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健康心理学
定价:29.00元
作者:沈晓红著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338784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阿拉伯谚语说:“有健康的人,便有了希望;有希望的人,便有了一切。”对健康的不懈追求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更是健康心理学的责任,因此,健康心理学任重而道远。
本书着重介绍应激与健康、人格与健康、社会关系与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以及对病人的心理行为干预这几个领域的实验研究,希望通过对这些实验的介绍,使大家对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能更好地通过心理和行为努力来维护和促进自身的健康。
目录
前言
部分 应激与健康
1.动机冲突也是应激源吗——陶特曼的“认知失调、心理应激与病毒诱发感冒”实验(1977)
2.生活事件越多,人就越容易得病吗——雷赫的“生活事件量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的前瞻性研究(1969)
3.心理应激会增加个体对感冒的易感性吗——科恩的“心理应激影响个体对普通感冒的易感性”实验(1991)
4.应激容易导致胃溃疡的发生——布瑞迪的“执行猴”实验(1958)
5.不可控制的电击更容易使老鼠患胃溃疡——韦斯的“不可逃避的电击”实验(1971)
6.不可控制的电击会导致“习得性无助”的发生——塞里格曼的“习得性无助”实验(1967)
7.不可预测的电击是否更容易使老鼠患胃溃疡——韦斯的“不可预测的电击”实验(1970)
8.慢性应激会影响对流感疫苗的免疫反应——基科特·格拉泽的“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配偶注射流感疫苗”实验(1995)
9.慢性生活应激会影响个体在经历急性应激时的免疫反应——派克的“慢性生活应激对经历实验室急性心理应激源的反应的影响”实验(1997)
10.慢性心理应激影响伤口愈合——基科特·格拉泽的“伤口愈合进程受慢性心理应激阻碍”实验(1995)
11.经历慢性应激的人更容易患感冒——科恩的“哪种应激源会增加健康成年人对感冒的易感性”实验(1998)
12.完成认知任务会导致生理反应——麦肯的“对实验室认知任务的心血管和神经内分泌反应”实验(1993)
13.心理应激反应存在性别差异——柯屈鲍姆的“心理应激的唾液可的松反应的性别差异”实验(1992)
14.人的应激反应性是稳定的——科恩的“应激反应的跨时间稳定性”实验(2000)
15.有些人不会对应激产生习惯化——柯屈鲍姆的“重复心理刺激可的松反应”实验(1994)
16.对烦恼事件的回忆也能产生应激反应吗——格林的“对烦恼事件的回忆是否产生心血管反应”实验(2007)
17.为什么大鼠喝了糖精水会死亡——爱德尔和科恩的“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实验(1975)
18.糖精水也能当药用——爱德尔的“条件性免疫抑制与小鼠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实验(1982)
19.急性心理应激如何影响免疫功能——伯瑞斯科特的“急性心理应激对外周血细胞分配和功能的影响”实验(1992)
20.柳胺心定会降低应激时的细胞免疫反应吗——贝肯的“肾上腺素能阻滞剂促进心理应激引起的细胞免疫反应”实验(1995)
21.急性应激下的免疫反应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吗——柯缪瑞的“急性应激反应在交感神经和免疫系统的时间变异”实验(2004)
22.考试会阻碍伤口愈合——基科特·格拉泽的“考试阻碍伤口愈合”实验(1998)
23.对于被动的和主动的应激源,我们的反应有差别吗——矶轮登纪子的“对主动的和被动的急性应激的免疫、内分泌和心血管反应”实验(2003)
24.应激会削弱记忆功能——柯屈鲍姆的“应激引起的可的松水平升高对陈述性记忆功能产生影响”实验(1996)
25.看同样的电影为什么皮肤电反应不一样——斯贝司曼和拉扎勒斯的“大学生看‘创伤’电影”实验(1964)
26.想法改变你的血压反应——海登的“认知应对对冷压任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的影响”实验(1991)
27.想法影响你的可的松反应——盖博的“认知评价对可的松反应的决定作用”实验(2005)
28.采取消极的应对策略容易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艾兹匹奥茨的“社会性应激源以及应对策略与恶性肿瘤生长的关系”实验(2008)
29.认知行为应激管理技术有利于改善心身状态——盖博的“认知行为应激管理效果评价”实验(2006)
第二部分 人格与健康
第三部分 社会关系与健康
第四部分 生活方式与健康
第五部分 对病人的心理行为干预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健康领域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曾尝试阅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很多都让我感到信息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健康心理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张精密绘制的地图,为我勾勒出了健康心理学发展脉络的全景图。书中对‘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如何在治疗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上发挥关键作用的实验过程,描绘得尤为详尽。我惊叹于早期心理学家们如何通过对个体思维模式的观察和干预,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治疗效果。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着重于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例如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经典研究,其对理解抑郁症的病因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作者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了易于理解的知识,并且让我看到了这些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强大生命力。