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目前,社会上的硬笔书法字帖非常多,但大多是当代书法家的字帖。作为初学者学习,当然无可厚非。但若是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随着书写水平的提高,以及眼界的提升,我们会发现,仅仅学习当代书法家的硬笔字帖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在学习硬笔书法达到一个小目标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说明,我们还应该将目标定得更高一些。其实,中国历代书法经典作品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们完全可以从中选择一些经典法帖用硬笔来临写。
事实上,当代硬笔书法高手也都是学习经典毛笔字帖而成。我们在掌握一些硬笔书写技巧和能力后,完全可以直接取法古代的毛笔字帖。尽管硬笔限于工具,表现力不如毛笔,但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汲取营养、掌握方法。然而,我们所见到的毛笔字帖,因为编排等原因,大多不适合用硬笔来临习。缘于此,我们便编写了这套以经典毛笔字帖为范本、适合用硬笔临写的练习册。
不过,我建议大家在临写过程中应以把握字的结构为主要目的,对于用笔则不必“求全责备”。通过临习此书如果能达到“软硬兼施”,又何乐而不为?我也曾用此方法进行日课,颇有体会。
这套教材的范本选择的标准有三点:一,是选择古代的经典碑帖;二,适合用硬笔书写;三,原帖的内容文字优美。我们相信,这里面一定有你喜爱的范本,我们也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写,你的字一定能够更有艺术魅力!
内容简介
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本书将碑帖的文字缩小,保留笔锋、九宫格等书法教育的精髓、在一个范例字后面放4字九宫格空格,供学生用硬笔临摹练习之用。
作者简介
卢中南,男,1950年12月出生。祖籍河南济源。现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处长、研究馆员。第五届书协理事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金日发曾任《书法报·硬笔书法》编辑部主任,现为《书法报》书法报视频采编部主任。
这本《钟繇宣示表 硬笔书法临古描摹练习系列》绝对是硬笔书法爱好者的一大福音。作为一名长期以来对硬笔书法抱有浓厚兴趣,却总是感觉不得其法的“入门级”爱好者,我尝试过不少字帖,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直到遇到这本,我才找到了“对味”的感觉。首先,它的选帖眼光就非常独到,钟繇的《宣示表》本身就是楷书中的精品,笔画简练而有筋骨,结构端庄而富于变化,是学习楷书不可多得的范本。而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原帖放大复印,而是进行了精心的临古描摹处理,每一笔每一画都经过了细致的拆解和描摹,让初学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笔的起笔、行笔、收笔以及笔画之间的连接关系。特别是“跟着名帖练硬笔书法进阶”的设计,让我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了每个字的结构和用笔的奥妙。每天20分钟的练习时间也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人觉得负担过重,又能保证练习的持续性和效果。我惊喜地发现,在坚持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我的硬笔字不再是软绵绵的“印刷体”,而是开始有了些许古朴的韵味,起笔落笔也更加清晰有力。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从“入门”迈向“精通”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我对此充满了期待,也相信它能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热爱书法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进步之路。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书法学习,在于“意”的领悟,而不仅仅是“形”的模仿。这本书《钟繇宣示表 硬笔书法临古描摹练习系列》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在“描摹”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对“意”的引导。《宣示表》作为楷书的经典之作,其精髓在于笔画的力度、结构的平衡以及章法的自然。这本书的描摹练习,并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通过对每一笔的精确勾勒,让学习者能够体会到笔画的提按顿挫,感受到字的骨骼和肌肉。我尤其喜欢它“跟着名帖练硬笔书法进阶”的设计,这不仅仅是提高技法,更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一种审美情趣和对经典的理解。每天20分钟的练习时间,恰到好处,让我能够专注地投入,而不至于感到疲惫。我已经开始注意到,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不再仅仅关注写出“像”的字,而是开始去思考,为什么这个字要这样写,它的重心在哪里,笔画之间如何呼应。这种由“形”到“意”的转变,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一本普通的字帖,它提供了一个从外在模仿到内在理解的完整路径,让我看到了从入门走向精通的希望。
评分对于一个常年与电脑打交道,手写能力基本停滞在中老年人水平的现代人来说,想要重拾写字的乐趣,甚至追求一定的美感,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钟繇宣示表 硬笔书法临古描摹练习系列》的“描摹练习”形式,简直是为我这样的“手残党”量身定做的。它不像某些字帖那样,直接提供一个成型的字,让你去模仿,而是将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都拆解开来,进行精细的描摹。这意味着我不用一开始就担心自己写不好,而是可以专注于每一个笔画的走向,感受它的力度和形态。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能够更自信地拿起笔来。而且,它选择了钟繇的《宣示表》,这本身就是书法史上的瑰宝,即便只是描摹,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培养初步的书法审美。我尤其喜欢“每天20分钟”的设置,这让我能够将练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用刻意挤出大块时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练习方式,比之前我尝试过的“速成班”要有效得多。现在,我不仅能写出清晰的字,甚至开始在意字的结构美感,这让我感到非常满足,也更加坚定了继续练习下去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许多渴望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一丝古典韵味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钟繇宣示表 硬笔书法临古描摹练习系列》以其独特的“临古描摹”方式,成功地将古代书法大家的精髓,以一种 accessible 的方式呈现给硬笔书法爱好者。我曾经尝试过硬笔书法,但总觉得差了点“骨子里的东西”,总像是个没有灵魂的模仿。而这本书,通过对钟繇《宣示表》的精细描摹,让我们能够一步步地去理解和体会古人的笔法和结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照猫画虎”,而是对每一笔的起承转合都有着清晰的引导,让学习者能够真正地“看见”字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它“跟着名帖练硬笔书法进阶”的设计理念,这使得学习过程不是枯燥的重复,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从入门到精通,虽然听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跨度,但有了这样扎实的描摹基础,以及每天20分钟的持续练习,我感到自己确实在稳步前进。它让我意识到,书法学习的精髓在于“得其法”,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条清晰可见的路径。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引导,我一定能够写出既有功底又不失个人风格的硬笔字。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我一直认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钟繇宣示表 硬笔书法临古描摹练习系列》让我看到了将这份古老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可能性。它选择的钟繇《宣示表》,本身就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纯粹性,而通过“描摹练习”的方式,将这种古老的笔意传递给现代学习者,可以说是非常巧妙的。我曾担心硬笔书法练习起来会显得过于“现代”,缺乏古韵,但这本书的“临古”特质,让我看到了将硬笔字写出古朴韵味的可能性。每一次描摹,都像是在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运笔的节奏和力量。而且,“每天20分钟”的学习计划,非常契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但日积月累的效果却不容小觑。它让我重新拾起了久违的对写字的认真态度,开始关注笔画的粗细变化、结构的疏密关系。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地走近书法艺术,感受其中的魅力,并最终实现从入门到精通的飞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