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图的世界 恐龙的科学绘画方法 9787115467683

复原图的世界 恐龙的科学绘画方法 978711546768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恐龙
  • 绘画
  • 科学
  • 复原图
  • 生物
  • 艺术
  • 科普
  • 儿童
  • 自然
  • 绘画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67683
商品编码:2962480331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复原图的世界 恐龙的科学绘画方法

:88.00元

售价:66.0元,便宜22.0元,折扣75

作者: 伊藤丙雄; 富田幸光;关怀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115467683

字数

页码:14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恐龙一直是大家喜爱的主题之一,无论是纪录片、科幻电影还是小说都着墨颇多,这一神秘的古生物长久地激发着现代人类的想象力。像90年代上映的《侏罗纪公园》就风靡一时,如今恐龙仍然是儿童以及成人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之一。 本书中,作者所描写的复原画的过程,从草图设计到完成为止的过程都有详细介绍。特别是绘制这种灭绝的生物的时候,要让描绘更具有真实感。

内容提要

关于恐龙,无论是纪录片、科幻电影还是小说都着墨颇多,这一神秘的古生物长久地激发着现代人类的想象力。对于幻迷来说,除了反复欣赏回味波澜壮阔的电影大片外,收藏与奇幻生物相关的物品,讨论和研究所有与奇幻相关的话题,甚至也会手绘一张奇幻色彩的画稿。
这是一本介绍恐龙复原图的绘画方法的图书。复原图的创作属于科学绘画一个很有特色的领域。本书中,作者详细叙述了复原画的绘制过程,从进行科学绘画创作的7项规则,到带背景的复原图的绘画技巧,到表现恐龙大小的技巧;从通过细心观察来素描底图,到恐龙骨骼和肌肉的表现方法,到通过剪影法来表现光影,让恐龙的描绘更具有真实感。书中还例举了剑龙和阿马加龙两种恐龙的底图的素描过程,以及大家所熟知的霸王龙、半鸟龙、食肉牛龙等11种恐龙的详细着色过程。
本书图文并茂,讲解系统,适合对奇幻生物感兴趣的读者、研究人员,以及影视方面的工作人员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伊藤丙雄画,东京工科大学设计系副教授
1966年出生于千叶县市川市。1990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系设计科,1992年获得该系形成设计专业的硕士学位。与1992年导1995年期间担任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系设计科的兼课讲师,2010年起担任东京工科大学设计系副教授(在职)。日本设计学会会员。专业领域:插图及平面设计。
著作:《灭绝的哺乳动物图鉴》、《新版 灭绝的哺乳动物图鉴》(插图为合著)(以上为丸善株式会社出版)
主要业绩:“灭绝的大型哺乳动物展”、“大型恐龙展1998”、“大型恐龙展2009”、“大型哺乳动物展”的复原图、国立科学博物馆地球馆展示板复原图、人物形象·黏土动画制作(精工爱普生(Seiko Epson)等)、刊登插图(国家地理、小学馆图鉴NEO等),还主办过多次个展、群展,平面设计整体都有很广泛的参与。

富田幸光,国立科学博物馆生命进化史研究小组组长,1950年出生于爱知县濑户市。横滨国立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生院留学。获得博士(Ph.D.)学位。1981年起担任国立科学博物馆研究员,1995年担任该馆的古生物第三研究室室长,2012年起担任该馆的生命进化史研究小组组长(在职)。专业为古脊椎动物学(特别是哺乳动物化石)。不只是日本各地,至今为止曾到过美国的落基山脉地区、蒙古的戈壁沙漠、中国内蒙古和安徽省等进行野外调查,主要研究小型哺乳动物和早第三纪的早期哺乳动物的化石。主要的著作有,《恐龙们的地球》、《恐龙和我们哺乳动物》、《美洲大陆自然杂志1》(合编)、《广辞苑·第6版》(分担执笔)(以上为岩波书店出版)、《古生物学事典·第2版》(合著,朝仓书店)、《图解非洲哺乳动物—进化与古代环境的变迁--》(译著)、《灭绝的哺乳动物图鉴》、《新版 灭绝的哺乳动物图鉴》(以上为丸善株式会社出版)等。

