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助花鸟画专辑 9787531442776

王冠助花鸟画专辑 978753144277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冠助 著
图书标签:
  • 绘画
  • 花鸟画
  • 中国画
  • 技法
  • 王冠
  • 艺术
  • 绘画教程
  • 临摹
  • 入门
  • 彩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1442776
商品编码:2965718152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王冠助花鸟画专辑 作者 王冠助
定价 58.00元 出版社 辽宁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531442776 出版日期 2009-05-01
字数 页码 95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王冠助是在从事飞行事业的军旅生涯时开始研习中国画的,那番艰辛、那番勤奋是常人无法想象和无法效仿的。同时,也让我深刻理解了自学成才之路的酸甜苦辣。冠助绘画的飞跃是从拜识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郭河先生之后起步的,此后的岁月里他把宝贵的探索经验与老师的教诲点拨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作画技法。

   作者简介
王冠助,艺术简历
王冠助,笔名伴月,1950年出生。
师从画家原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郭西河先生。
现为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调研员, 《东北金融》副主编。
中国金融美协副主席。
辽宁省美协理事,沈阳市美协理事。
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理事,沈阳中山金石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绘事以花鸟为主,尤擅画梅,偶画山水。
1989年在沈阳举办二人美展。
1992年在中央美院举办五人联展。
1999年在辽宁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美展。
2006年赴韩国举办七人联展。
2007年在鲁迅美术学院举办九人联展。
1983年以来多次在全国、省、市美展中获奖。
1997年出版个人专辑。
军事博物馆、中央美院陈列馆、辽宁省博物馆、人民画报社、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张学良纪念馆、辽宁大厦均收藏有王冠助的作品。
作品入编多种大型画册,在三十余家报纸杂志发表过作品。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中国金融系统美协副主席、辽宁省美协理事、沈阳市美协理事、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理事、沈阳中山金石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原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这些是他人眼中的王冠助。也许我和冠助一直近距离接触,我眼中的他却只是一个酷爱画画不计功利的艺术家,一个勤奋作画锲而不舍的艺海拓荒者,一个乐观豁达、睿智沉稳、真挚友善、直率淳朴的朋友。
王冠助的花鸟画作品笔墨精到,古朴灵动,体现了扎实的中国画功力;色彩协调,清丽明朗,给人以不彰眼不浮躁的自然美;章法沉稳,驾轻就熟,追求一种散得开聚得拢立得住的视觉感;技法娴熟,求新求变,就是同一种花卉也有不同的表现方法。他虽年近花甲,却没有形成个人难以突破乃至不能突破的风格,这是艺术家实力所在,潜能所在,他下过工夫学书法、刻石、诗词,有从事音乐的经历,工作实践又练就了写作能力。因此说他的修养是比较全面的,研读他的作品便会有同感。冠助的画体现抒情之美,自然之妙,浏览其中仿佛徜徉在亦实亦虚的瑰丽世界,体验着涤荡灵魂的美。
王冠助是在从事飞行事业的军旅生涯时开始研习中国画的,那番艰辛、那番勤奋是常人无法想象和无法效仿的。同时,也让我深刻理解了自学成才之路的酸甜苦辣。冠助绘画的飞跃是从拜识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郭河先生之后起步的,此后的岁月里他把宝贵的探索经验与老师的教诲点拨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作画技法。冠助绘画的成熟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与沈城画坛名家近距离的接触与交流,对高端名作揣摩研习,废寝忘食,大胆无束地追求,在花鸟画领域中开阔了新视野,树立了新理念。更加注重把握传统,锤炼笔墨,纯化形象,突破常规,精研花鸟画得其形、得其神、得其韵、得其意、得其趣的艺术境界,在绘画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领悟精髓,确立了他花鸟画无定法的风范。
我不知道什么是大家、名家,只知道如果一个平常人以一颗平常心做一些平常事儿,用他美丽的心灵、博大的胸怀、高尚的人格、勤奋的探索,会在艺术的殿堂中有一席之地。作画时,从形式到内容都以美为灵魂,以朴素自然的内涵诚挚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就应该被业内外所认可,就会给人间带来爱和美的享受。
梅花香自苦寒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冠助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深信以他的人品和修养,用他的天真与自然,会影响他今后的发展终决定他的艺术成就。
