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调查及分析
定价:36.00元
作者:岳小婷
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654139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调查及分析》(作者岳小婷)构建了3G移动邮箱服务采纳模型(MMsAM),结合3G移动邮箱服务的特点,提出了3G移动邮箱服务采纳的概念模型及一系列相关假设。假设中,既包括关于影响因素间关系的假设,又包括调节因素对影响因素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的假设。 本书在技术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多种理论,构建了3G移动邮箱服务用户采纳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识别出3G移动邮箱服务用户接受的主要影响因素,计算出各影响因素对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效果,并分析了性别、年龄、区域、经验等因素在采纳模型中的调节作用。在采纳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用户评价。后,基于用户的189移动邮箱使用数据,结合业务特性,改进RFM模型,并根据RFM值进行客户细分,以3G移动邮箱的用户采纳模型的结论为指导,对高价值客户展开营销。
目录
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创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第2章 移动服务采纳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移动服务综述
2.2 移动服务采纳的相关理论基础
2.3 移动服务采纳的文献综述
第3章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
3.2 3G移动邮箱用户采纳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假设
3.3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中的调节因素及假设
第4章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的研究设计及数据获取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4.2 数据分析方法
4.3 调查问卷的形成过程
4.4 变量定义和问题项设计
4.5 调查过程的设计
4.6 正式调查问卷样本数据的获取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5章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的检验与评价应用
5.1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中测量模型的检验
5.2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中结构模型的检验
5.3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中调节因素的假设检验
5.4 结果讨论
5.5 基于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的评价应用
第6章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使用数据分析
6.1 营销
6.2 基于现有客户行为的营销实证分析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理论贡献
7.3 实践意义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行为研究调查问卷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9787565413919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调查及分析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些往昔的画面。在那个互联网尚不像今天这般无处不在的年代,3G网络算得上是科技的“尖端”了。移动邮箱,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概念,如今已逐渐被更便捷的即时通讯工具所取代,但它在通信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详细描述当时3G移动邮箱服务的技术特征,比如它与2G时代的短信、彩信有何本质区别?它在功能上又有哪些创新?更重要的是,关于“用户采纳”的调查,我期望看到一些细致的分析。书里会探讨影响用户采纳的决定性因素吗?是网络覆盖的广度?流量的性价比?还是手机本身的操作便捷性?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名字也暗示了其学术性和专业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是记录历史,更能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分析。比如,会不会从传播学、社会学或者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项服务的采纳过程?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一项新技术的普及,究竟需要克服哪些障碍,又依赖哪些关键的推动力。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有机会去理解一个曾经被寄予厚望,却又在技术浪潮中悄然隐退的服务,是如何被当时的社会所接纳和使用的。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更多地源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3G时代的到来,无疑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关键节点。而“移动邮箱服务”作为当时的一项重要应用,承载了人们对于随时随地沟通的最初幻想。我非常好奇,本书的作者是如何界定“采纳”这个概念的?是仅仅指注册使用,还是需要达到一定的活跃度?书中会不会给出一些关于当时3G移动邮箱服务的市场份额、用户增长曲线等信息?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我直观地了解这项服务的生命周期。而且,分析“用户采纳”必然涉及到对用户需求的洞察。我想知道,在那个时候,用户对于移动邮箱的核心需求是什么?是快速接收重要信息?是随时回复工作邮件?还是仅仅是尝鲜?这本书会不会通过访谈或者问卷,还原出当时用户真实的内心想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严谨性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分析不会流于表面,而是会深入到影响用户决策的深层因素。我想了解,在3G网络还不算特别稳定,资费也相对较高的年代,是什么样的便利性让用户愿意为之付费和付出使用成本?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些当时的服务商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以及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想翻阅的,是它对“采纳”这一行为的解读。要知道,一项新技术或服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一定能被大众接受。尤其是像3G移动邮箱这样,它依赖于基础设施的成熟(3G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支持移动邮箱功能的手机),以及用户习惯的改变。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在3G移动邮箱推出之初,用户对它的接受程度是如何的?是出乎意料的高,还是举步维艰?书中是否有案例分析,说明有哪些因素加速了它的普及,又有哪些因素阻碍了它?例如,当时的网络速度、流量费用、手机的易用性,甚至是一些社交层面的影响,是否都在用户采纳的决策过程中扮演了角色?我对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出品一向抱有较高期待,相信他们会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能提供一些有洞察力的分析,解释“为什么”用户会采纳(或不采纳)。比如,这本书会不会讨论,早期的移动邮箱服务在用户体验上与PC端邮箱有哪些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导致用户采纳的关键,还是障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用户心理和行为的有趣见解。
评分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聚焦的是一个相对“过去式”的技术应用,但却充满了时代印记。3G移动邮箱,这个词语本身就自带了一种怀旧感,仿佛能把我拉回到那个还在为每兆流量精打细算,第一次感受到“随时在线”的惊喜的年代。我很好奇,这本书里会不会详细描绘当时的用户群体画像?是哪些人最先接触并接纳了这项服务?是商务人士,需要更高效的沟通?还是学生,追求新潮的科技体验?又或者是其他我意想不到的群体?而且,关于“用户采纳调查及分析”这一点,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是如何进行实证研究的。是采用了问卷调查,还是访谈?有没有一些量化的数据来支撑其结论?如果能看到具体的调查方法和结果,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就会大大提升。我一直认为,对过往的技术和产品的深入剖析,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技术发展的脉络,更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在发展新技术、新服务时,会非常有启示。这本书会不会涉及一些早期用户在使用3G移动邮箱时遇到的具体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的?这些细节性的描述,往往比宏观的理论分析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展现出当时的技术环境和用户生态。
评分这本书名看起来非常有意思,光是“3G移动邮箱服务”这个概念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在智能手机还没像现在这样普及的时代,3G网络对于通信方式的变革是巨大的,而邮箱作为一种经典的沟通工具,在3G时代又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呢?我非常想知道,读者们当年是如何看待和使用这种服务的。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些早期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性,比如随时随地收发邮件,摆脱了固定电脑的束缚?或者,它可能会揭示一些当时尚未被充分认识到的问题,比如网络安全、数据隐私,又或者是用户体验上的不成熟之处?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名字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分析可能会比较有深度,或许会涉及一些商业模式、用户行为的经济学角度的解读。如果里面有关于用户采纳率的调查数据,那简直太吸引人了,我一直对互联网产品从概念到普及的过程非常感兴趣,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因素促使用户从“观望”转向“拥抱”。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在当时条件下,为了推广这项服务所做的努力和策略的案例?比如,当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营销活动,或者与运营商的合作模式?如果真的如此,那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移动互联网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