这本书让我对‘健康’有了更广阔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生理健康,而是将心理健康视为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不得不说,《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健康心理学》在内容的选取上,有着非同寻常的独到之处。它没有一味地堆砌近年来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而是回归到那些奠定了健康心理学基石的里程碑式实验。这对我而言,是一种宝贵的‘溯源’体验。我发现,很多如今被视为常识的健康心理学观点,其背后都有着一段曲折而充满智慧的探索过程。例如,书中对‘压力与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从早期弗雷德曼和罗森曼的A型人格研究,到后来对皮质醇等应激激素的深入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清晰地看到了科学家们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谨的实验设计,一步步证明了长期的心理压力是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我们的身体健康的。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的一些实验,即便是在几十年前进行的,其研究方法和结论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这不仅体现了这些研究的‘经典’价值,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魅力在于其普适性和可重复性。读这本书,更像是与一群伟大的思想家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经典’书籍,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不断提供新的启发。这本《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健康心理学》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并非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健康心理学研究的有力支撑。书中对‘社会支持’在疾病恢复中的作用的探讨,通过一系列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揭示了人际关系对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我尤其被书中对于‘疫情期间心理健康’的研究案例所吸引,尽管是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研究,但其理论基础却深深植根于那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理解人类的心理行为,需要深入到其最根本的驱动力,而经典实验恰恰是解开这些驱动力的钥匙。作者的叙述风格沉稳而不失生动,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人文的关怀。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健康心理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对如何更好地关照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更坚定的信心。它是一本能够‘滋养’心灵的书。”
评分“我一直对‘心理学’这个领域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普及读物,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直到我拿到这本《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健康心理学》,才找到了那种‘寻宝’的感觉。这本书并非那种一本正经地罗列理论、公式的枯燥教材,而是以一种生动、故事化的方式,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健康心理学实验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在每一个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健康观念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充满挑战和突破的科学探索。书中对‘依恋理论’在成年人健康关系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影响人们应对疾病的策略,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实验本身,更深入地剖析了实验的设计思路、伦理考量,以及实验结果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这些真实的例子,让抽象的心理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经典实验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积极作用的。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心理学,尤其是健康心理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健康心理学》时,内心是怀揣着一丝期待和些许忐忑的。毕竟,‘经典’二字往往意味着深度和难度,而‘健康心理学’更是个庞大且精深的领域。然而,书中的开篇就以一种极其亲切且极具吸引力的方式,将我引入了研究的殿堂。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比如为什么有些人即使在顺境中也常常感到焦虑,或者为什么有的人对健康问题格外敏感,甚至在没有明显症状时就过度担忧。作者巧妙地将这些生活化的观察与早期的经典实验联系起来,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研究如何一步步揭开了这些谜团。我尤其被一个关于‘安慰剂效应’的实验深深吸引。实验的设计之精巧,数据分析的严谨,以及最终得出的结论,都让我对人类认知和身体反应之间的复杂互动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开始反思,很多时候,我们对‘健康’的感知,可能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状态,更深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着我一步步探索,而不是简单地告知我结论。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并且能够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