人书俱老是艺术家追求的高境界,时日尚远,画意正浓,我们期待塞外的沃土上绽放出一朵新美的奇葩,让时间见证画家的成长——大器晚成。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王冠助花鸟画专辑 9787531442776》内容的图书简介,大约1500字。 --- 《故纸堆里的光影:民国时期广告设计与社会变迁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民国时期(1912-1949年)中国广告设计现象及其背后社会文化动因的学术专著。研究范围涵盖了从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结束期间,城市中兴起的平面广告、商品包装、招贴画以及公共宣传中的视觉传达实践。作者通过对海量存世的民国老报纸、期刊、商品包装实物和商业档案的田野调查与文献梳理,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中国广告设计从萌芽、发展、成熟到转型的历史轨迹,揭示了视觉媒介如何成为现代商业浪潮与传统文化冲突、融合的缩影。 全书聚焦于“设计如何讲述历史”这一核心命题,重点分析了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潮、日本装饰主义对中国本土设计师的影响,以及民族资本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如何利用视觉符号建构品牌认同和消费文化。本书不仅展示了彼时图形艺术的精妙构思与色彩运用,更深入探讨了其中蕴含的性别书写、都市想象、国家叙事与地域文化差异。 第一章 绪论:现代性前夜的视觉景观 本章首先界定了民国广告研究的范畴与意义,强调了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具有强大社会渗透力的视觉文本,在构建早期现代中国城市生活中的不可替代性。作者提出了“视觉消费的本土化进程”这一核心概念,并梳理了既有的研究脉络,指出以往研究多集中于艺术史或纯粹的商业史,而本书旨在搭建设计史、社会史与文化研究之间的桥梁。我们考察了清末商埠开埠后,印刷技术(如石印、凸版印刷)的引入如何为大规模广告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章 从“国货运动”到百货公司的崛起:广告主与媒介环境 本章深入分析了民国时期主要的广告主体——民族资本企业、买办资本和早期跨国公司。重点探讨了“国货运动”背景下,以张謇、周学するなど为代表的实业家如何运用广告塑造“爱用国货”的集体认同。 接着,本书详述了都市报纸、时尚杂志(如《良友》《申报》的副刊)和公共空间(如电车、墙壁)作为广告载体的演变。广告的投放策略、篇幅变化、以及与新闻内容的并置关系,均被视为观察媒介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我们特别关注了百货公司(如永安、先施)的出现,它们不仅是商业中心,更是视觉营销的试验田,其橱窗设计、商品目录印刷,均体现了早期零售业对“体验经济”的初步探索。 第三章 西风东渐与本土化的视觉语言 这是本书的核心技术分析部分。民国广告设计呈现出高度的混杂性(Hybridity)。本章详细拆解了影响这一时期设计风格的关键外来元素: 1. 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的渗透:通过对月份牌、月份广告画中人物造型、几何图案和字体设计的研究,展示了Art Deco如何被简化、提炼,并与中国传统纹样(如祥云、海水江崖纹)进行嫁接。 2. 日本风格的影响:指出日本作为近代化先行者,其平面设计(特别是对色彩和构图的把握)对中国早期留洋或自学成才的设计师影响深远。 3. 传统绘画语言的转化:分析了“月份牌画家”群体(如杭稚本、郑曼陀)如何将仕女画、风俗画的叙事传统转化为商业宣传的工具,尤其是在处理女性身体和服饰展示上,体现了商业趣味对传统审美的规训。 第四章 视觉符号的社会学解读:性别、健康与都市生活 广告不仅仅是推销产品,更是建构社会规范的场域。本章采用文化符号学视角,探讨了广告中反复出现的关键形象: “摩登女性”的形象塑造:分析了香烟、化妆品、以及进口食品广告中“新潮女性”的刻画。这些女性形象往往是时尚、独立(但仍依附于消费能力)的符号,折射出城市中产阶级对现代身份的渴望与焦虑。 健康与卫生观念的普及:肺病、霍乱等疾病的阴影下,药品广告(如“启胃苏”)对“科学”、“卫生”、“免疫”等概念的宣传,体现了现代医学观念通过视觉方式向大众的渗透过程。 “家的现代性”:家具、电器等家居用品的广告,描绘了一种理想化的、融合了中西元素的“新家庭”图景,是社会变迁在私人领域中的投射。 第五章 政治与宣传的视觉渗透:广告的“非商业化”实践 民国时期,广告的边界是模糊的。本章探讨了政治宣传如何借用商业广告的技法与渠道进行传播。 研究对象包括:国民政府的“新生活运动”海报、北伐战争时期的动员宣传品,以及左翼文化运动中对商业资本主义的批判性视觉表达。作者比较了不同政治力量对图形设计、版面布局和宣传口号的选择,展示了视觉动员在信息管制不成熟的年代所发挥的巨大效力。 第六章 结语:被遗忘的平面设计史的重构 本书最后总结了民国广告设计对当代中国设计思想的遗产和影响,强调了这一时期设计师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通过跨文化借鉴与本土创新所达成的独特视觉成就。这些“故纸堆”中的图像,是理解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大众文化与商业理性相互博弈的最生动记录。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首次大规模引用了三十年代上海、天津等地商业档案、商标注册记录及特定期刊的广告插页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 跨学科视野:融合了艺术史、媒介研究、都市社会学和商业人类学的方法,提供多维度的解读框架。 图像分析精微:配有大量高清印刷品复原图(涵盖石印、凸版、影写版等多种工艺),对具体设计元素进行细致的图解分析。 适合读者: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文化研究学者,以及对民国风情与早期现代商业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起一本书,我希望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或者是在我熟悉的世界里发现新的视角。对于花鸟画,我更关注的是它所传达的那种生命力和自然之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技巧的堆叠,而是能够引领我感受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体会花鸟的神态与情趣。一本好的花鸟画专辑,应该能让我看到花儿的含苞待放,看到鸟儿的婉转啼鸣,感受到那种跃然纸上的生命力。我期待它能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花鸟画的魅力,例如,或许它会从写生的角度出发,教我如何细致观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禽,如何捕捉它们最动人的瞬间。又或者,它会从意境营造的角度,引导我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花卉的柔美与坚韧,鸟雀的灵动与自由。我希望它能让我理解,花鸟画不仅仅是描摹,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不同季节、不同主题的花鸟画创作示范,并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创作理念,那我一定会爱不释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培养我更加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更加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从而在我的绘画中注入更多灵动与生命。

