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 孩子,我想温柔对你:不惩罚不娇纵管出好孩子
ISBN: 9787568241649
作者:李文雯
定价: 35.0
作者简介
李文雯,北京四中网校特级讲师,首席培训师,北师大教育硕士,中国家校合作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仍然是一个温柔的女人;她曾巡讲几百场,气场越来越大,但脾气却越来越小。曾经出版过《孩子,这就是你给我的爱》等畅销书。
目 录
章 父母教养的类型
一、专制型 ∥ 3
二、娇纵型 ∥ 6
三、严厉/娇纵兼顾型 ∥ 9
四、情绪型 ∥ 13
五、正面教导 ∥ 21
第二章 如何处理自己的愤怒
一、说出自己的感受 ∥ 30
二、默 数 ∥ 33
三、反着看 ∥ 36
四、预先告知 ∥ 41
五、去“平静区” ∥ 43
第三章 如何处理孩子的愤怒
一、说出孩子的感受 ∥ 49
二、拥 抱 ∥ 52
三、设置“平静区” ∥ 55
四、制作释放愤怒选择单 ∥ 58
第四章 如何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一、立足于解决问题 ∥ 68
二、把问题集中在如何帮助孩子上 ∥ 77
三、有效跟踪 ∥ 80
四、生活惯例表 ∥ 87
五、无言的提醒 ∥ 93
六、引导性提问 ∥ 99
七、指导孩子练习 ∥ 107
八、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 111
九、承担自然后果 ∥ 119
十、慎用逻辑后果 ∥ 125
十一、先连接感情 后纠正行为 ∥ 130
十二、有限制的选择 ∥ 139
第五章 正面教导方法之具体运用
一、撒 谎 ∥ 146
二、偷 窃 ∥ 159
三、零花钱 ∥ 169
四、礼 貌 ∥ 183
五、输不起 ∥ 194
六、自 私 ∥ 203
七、拖 延 ∥ 211
八、嫉 妒 ∥ 221
改变自己才能影响别人 ∥ 232
..................
第二段 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慢下来”这个概念的深度挖掘。我们这个时代,一切都讲求效率,教育也概莫能外,恨不得孩子能在三岁就能读完小学的内容。可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者,告诉我,孩子成长是有其内在节奏的,强行加速只会适得其反。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发展阶段敏感期”的论述。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做某件事很“拖沓”,比如穿鞋系带,明明教了十遍,他还是笨拙地在原地打转,我会不耐烦地接手。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某些精细动作和认知能力,真的需要那个“时机”的成熟。我开始尝试给自己和孩子设定“容错率”,允许他花费双倍的时间去完成一项任务,只要他是全心投入的。有一次,他花了快二十分钟才把一个简单的拼图放对位置,那种成功的喜悦,比我帮他做完后他得到的表扬要来得深刻和持久得多。这种“允许犯错和允许慢行”的氛围,竟然让家庭的整体氛围都变得更加平和,冲突点少了,连带着我自己的“火气”也消减了不少,这真是一件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第一段 这本书,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翻开的,坦白说,一开始我对“温柔”这个词在管教孩子这件事上的效用是持怀疑态度的。我习惯了那种雷厉风行的教育方式,认为规则不容置疑,犯错就必须立刻得到纠正。然而,这本书展现的视角,就像一股清新的泉水,缓缓渗透进我那颗日渐僵硬的心。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谈论“爱”的口号,而是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情境模拟和实操建议。我记得书中关于“情绪风暴”的处理那一章,作者没有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停止哭泣”,而是引导我如何先接纳孩子当下的那股汹涌的感受,将“我理解你现在很生气”放在“你不该这样做”的前面。这个微小的语序调整,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尝试在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哭时,先蹲下身,用一种非常平静的语调描述他的表情和感受,而不是急于解决玩具的问题。效果出乎意料,他的哭泣的烈度明显下降了,因为他感到被“看见”了。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让我意识到,温柔不是软弱,而是更高阶的智慧和力量。它要求我们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焦虑和挫败感,才能真正有效地去引导孩子。
评分第三段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成熟且充满人性光辉,它不像许多育儿书那样,总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指导”父母,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感同身受的“过来人”在耳边轻语。其中关于如何处理孩子“负面情绪”的章节,对我来说是提供了实用的“急救包”。以往,孩子撒泼打滚,我最害怕的就是公共场合的侧目,那会瞬间引爆我的防御机制,然后我就变成了“吼叫怪”。但作者详细分析了“情绪与行为”的分离,教我们如何先处理情绪的洪流,再处理行为的后果。例如,孩子在商场里因为没买到零食而躺在地板上耍赖,我不再第一时间去拉扯他或者威胁他,而是选择坐在他身边,保持安静的陪伴,直到他情绪的小火山不再喷发。这个过程极其考验耐心,但书里对这种“等待”的价值做了很好的铺垫——那是孩子学习自我调节的宝贵瞬间。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管教,不是一时的压制,而是长期赋能,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评分第四段 我是一个对“规则意识”非常看重的家长,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规则的“建立”与“维护”方式。过去,我的规则往往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命令”,一旦孩子挑战,就意味着一场权力斗争。这本书则巧妙地引入了“共同协商”和“后果预设”的概念,让规则从冰冷的条文变成了有温度的约定。书中提到,设定界限时,与其说“你不能玩手机了”,不如转化为“手机使用时间是晚上七点到七点半,这是我们共同商量的,如果你选择玩超过时间,那么明天的使用时间就会相应减少”。这种清晰、预先明确的“自然后果”机制,极大地减少了亲子间的拉锯战。孩子不再觉得父母是在故意为难他,而是规则本身带来的结果。这种思维的转化,让我从一个“规则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规则设计者”的角色,这不仅让我自己感到更有掌控感,也让孩子更愿意去遵守,因为这是他“参与”制定的。
评分第五段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深层价值,在于它不断提醒我们,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孩子在“捣乱”,却忽略了那个捣乱行为背后的求助信号,比如对关注的渴望、对自主权的争取,或者单纯的疲惫。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场景:孩子反复打翻水杯,你以为他在挑战你的权威,其实他可能只是想让你停下手中的工作,多看他一眼。读到这里,我立即反思了最近家里的一系列小摩擦。我发现,当我专注于工作时,孩子的小动作明显增多。于是,我开始在每天抽出十分钟“专属的、不被打断的、高质量的陪伴时间”,只是坐在他身边,一起搭积木或者看图画书。这种主动满足他连接的需求,极大地减少了被动地处理他“问题行为”的时间。这本书真的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管住”孩子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如何“理解”孩子,并最终“连接”彼此的心灵之作,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终于卸下了长期以来那种紧绷的、恐慌的育儿铠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