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係及其實踐”列入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名錄(下稱“代錶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麵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係和社會實踐,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産。然而,隨著城市化的加快,原來越多的人遠離瞭自然,對節氣的感知也越來越遲鈍。要在新的曆史時期和社會環境下,將二十四節氣的寶貴文化傳承和保護和保護下去,J要積J的將二十四節氣的文化融入到現代人的生活中。
本書的作者充分發揮自身豐富的季節感、縴細的感性與審美意識,將古老的二十四節氣的曆法與相應的時令食材引入日常的餐桌設計,讓人們在一日三餐中感受到二十四節氣的魅力。
感受季節變遷的生活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 002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 日曆 004
四季器皿 006
基本器皿 007
花材搭配的樂趣 010
使用布製品的樂趣 012
餐巾的摺疊法 013
春
立春 —— ● 東風解凍 016 ● 黃鶯睍睆 019 ● 魚上冰 021
雨水 —— ● 土脈潤起 022 ● 霞始靆 022 ● 草木萌動 023
啓蟄 —— ● 蟄蟲啓戶 028 ● 桃始笑 030 ● 菜蟲化蝶 032
春分 —— ● 雀始巢 033 ● 櫻始開 034 ● 雷乃發聲 039
清明 —— ● 玄鳥至 040 ● 鴻雁北 041 ● 虹始見 042
榖雨 —— ● 葭始生 044 ● 霜止齣苗 044 ● 牡丹華 045
夏
立夏 —— ● 蛙始鳴 048 ● 蚯蚓齣 049 ● 竹筍生 054
小滿 —— ● 蠶起食桑 056 ● 紅花榮 057 ● 麥鞦至 059
芒種 —— ● 螳螂生 062 ● 腐草為螢 062 ● 梅子黃 063
夏至 —— ● 乃東枯 064 ● 菖蒲華 065 ● 半夏生 067
小暑 —— ● 溫風至 068 ● 蓮始開 068 ● 鷹乃學習 068
大暑 —— ● 桐始結花 071 ● 土潤溽暑 071 ● 大雨時行 072
鞦
立鞦 —— ● 涼風至 074 ● 寒蟬鳴 075 ● 濛霧升降 075
處暑 —— ● 棉柎開 076 ● 天地始肅 079 ● 禾乃登 080
白露 —— ● 草露白 084 ● 鶺鴒鳴 088 ● 玄鳥去 088
鞦分 —— ● 雷乃收聲 089 ● 蟄蟲坯戶 090 ● 水始涸 095
寒露 —— ● 鴻雁來 096 ● 菊花開 096 ● 蟋蟀在戶101
霜降 —— ● 霜始降 103 ● 霎時施 103 ● 楓蔦黃 104
鼕
立鼕 —— ● 山茶始開 106 ● 地始凍 109 ● 金盞香 109
小雪 —— ● 虹藏不見 110 ● 朔風拂葉 111 ● 橘始黃 115
大雪 —— ● 閉塞成鼕 116 ● 熊蟄穴 118 ● 鱖(鮭)魚群 118
鼕至 —— ● 乃東生 119 ● 麋角解 120 ● 雪下齣麥 120
小寒 —— ● 芹乃榮 128 ● 水泉動 131 ● 雉始雊 131
大寒 —— ● 款鼕華 132 ● 水澤腹堅 133 ● 雞始乳 133
四季時令食材與料理 134
結語 138
五大傳統節日
上巳節(偶人節、女兒節、雛祭、桃花節) 024/ 端午節 050/
七夕節 069/ 重陽節 100/ 人日節(七草節) 130
專欄
春彼岸 032/ 品味鞦季的和果子 095
顯示全部信息
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細膩,充滿瞭對生活細節的敏銳捕捉和深情描繪。讀來仿佛被一股溫柔的暖流包裹著,每一個字句都像是在耳邊輕聲細語,講述著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日常美好。她擅長於將那些看似平凡的場景,賦予瞭詩意的解讀,讓讀者在不經意間,重新審視自己與自然、與季節的連接。那種筆觸,不是那種直白的科普介紹,而是帶著濃鬱的個人情感和生活體驗,讀起來完全沒有距離感,讓人感覺像是在和一位飽經風霜卻依然對生活充滿熱情的長者對談。這種深入骨髓的親切感,是很多文學作品中難以尋覓的寶藏。
評分從文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紮實,文采斐然,大量的比喻和擬人手法運用得恰到好處,讓枯燥的節氣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充滿瞭生命力。它在展現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展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學素養。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因為某個絕妙的比喻而停下來反復品味,那種文字帶來的愉悅感,遠超乎預期的收獲。它成功地做到瞭雅俗共賞,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供人鑽研,也有流暢優美的文字供人欣賞,真正實現瞭知識性與藝術性的完美融閤,體現齣作者深厚的文學底蘊。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巧妙地引導著讀者的心緒,隨著四季的更迭而起伏。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感官體驗場域。每當翻過一個節氣,讀者仿佛就能真切地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氣味,感受到光綫的微妙變化,聽到風聲的低語。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極大地拓寬瞭閱讀的維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傳統習俗時的那種尊重與敬畏,她沒有用現代的眼光去評判古人的生活方式,而是以一種理解和欣賞的態度,將那些智慧的結晶娓娓道來,讓人不禁為古人的生活智慧而摺服。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觸動,是關於“時間感”的重建。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似乎失去瞭對時間流逝的敏感度,日子一天天混在一起,模糊不清。而這本書,就像是一把精準的刻度尺,重新幫我校準瞭與自然節律的同步。它讓我意識到,每一個節氣都有其獨特的節奏和韻味,值得我們去鄭重對待。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日常的眼光都發生瞭變化,開始更加留意窗外的雲彩、泥土的濕潤程度,以及清晨第一縷陽光的角度。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覺醒,提醒著我們,生活的美好,恰恰藏在這些被我們匆匆略過的“瞬間”之中。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件藝術品。初次拿到手中,就被它那種沉穩而又雅緻的氣質所吸引。封麵選用的材質觸感溫潤,仿佛能感受到時光流淌的痕跡。內頁的排版布局也極為考究,字體的選擇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透露齣一種古典韻味。尤其是那些插圖,用色淡雅,綫條流暢,每一幅都像是一幅精美的工筆畫,與文字內容相得益彰,共同營造齣一種寜靜緻遠的閱讀氛圍。它不像市麵上那些追求花哨的圖書,而是將重點放在瞭質感和細節的打磨上,讓人在捧讀時,心中便湧起一股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嚮往。光是翻閱這本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是對“慢生活”哲學的身體力行。這種對實體書的尊重,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年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