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中文版)
:88.00元
售价:64.2元,便宜23.8元,折扣72
作者:(美)理查德.格里格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0-01
ISBN:97871151113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280kg
更新版重磅来袭: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点击进入>>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心理学入门经典 世界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扛鼎之作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原心理学系)18位教授联袂翻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上市以来累计重印70余次,持续热销70万册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 方方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彭凯平教授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周晓林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 张侃教授《*强大脑》节目嘉宾Dr. 魏 魏坤琳教授倾力推荐选择《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的七大理由:1.心理学基础教材典范之作。《心理学与生活》首版于20世纪30年代,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是斯坦福大学等美国700多所院校使用的经典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书。北京大学从1990年开始就将《心理学与生活》作为普通心理学的课程教材。2. 经典理论与科学研究的完美结合。《心理学与生活》不仅介绍心理学的经典理论知识,而且致力于利用坚实的科学研究来与心理学中的错误观念作战。《心理学与生活》的宗旨是: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同时关注这门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3. 享有盛誉的、绝搭的作者团队。开创《心理学与生活》的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是当代社会心理学家,因其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而闻名于世,曾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被公认为“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认知革命”无疑是当代心理学的主流,而擅长认知心理学的理查德·格里格的加入则是对津巴多社会心理学专长的重要补充。4.国内的译者团队。《心理学与生活》的翻译工作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8位教授通力合作完成,是“北大心理学系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5.学术机构推荐。《心理学与生活》被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首推为普通心理学的引进版教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数百所高校将《心理学与生活》作为普通心理学课程的专用教材或参考读物。6.贴近生活与实践。《心理学与生活》生动流畅,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将心理学理论和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是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极好读物。7.读者好评如潮。2003年《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在国内出版中译本,十余年来累计发行70余万册。《心理学与生活》在豆瓣上的近万条评价中一半以上为五星,还有着近千条书评和书摘,深受读者喜爱。在三大网店中有着一万多条的评论。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部心理学经典教科书,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在美国及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美国ETS 将《心理学与生活》推荐为GRE 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书。开创这本书的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家,曾因其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而闻名世界,更因撰写《心理学与生活》和主持电视系列片《探索心理学》而被誉为“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
我国心理学界有不少教师多年来一直在用本书英文版作为教学用书。怀着对我国心理学基础教育和普及的使命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8位教授通力合作,每人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各选取一部分,精心翻译。正如王垒教授所言:“这部教材的翻译是北大心理学系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心理学与生活》第16 版中译本在国内出版的十余年来,累计发行70余万册,赢得了广大心理学师生及普通读者的喜爱和认可。她不仅伴随着很多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走上了心理学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之路,而且也帮助众多普通读者获得了宝贵的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与生活》首版于20 世纪3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与时俱进,力图反映心理学新近的研究进展,同时保持其一贯的宗旨,即“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同时关注这门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可谓历久弥坚,历久弥新。作为一本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独特教学方法的成熟教材,《心理学与生活》原书中所有元素,比如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组成的“专业术语表”,极具价值的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的“人名和主题索引”等等,对于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是十分宝贵的,因此,在中译本中都被完整地翻译和保留了下来。另外,与心理学与生活教学配套使用的还有一系列丰富、独特的教学辅助资料和工具,人民邮电出版社新曲线公司和培生教育出版公司合作,为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免费提供主要课件。
正如作者所言:“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本书贴近生活、深入实践的独特风格,使其一直是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推荐读物。
作者形象地将学习《心理学与生活》的过程比喻成一次“智慧的旅行”,选择她,相信你一定不虚此行。祝您好运!
