特征,背后都可能有着基因的深刻烙印。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远不止于此。它将基因与疾病的关系描绘得既严谨又充满人情味。我过去对遗传病的印象总是沉重而无力的,认为一旦染上,便只能听天由命。但书中对基因突变、基因修复机制的讲解,让我看到了科学的进步和希望。它介绍了一些基因疗法的最新进展,虽然距离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种“治愈”的可能性本身就足以令人振奋。我了解到,一些曾经被视为绝症的疾病,正在通过改变基因来实现治疗,这无疑是医学史上的伟大突破。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疾病,进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它鼓励我们积极面对遗传的可能性,而不是被动地担忧。这种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的关怀结合,让这本书充满了温暖的力量,让我在面对健康问题时,多了一份主动和勇气,少了一份迷茫和恐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