评分

每次翻开一本新书,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在某个特定领域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或者是在我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升华。对于花鸟画,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触及“意境”和“神韵”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如何勾勒花瓣的轮廓,如何渲染鸟儿的羽毛,更重要的是,它能教会我如何去“写意”,如何通过笔墨的挥洒,传递出花鸟的生命活力、季节的更迭,以及画家内心的情感。一本优秀的画册,应该能让我感受到画家的“胸有成竹”,也能让我体会到“笔精墨妙”的境界。我想象中的这本书,或许会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灵感,将花鸟的意象与文学的意境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诗情画意的融洽。它可能会引导我从大自然的细微之处着眼,观察花叶的舒展,鸟雀的鸣叫,去体会生命蓬勃的力量,然后将这份感知化为创作的源泉。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运用不同笔墨技法来表现不同质感、不同光影的指导,例如如何用飞白来表现枝干的苍劲,如何用淡墨来渲染花瓣的轻盈。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理解花鸟画中“师造化”的精髓,并从中获得启发,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解读传统绘画技法与美学理念的书籍。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我渴望找到一本不仅能教授绘画技巧,更能阐释其艺术精神的书。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出花鸟画的演变脉络,介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名家及其代表作品,让我能够对花鸟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我也希望它能详细讲解各种花卉和鸟类的绘画要领,例如如何捕捉花朵盛开时的娇媚,如何表现鸟雀展翅欲飞的动态,以及如何运用色彩来烘托气氛。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花鸟画的“气韵生动”和“神形兼备”的艺术标准,引导读者理解画面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构图布局的经典案例分析,以及如何通过留白来营造意境的讲解,那就更好了。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提升我对花鸟画的鉴赏能力,也能够为我自己的绘画创作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更丰富的实践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体会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

评分

对于一本艺术画册,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够给我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也能在精神层面有所启迪。花鸟画,对我而言,是一种充满诗意和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让我深度领略其精髓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不同风格的花鸟画作品,让我感受到从工笔的细腻到写意的奔放,各有千秋的美。同时,我更期待它能够深入解析这些作品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让我不仅仅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而是能够真正理解画家是如何捕捉花鸟的“神韵”和“意境”的。例如,我希望书中能有对特定花卉(如梅、兰、竹、菊)和鸟类(如鹤、鹰、燕)的详细讲解,包括它们的象征意义、形态特征以及在不同画派中的表现方式。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通过构图来烘托主题,如何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的示范,那就再好不过了。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创作的灵感,让我能够从名家的作品中学习到精湛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能够汲取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情,最终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深刻地理解花鸟画的东方美学,并从中获得无尽的艺术享受。

评分

作为一名从小就喜欢画鸟,也对花鸟画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引导我学习和欣赏花鸟画的著作。市面上确实有不少关于花鸟画的书籍,但要么过于偏重技法,缺少文化内涵的解读;要么过于宏观,让人抓不住学习的重点。我期待的是一本既有扎实的基础指导,又能激发我创作灵感的书。理想中的这本书,应该能从花鸟画的历史渊源、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乃至不同画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它不应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应该包含对自然界生命力的细腻观察,以及如何将这份观察转化为笔下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指导。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去“写”花,如何去“画”鸟,不仅仅是形似,更是神似,能够捕捉到它们在自然界中生动的姿态和内在的韵味。如果这本书能涵盖一些经典的写意花鸟画作品的临摹指导,并提供一些创新的构图和色彩运用建议,那将是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作者对花鸟画的热爱和敬畏,感受到一种传承的力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艺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