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教材的难度梯度设置,真的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初级套装里,有些基础乐理的讲解简直是幼儿园水平,用词都非常简单直白;可紧接着的视唱部分,难度却像直接跳到了中级考级曲目。这种忽高忽低的感觉,让我在学习过程中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处于哪个学习阶段。我感觉它更像是一个大杂烩,把不同阶段的内容强行塞进了一个“初级”的框架里。对于想系统性学习的人来说,这种不稳定的节奏感会极大地打击学习的积极性。我宁愿它更专注,要么把所有内容都打磨到真正适合零基础,要么就明确划分出“入门”和“初级进阶”两个级别,这样学习者就能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而不是被这种模糊的定位搞得不知所措。
评分这套书我断断续续地看了大半年了,说实话,最开始入手的时候,我对里面的内容抱有很高的期望,毕竟是“初级套装”,想着应该能帮我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然而,实际阅读下来,感觉内容编排上有些跳跃性,特别是视唱练耳那部分,对于一个完全零基础的初学者来说,有时候会觉得有点跟不上节奏。比如,有些音程的识别练习,理论讲解完后紧接着的练习难度提升得有点快,我得花大量时间反复去听和模仿才能勉强跟上。而且,虽然说是2018年的新版,但在某些乐理概念的阐述上,我还是觉得不够直观。我更希望看到更多的图示或者生活化的例子来辅助理解,而不是纯粹的文字堆砌。比如,讲到和弦进行的时候,如果能配上一些简单的钢琴演奏示范音频或者更清晰的五线谱图示,哪怕只是通过文字描述一下听感上的那种“进行感”,可能效果都会好很多。总体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合格的参考手册,但距离一本“手把手”教入门的教材,似乎还差那么点火候,需要学习者自己去弥补中间的知识断层。
评分常识册中的“音乐常识”部分,内容覆盖面倒是挺广的,从古典到近现代的乐派都有所涉及,这一点我很欣赏。但问题在于,广而不深。很多重要的音乐流派或者作曲家的介绍,都只停留在表面,像是在给所有知识点点一下名而已。举个例子,对于印象派音乐的讲解,如果能花更多的篇幅去解析德彪西的作品是如何打破传统调性的束缚,去描述那种朦胧的、色彩化的听觉体验,而不是简单地列举几首代表作,那效果会完全不一样。我希望在“常识”的学习中,能够获得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理解不同时代的音乐是如何相互继承和反叛的。现在的版本,读完后除了多了几个名词的记忆,对于真正理解音乐的演变脉络,帮助并不大,更像是一份快速浏览的提纲,而不是深入理解的导读。
评分作为一套主打“一书一码”的教材,我最期待的就是那个配套的在线资源。然而,实际体验下来,那个码的使用过程略显繁琐,而且资源库的更新频率似乎不高。我希望那个在线资源能提供更丰富的互动练习,比如,可以实时检测我的视唱准确度,或者提供不同速度和调性的随机听写练习。现在感觉那个“码”提供的更多是预先录制好的范例音频,互动性不足。很多时候,我更需要的是一个能即时反馈的“陪练”,而不是一个只能播放录音的机器。特别是在练习节奏型的时候,光听别人的示范是不够的,我需要一个能在我练习时给出“你慢了”或者“你错音了”的即时提示。如果在线资源能做得更智能化、更具个性化辅导能力,这套书的价值能立刻提升好几个档次。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倒是出乎我意料的好,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看着就觉得用心。特别是那两本常识分册,插图精美,排版也比较清爽,阅读体验感上去了不少。但光是好看可不行,常识部分的知识点罗列得有点过于细碎和学术化了。对于我这种兴趣驱动型的学习者来说,我更想了解的是那些音乐史上的“八卦”和背后的故事,而不是仅仅记住某位作曲家的生卒年月或者某个乐器的精确分类。比如,讲到巴洛克时期,我希望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如何影响了音乐的创作风格,而不是仅仅记住“复调音乐”这个名词。现在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背诵百科全书的条目,缺乏一种串联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如果能把知识点融入到更生动的故事线中,让学习过程更有趣,也许能更好地激发我深入探究的兴趣,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