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产品工艺(第2版)
定价:19.60元
作者:龙立钦,范泽良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1210541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电子类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课教材,内容包括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焊接工艺,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表面组装技术,电子产品调试工艺等。并利用x——118型超外差式收音机进行装调实例介绍。
本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着重介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强调内容实用性、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内容叙述力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内容编排力求简洁明快、形式新颖、目标明确。
为了方便教师教学,本书还配有电子教学参考资料包(包括教学指南、电子教案和习题答案),详
目录
章 电子材料
1.1 导电材料
1.1.1 导电材料的特性
1.1.2 高电导材料
1.1.3 高电阻材料
1.1.4 导线
1.1.5 焊接材料
1.1.6 敷铜板
1.2 绝缘材料
1.2.1 绝缘材料的特性
1.2.2 有机绝缘材料
1.2.3 无机绝缘材料
1.3 磁性材料
1.3.1 磁性材料的特性
1.3.2 软磁材料
1.3.3 硬磁材料
本章小结
习题1
第2章 电子元器件
2.1 电阻器
2.1.1 固定电阻器
2.1.2 可变电阻器
2.1.3 敏感电阻器
2.2 电容器
2.2.1 固定电容器
2.2.2 可变电容器
2.3 电感器
2.3.1 电感线圈
2.3.2 变压器
2.4 半导体器件
2.4.1 半导体器件的命名方法
2.4.2 半导体二极管
2.4.3 半导体三极管
2.4.4 集成电路
2.5 表面组装元器件
2.5.1 表面组装元器件的特点
2.5.2 无源元件(SMC)
2.5.3 有源器件(SMD)
2.6 其他常用器件
2.6.1 压电器件
2.6.2 电声器件
本章小结
习题2
实训项目:电子元器件的检测
第3章 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
3.1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基础
3.1.1 印制电路的基本概念
3.1.2 印制焊盘
3.1.3 印制导线
3.2 印制电路的设计
3.2.1 PCB设计流程
3.2.2 PCB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2.3 计算机辅助设计介绍
3.3 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工艺
3.3.1 印制电路板原版底图的制作
3.3.2 印制电路板的印制
3.3.3 印制电路板的蚀刻与加工
3.3.4 印制电路板质量检验
3.4 印制电路板的手工制作、
3.4.1 涂漆法
3.4.2 贴图法
3.4.3 刀刻法
3.4.4 感光法
3.4.5 热转印法
本章小结
习题3
实训项目:印制电路板的手工制作
第4章 焊接技术
4.1 焊接基础知识
4.1.1 焊接的分类及特点
4.1.2 焊接机理
4.1.3 锡焊的必要条件
4.2 手工焊接技术
4.2.1 焊接工具
4.2.2 手工焊接方法
4.2.3 无锡焊接方法
4.3 自动焊接技术
……
第5章 装配准备工艺
第6章 电子产品装配工艺
第7章 表面组装技术(SMT)
第8章 电子产品调试工艺
第9章 X-118型超外差式收音机装调实例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选择这本书的过程有些曲折,我原本在几本国外的经典教材和这本国内的专业著作之间犹豫不决。最终决定入手这本,主要是因为它的“本土化”优势。毕竟,国内的电子制造供应链和工艺标准,尤其是在特定材料和设备兼容性方面,与国际通用标准总会有一些微妙的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更直接地对接国内主要代工厂和供应商的实际操作规范。比如,在Mask制作的精度控制上,国内企业通常采用的曝光和显影参数范围是多少?在进行清洗和去助焊剂的流程设计时,考虑到环保和成本因素,有哪些是优先推荐的工艺路线?这些“只有本地人才清楚的潜规则”,恰恰是国外教材难以提供的宝贵信息。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翻到关于表面处理(如OSP、沉金)的那一章,看看它对不同涂层在长期存储和后续回流焊接过程中的性能衰减是如何进行量化分析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基于国内特定原材料批次的工艺公差分析图表,那对我的工作将是立竿见影的帮助,省去了我大量的试错成本。这种面向实际生产环境的深度聚焦,是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吸引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简洁而又不失专业感的蓝灰色调,立刻就让人感受到这是一本面向严谨技术领域的著作。