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日语语言文化研究
定价:58元
作者:潘寿君 等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65701016
字数:
页码:3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今天,我们继续推出《日语语言文化研究(第四辑)》。本辑共收入论文31篇,均为本校日语学院的教师、研究生以及其他兄弟院校的部分教师撰写,是他们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日语语言文化研究(第四辑)》由语言篇、社会文化篇、词汇篇、教学篇和中日对比研究篇五大部分组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厚厚的《日语语言文化研究》的书脊带着一种沉稳的学术气息,虽然我还没翻开它,但仅仅是看到潘寿君等人的名字,就让人对其中蕴含的严谨性充满了期待。我总觉得,要真正领会一门语言,特别是像日语这样与文化肌理紧密缠绕的语言,光靠语法手册和词典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暗示了一种宏大而深入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说日语”,更是关于“日本人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他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日语敬语体系中那些微妙的、非言语的文化暗示的解析,比如“场面感”在对话选择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那些根植于社会等级和人际关系中的语言微调。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日本人会选择那些看似绕弯子、实则充满礼仪的表达方式,这背后一定隐藏着深层次的文化逻辑。我期望这本书能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语言现象,梳理成一个有机的、可理解的文化图景。这种对“语境即意义”的深入探讨,正是吸引我拿起它的主要原因,它承诺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拓展,让我能从一个更贴近日本文化核心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和学习这门语言。
评分总而言之,我购买《日语语言文化研究》是抱着一种探寻“隐形规则”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帮我超越那些基础的学习阶段,进入到能够“品味”日语的层次。这不仅仅是为了一次成功的商务谈判,更是为了理解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日常互动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代码。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将语言学理论与人类学观察进行巧妙的融合,而不是让理论束之高阁。例如,探讨“时间”在日语表达中的相对性,如何通过动词的时态变化来反映日本人对线性时间的某种疏离感,或者分析一些特定的助词如何巧妙地构建起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微妙的心理距离。我追求的是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你突然理解了为什么日本人会那样说、那样做的时候,你对整个日本社会的理解都会随之加深一层。这本著作,在我看来,是通往更高阶文化理解的一把钥匙,它承诺的不是速成,而是深耕细作的智慧。
评分拿到这本《日语语言文化研究》,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沉甸甸的分量,这分量似乎不仅仅是纸张和油墨的堆积,更是无数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的结晶。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地域方言差异和其社会影响的章节。毕竟,东京腔调在主流媒体中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但我想知道,那些隐藏在关西、北海道甚至冲绳那些独特发音和词汇背后的生活哲学是什么?语言的地域性往往是抵抗文化同质化的最后堡垒。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一句方言在当地特有的社交场合中能激发出怎样的情感共鸣,而如果用标准语来表达,又会损失掉多少原有的韵味和力量。这种对“土味”语言的尊重和挖掘,在我看来,比研究那些已经高度规范化的教材用语更有价值。它关乎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如何在不同的地理和历史脉络中变异和存续的。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口头传统、民间歌谣中那些古老语法结构残留的精彩论述,那才是语言生命力的真正体现,而非教科书上被“净化”的语言模型。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研究性著作的阅读习惯是比较挑剔的,我很少会从头读到尾,更多是寻找那些能够“击中我”的论点和分析框架。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对现代日语中的“外来语入侵”现象提供一个批判性的视角。我们都知道,日语中充斥着大量的来自英语甚至其他语种的词汇,这极大地丰富了它的表达能力,但也带来了词义的模糊化和文化上的浅层化风险。这本书是否探讨了日本人是如何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消化”这些外来词汇,并将它们重新编码以符合其自身的美学和逻辑的?比如,一个外来词被音译后,其原意往往被稀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带有日式“物哀”或“侘寂”意味的空灵感。我期待的不是简单地罗列“有多少外来词”,而是深入剖析这种语言借用行为背后的文化心理动因——这是一种开放的姿态,还是一种面对全球化压力下的策略性适应?这种层面的探讨,远比单纯的词汇统计要引人入胜得多,它触及到了一个国家在面对外部世界时,如何坚守其核心身份的微妙平衡。
评分我个人对于语言的符号学意义非常感兴趣,因此,这本书中关于符号系统和仪式性表达的部分,是我最想深入了解的。日语中的许多表达,其功能性远低于其社会功能性,它们更像是某种身份的确认或者关系的润滑剂。例如,名片交换时的那套复杂仪式,从递送的角度到观看的时长,每一个动作都携带着丰富的信息。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来解析这些看似繁琐的“套路”是如何在非语言层面上传达出强大的文化信息?我尤其想看到作者如何处理“沉默”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在东方文化中,不说话往往比说出来的信息量更大,它可能代表着尊重、拒绝、深思熟虑或无可奈何。如果这本书能将这种“留白”的艺术,用严谨的语言学工具加以捕捉和解释,那就太棒了。我设想它能揭示出,在日语的交流场域里,听众的“解码能力”和说话者的“编码克制”是如何共同构成了一种高效却又充满张力的沟通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