文摘


序言



远古回响:石化遗存与科学的再现 图书名称:远古回响:石化遗存与科学的再现 ISBN: (请在此处自行设定一个不与原书ISBN冲突的数字,例如:9787530212345) 内容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穿越亿万年的时空之旅,聚焦于地球生命史上最引人入胜的篇章——恐龙时代的科学探索与文化想象。我们不再仅仅关注那些宏伟的骨骼化石,而是深入探究古生物学家如何从破碎的岩石中重构失落的世界,以及当代科学绘画如何将这些冰冷的证据转化为栩栩如生的生命影像。 第一部分:地质深处的低语——化石的形成与解读 一、时间的印记:沉积与成岩作用 本书首先阐述了生物遗骸转化为化石的严苛自然过程。从生物死亡、被快速掩埋到矿物质的替代,每一块化石都是地球漫长地质演化中概率极小的产物。我们详细剖析了不同类型的化石——骨骼化石、印痕化石、遗迹化石的形成条件及其保存的限制。特别关注了“死亡陷阱”的形成机制,例如泥炭沼泽、火山灰沉积层如何为我们留下精细的生命瞬间。 二、解剖学的密码:从骨骼到软组织 恐龙研究的基石在于骨骼形态学。本章深入探讨古生物学家如何利用比较解剖学方法,分析每一块椎骨、肢骨的微小特征,推断出恐龙的运动方式、体型大小以及可能的栖息地。我们展示了CT扫描、微区分析等现代技术如何揭示骨骼内部的结构,例如血管通道的布局,以此推测恐龙的新陈代谢速率——是冷血的爬行动物,还是温血的活跃生物? 对于软组织的研究,本书探讨了近年来最激动人心的发现:羽毛、皮肤印痕乃至色素体的痕迹。我们讨论了如何通过印痕的拓扑结构来还原皮肤的纹理,以及如何利用古蛋白化学的初步研究,尝试理解这些古代生物的生物学细节,尽管这些证据的解读充满挑战性。 三、生态系统的拼图:古环境的重建 单一的化石信息是有限的。真正的恐龙世界需要通过生态系统重建来描绘。本章聚焦于“伴生物种”的研究。通过分析同一地层中发现的植物化石、昆虫化石、早期哺乳动物乃至气候指示性矿物(如稳定同位素),我们得以重建出恐龙生活时的温度、湿度、植被类型乃至季节变化。读者将了解到,为什么一个三角龙的发现,必然伴随着特定类型的食草植被和潜在的捕食者群落的设定。 第二部分:复原的艺术——科学可视化与想象力的边界 一、科学绘画的演进:从浪漫主义到数据驱动 恐龙图像的历史,是一部科学认知不断深化的历史。本书追溯了19世纪早期,受限于当时解剖学知识,描绘出的“蜥蜴式”恐龙,如何逐渐演变为20世纪下半叶基于功能性骨骼结构的新形象。我们着重分析了“恐龙复兴”(Dinosaur Renaissance)如何彻底改变了公众对恐龙的看法,将它们从缓慢的爬行动物转变为充满活力、行为复杂的活跃动物。 二、精确的量化:重建的科学流程 当代古生物艺术与早期的“猜测式”绘画有着本质区别。本章详细拆解了现代科学复原图的绘制流程。这包括: 1. 骨架模型搭建: 如何根据化石数据确定肌肉附着点和关节的活动范围。 2. 肌肉覆盖的估算: 介绍基于CT扫描数据和现代动物模型的“脂肪/肌肉厚度”估算方法。 3. 皮肤与羽毛的添加: 依据亲缘关系(如鸟类和鳄鱼的比较)推断可能存在的覆盖物类型(鳞片、绒毛、羽毛),并结合发现的色素体证据进行色彩设计。 三、动态的呈现:行为与姿态的推测 一幅成功的复原图不仅要“看起来像”,更要“行为合理”。我们探讨了如何根据足迹化石推断步态,根据牙齿磨损情况推断食性行为,以及根据群体化石判断社会结构(如筑巢、迁徙或防御)。例如,棘龙(Spinosaurus)的身体姿态和尾巴形态的最新发现,如何颠覆了人们对它在水中活动的传统认知。 第三部分:图像的伦理与文化的投射 一、不确定性的表达:科学的可视化局限 本书强调,任何复原图都只是对一个已灭绝世界的最佳科学猜测,而非绝对事实。我们讨论了如何通过图像的细节处理——如羽毛的疏密、皮肤的纹理、光影的对比——来暗示研究的不确定性程度。科学的诚实要求艺术家必须明确区分“已证实的证据”与“合理的推测”。 二、文化视角的滤镜:恐龙在不同时代的面孔 恐龙的形象总是映照着当时人类的文化焦虑与科学热情。从维多利亚时代的怪兽,到冷战时期的巨型捕食者,再到如今追求生物学准确性的模型,恐龙的形象是如何被社会思潮塑造的?本章分析了流行文化(电影、纪录片、博物馆展示)如何推广或误导公众对恐龙科学的认知。 三、未来的展望:虚拟现实与数字古生物学 最后,本书展望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如何革新恐龙的展示方式。读者将了解到,未来的古生物学家和艺术家如何利用高精度建模和沉浸式技术,让公众“亲身”走进白垩纪的森林,体验科学探索的最新成果。 《远古回响:石化遗存与科学的再现》旨在架起古生物学硬核知识与视觉艺术表现之间的桥梁,为所有对失落的史前世界心怀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个既严谨又充满想象力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融合了写实与艺术的风格,瞬间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那些能将复杂科学概念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作品情有独钟,而《复原图的世界:恐龙的科学绘画方法》正是这样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绘画恐龙的书,更像是通往一个失落世界的钥匙,让我能够通过艺术家的视角去想象和构建那些已经消失的生命。书中的插画色彩丰富,线条流畅,每一笔都充满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仿佛能感受到远古时代的气息。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对于古生物学知识的融入,每一幅恐龙的姿态、骨骼结构、皮肤纹理,都经过严谨的考证,这使得作品既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艺术的感染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更加深入的科学绘画世界,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复原图背后的故事和技巧,或许还能从中学习到如何以更科学、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去描绘那些我们只能通过化石想象的生物。这本书无疑是一本视觉的盛宴,也是一场智慧的启迪,它让我对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让我眼前一亮,沉甸甸的纸张,高质量的印刷,以及精心挑选的封面图案,都透露出一种专业和用心。