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阅读,但光凭这第一眼的观感,它就成功地将“权威性”和“实用性”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融合在了一起。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微微反光,显示出出版方对内容质量的自信。我特别留意了作者的名字——龙立钦和范泽良,这两个名字在业内似乎有着一定的分量,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充满了期待。我之前翻阅过一些电子工艺的入门书籍,很多都停留在理论的表面,要么过于浅显,要么就是充斥着过时的信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种既能打下坚实理论基础,又能紧跟当前制造前沿的干货。特别是对于PCB制造、SMT贴装这些核心环节,我迫切需要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能直接指导生产操作的细节描述。这本书的厚度也让人感到踏实,这不是一本凑数的教材,而是一部愿意花笔墨去细致阐述复杂流程的工具书。封面上的那串国际标准书号,此刻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技术堡垒的门牌,让人忍不住想进去一探究竟,看看里面究竟藏着多少关于现代电子产品制造的精髓。这本书的气质,是那种沉稳、内敛,但一旦翻开就会让你觉得“找对地方了”的类型。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直接决定了其作为一本技术手册的可用性。我过去买过一些技术书,图表模糊不清,箭头和流程指示混乱,导致读者必须反复阅读旁边的文字才能理解一张图的含义,这在需要快速查阅的现场环境中是致命的缺陷。我非常看重清晰度,尤其是涉及到多层板的叠层结构示意图,以及不同焊接缺陷(如冷焊、锡珠、桥接)的显微照片。如果这本《电子产品工艺(第2版)》能在这些视觉传达上做到极致,那么它的价值将翻倍。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连线清晰、标注准确的截面图,最好能配合一些高倍率的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来展示晶粒结构或界面反应。对于工艺参数的表格,我期待它们是结构化且易于检索的,比如按材料类型、厚度等级分类。一本好的工艺书,应该允许工程师像查字典一样快速定位到所需的温度曲线、化学品配比或公差范围。如果这本书的图文配合能达到那种“看图说话”的境界,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便携式的工艺数据库,随时可以摆在工作台上供人参考和校验。
评分我对电子产品可靠性方面的讨论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如何通过工艺控制来提升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这不仅仅是设计层面的考量,更是工艺层面的深度优化。我想知道,在“第2版”中,作者是如何整合近些年关于湿度敏感元器件(MSL)的最新标准和处理流程的。例如,是否详细阐述了PCB预烘干的必要条件、时间设定,以及这个环节对后续SMT过程中的空鼓和分层风险的规避效果?此外,对于现代高密度互联(HDI)技术中的微过孔(Microvia)制作,从钻孔(激光/机械)到电镀填孔(PTH/HDI-Via-Filling)的整个链条,书中是否提供了不同填孔技术(如种子层、全电镀、铜填充)的优缺点对比和适用场景建议?我期望这本书能超越简单的“怎么做”的描述,更深入地探讨“为什么这样做”背后的物理和化学原理,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工艺工程师,而不是只会按部就班的执行者。这本书的重量和厚度,似乎预示着它包含了足够的深度来满足这种探索欲。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将一些老旧的模拟电路设计迁移到新的微型化封装上,遇到的挑战主要集中在热管理和信号完整性上。市面上很多资料都侧重于软件仿真和算法优化,但真正到了PCB层面的物理实现,比如如何合理布局地线过孔,不同介电常数材料在特定频率下的表现,以及热应力如何影响焊接点的长期可靠性,这些实战经验却极其缺乏。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第2版”的更新力度去的。希望它能用更贴近2020年代工业标准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传统的电子制造流程。比如,对于先进封装技术,比如BGA、PoP(Package-on-Package)的应用边界,书中是否会给出清晰的工艺窗口参数?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无铅焊料(Lead-Free Solder)在不同回流曲线下的微观结构变化描述。如果能有详细的失效分析案例,对比新旧工艺的优劣,那就太完美了。我对那些停留在教科书上“理想化”的模型已经感到厌倦,我需要的是工程师在实验室里打磨出来的、带着“血泪教训”的实战知识。这本书的装帧虽然朴素,但这种朴素反而衬托出内容本身才是主角的决心,让人感觉它更像是一本被一线工程师私藏的参考手册,而不是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正是我所期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