第1章 生活中的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3章 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4章 感觉
第5章 知觉
第6章 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
第7章 学习与行为分析
第8章 记忆
第9章 认知过程
第10章 智力与智力测验
第11章 人的毕生发展
第12章 动机
第13章 情绪、压力和健康
第14章 理解人类人格
第15章 心理障碍
第16章 心理治疗
第17章 社会过程与关系
第18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和文化
专业术语表
参考文献
人名和主题索引
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
译者简介:
本书的翻译工作由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原心理学系)18位教授通力合作完成,部分译者介绍如下:
王垒教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1月就职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995.9—1996.8 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6.6—2003.12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Clifton 领导科学讲座教授(ChairProfessor)(2002—)。慕尼黑大学人类研究中心研究员(2002—)。2005.1—2005.5 伯克利加州大学Freeman访问教授。伯克利加州大学Research Professor (2006.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指导专家成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工作压力、职业枯竭示范研究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创新群体成员(PI)。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01—2013)。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应用心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周晓林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
我跟这本书的缘分,说起来也挺巧的。当时正好在寻找一些关于人际交往和情绪管理的资料,无意中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说是“心理学入门的经典”。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入手了。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还是有点被它的厚度吓到了,心想这得读到什么时候去。不过,翻开第一页,它的开篇就相当引人入胜,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把你带入了心理学的世界。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一些复杂的理论时,会穿插很多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在讲到“依恋理论”的时候,它会结合儿童和成人的关系,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不同的模式。这些内容让我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客观、更理性的视角去看待一些曾经让我困惑的问题。这本书的结构也比较清晰,知识点循序渐进,逻辑性很强,读起来不会感到混乱。而且,它并没有一味地灌输理论,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实践,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经验。我尤其欣赏它里面提供的一些练习和思考题,能够帮助我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真正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心理学了解不多,总觉得它很神秘,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直到我看到了这本《心理学与生活》,才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我觉得是它的“生活化”。它不像很多教材那样,上来就讲一大堆专业术语,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现象入手,比如为什么我们会做梦,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事情,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快乐或悲伤。它用一种非常亲切、易懂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社会心理学”的部分,它解释了从众效应、群体动力等等,这些都让我对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某些行为的根源,其实就藏在书中的某个章节里,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把解开内心困惑的钥匙。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幽默风趣,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有时候读着读着还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它的插图和图表也很有帮助,能够让复杂的概念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读者,但通过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对人性和心理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这本书我算是断断续续看了好一阵子了,不得不说,它的体量确实不小,厚厚的一本,沉甸甸的,摆在书架上很有存在感。我最开始是被它“心理学与生活”这个名字吸引的,总觉得它应该能揭示一些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或者提供一些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拿到手后,翻开目录,看到那些章节的标题,比如“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等,确实很基础,也很有吸引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认知偏差”的部分,读起来非常有意思,感觉就像在照镜子,看到了自己很多不自知的思维定势和习惯性错误。书中举的例子都很贴近生活,比如我们为什么会更容易记住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或者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事物产生特别的偏好。这些解释有时候会让人恍然大悟,觉得“哦,原来是这样!”。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平实,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读起来相对轻松,即便是对心理学完全没有基础的人,也能大致理解。它的排版也还可以,字体大小适中,段落清晰,读起来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每次翻开它,总能找到一些新的启发,感觉它就像一个知识的宝库,每次挖掘都能有所收获。
评分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觉得它作为一本“生活”类的心理学读物,应该会比较轻松有趣。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不是一本简单地罗列心理学知识的书,而是更像一本引导我们去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的工具书。它用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心理学的各个分支串联起来,让你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想。我最欣赏的是它在阐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现象时,都能挖掘出其背后深刻的心理学意义。比如,它会分析我们为什么会喜欢某些颜色,为什么会对某些音乐产生共鸣,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在书中却被赋予了有趣的心理学解释。它鼓励读者保持好奇心,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尝试用心理学的视角去解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考究,用词精准,逻辑严密,但又不失生动性和可读性。它让我感觉,心理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学科,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就能从中获得智慧。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在用一种非常耐心、循循善诱的方式,跟我聊关于“人”这个话题。它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像知心人一样,一点一点地为你剖析内心的奥秘。我最喜欢的是它在介绍每一个概念时,都会引用大量的研究和实验结果,这让它的内容显得非常严谨、有说服力。你不会觉得那些理论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坚实的科学依据支撑的。而且,它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会告诉你“为什么”以及“怎么做”。比如,在谈到“学习”的时候,它会给出很多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让你不仅理解了学习的原理,还能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我曾经尝试过书中提供的一些记忆技巧,效果确实不错,这让我对心理学的实用性有了更直观的体验。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合理,从最基础的感知觉开始,一步步深入到更复杂的思维、情感和社会行为,逻辑链条非常清晰。读完一章,你会对之前的内容有一个更扎实的掌握,然后再进入下一章,不会感到迷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