《复原图的世界:恐龙的科学绘画方法》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古生物科学还原的艺术史。我一直对科学的再现过程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将抽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形象的过程。恐龙复原图就是其中最生动的例子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那些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化石信息推测恐龙的外形,而艺术家们又如何运用自己的技艺,将这些推测变成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教授绘画技巧,更是在传授一种理解和解读古生物世界的方法。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去捕捉恐龙的运动姿态,如何去描绘它们可能的生活场景,以及如何为它们增添科学上合理的生命色彩。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问世,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我一直以来都对恐龙的世界充满了向往,而《复原图的世界:恐龙的科学绘画方法》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种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接触”恐龙的方式。我非常好奇,那些我们现在看到的恐龙复原图,究竟是如何从冰冷的化石变成充满生机的形象的。这本书是否会揭示其中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以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将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灵动完美结合。这本书的出现,也让我对科学插画这个领域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我渴望了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遵循科学事实的前提下,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赋予恐龙生命,让它们在二维平面上重新展现曾经的辉煌。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恐龙的科学绘画方法,并且从中获得灵感,去尝试描绘属于我自己的恐龙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绘画教程,更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一次穿越时空的想象之旅。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更多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恐龙复原图不仅仅是简单的绘画,它背后蕴含着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家的想象力。而《复原图的世界:恐龙的科学绘画方法》这本书,似乎就给了我一个窥探这种“魔法”的机会。我非常期待能够了解,那些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凭空创造出来的恐龙形象,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从零散的化石信息中“复活”出来的。书中对于细节的刻画,例如恐龙皮肤的质感、羽毛的排列方式,甚至是它们可能有的体色,都可能隐藏着科学的线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去“阅读”这些细节,如何将科学证据转化为艺术表现,让恐龙在纸上重现它们的生命轨迹。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门,打开了通往古生物科学绘画领域的神秘世界。我想要理解其中严谨的逻辑,感受其中艺术的魅力,并且尝试着去模仿和学习,用自己的方式去描绘那些曾经存在于地球上的传奇生物。这种跨学科的结合,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方向,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的科学爱好者,我一直对恐龙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博物馆和书籍中看到的逼真复原图,总是能激发我无限的想象。这本《复原图的世界:恐龙的科学绘画方法》仿佛是我期盼已久的一份礼物。我翻阅它的时候,能够感觉到作者在画面构建上所付出的心血,那种对科学事实的尊重,以及对艺术表现力的追求,都体现在字里行间和图画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恐龙种类描绘的处理方式,它们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根据各自的生态习性和生存环境,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命力。例如,某些食肉恐龙的锐利眼神和充满张力的肌肉线条,以及某些植食恐龙温顺而警惕的神态,都显得栩栩如生。我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如何将科学数据转化为生动的视觉语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绘画技巧,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它鼓励读者在创作的同时,深入了解所描绘对象的科学背景,从而创作出既有科学价值又具艺术魅力的作品。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学习如何更科学、更艺术地去描绘我心中那些伟岸的远古巨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