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缺失与社会安全 978750971163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女性缺失与社会安全 978750971163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全保,李树茁 著
图书标签:
  • 女性研究
  • 社会安全
  • 性别研究
  • 犯罪学
  • 社会问题
  • 女性权益
  • 社会学
  • 公共安全
  • 弱势群体
  • 社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晚秋画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11637
商品编码:2949139993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女性缺失与社会安全

定价:49.00元

作者:姜全保,李树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509711637

字数:302000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6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的女性缺失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光棍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后果,女性缺失对社会安全的影响引起了学界和的广泛关注。本书主要从历史、现状、机制和未来四个方面研究女性缺失对社会安全的影响。历史部分分析了历史上女性缺失的原因,以及光棍形成的原因、特征和他们的性、流动和聚集等:现状部分分析了目前的女性失踪和过剩男性,研究了他们对个体、家庭、社区、性产业、拐卖女性及犯罪的影响;机制部分分析了彩礼变迁、女性婚姻迁移及光棍村的形成等:未来部分预测了未来几十年过剩男性的规模,并分析了老年光棍的养老困境。本书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当前的一些争议性问题给予回答,进而为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提供支持和依据。

目录


作者介绍


姜全保,西北工业大学工学硕士,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主要从事性别歧视、数理人口学方面的研究。著有《性别歧视与人口发展》(合著)。

文摘


序言



历史深处的呼唤:一部关于古代社会结构与权力变迁的深度研究 书名:权力、宗族与土地:古代文明的制度韧性与断裂 ISBN:978-7-5097-1288-8 出版社:东方文化研究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古代社会核心制度的重量级学术著作。它摒弃了对单一王朝或地理区域的线性叙事,转而聚焦于横跨欧亚大陆多个主要文明体系——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制度到秦汉帝国的基础结构,再到早期中世纪欧洲的封建萌芽——共同面临的根本性挑战: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来维持社会秩序、分配稀缺资源,并确保权力的代际传承。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古代文明的长期存续并非仅仅依赖于军事力量或意识形态的统一,而更多地取决于其对“连接性结构”的构建与维护能力。这些结构包括土地的产权制度、宗族(或氏族)的血缘组织,以及非正式的权力网络(如师徒关系、盟约关系等)。 第一部分:基石的构建——早期社会中的产权与权威 本部分首先探讨了定居农业兴起后,人类社会如何从流动性的采集共享转向固化的财产观念。作者详尽考察了苏美尔楔形文字泥板记录中的土地交易契约、古埃及的“王室土地”管理体系,以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可能存在的某种早期集体所有制痕迹。重点分析了“私有制”在早期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随着灌溉工程、军事防御需求以及人口密集的加剧而不断被重新定义和强化的过程。 制度的“锚定”效应: 探讨了早期法律文本(如汉谟拉比法典)如何通过惩罚措施,将特定的经济行为(如债务奴役、侵占公田)固化为社会禁忌,从而为新兴的精英阶层提供了制度保障。 神权与世俗的张力: 深入分析了在缺乏明确世俗官僚机构的早期社会,宗教权威如何被用来合法化土地的再分配和劳动力的征用,以及这种神权色彩如何随着中央集权的发展而逐渐被“官僚化”的行政命令所取代。 第二部分:血缘的逻辑——宗族、氏族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博弈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投向了血缘组织在古代社会中的双重角色:既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国家权力的潜在挑战者。 作者将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与罗马法系中“Pater Familias”(家族家长)的权力结构进行对比,揭示了权力在家庭层面和国家层面之间的复杂渗透与制衡。 精英阶层的“内卷化”: 分析了在土地兼并和官职世袭的背景下,地方豪强、士族如何利用庞大的血缘网络来垄断教育资源和政治资源。书中详细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通过联姻和祖先崇拜来构建“地方性主权”的模式,以及中央王朝如何通过推行“均田制”或“考课制”来试图削弱这种结构性阻力。 边缘群体的韧性: 关注了非核心或被边缘化的群体(如游牧民族、边疆部落)如何在保持其自身血缘结构的同时,与核心帝国进行互动、冲突与融合。作者强调,这些血缘共同体往往在帝国衰落时,成为重建地方秩序的核心力量,而非被完全消解的残余。 第三部分:结构性断裂与循环的逻辑 该部分是全书的高潮,着重探讨了古代社会“周期性危机”的制度根源。作者认为,许多王朝的崩溃并非单一的偶然事件,而是由其核心制度设计中的固有矛盾所致。 官僚膨胀与财政枯竭: 考察了中央行政体系为了维持对边疆的控制和对庞大宫廷的供养,而不得不不断扩大编制、增加税负的过程。这种膨胀最终会压垮最底层的自耕农,导致土地荒芜和流民的产生。 继承制度的悖论: 探讨了长子继承制或同等份继承制如何在外在压力下(如自然灾害、外敌入侵)迅速加剧内部的财富和权力集中,从而瓦解了原有的社会中产阶层,使得社会阶层结构趋于极端化。 技术与制度的滞后: 比较了在技术进步缓慢的背景下,古代社会如何在信息不对称和技术单一化的状态下,无法及时调整其资源调配和治理模式,最终导致系统性的僵化和崩溃。 本书通过对这些跨文明、跨时代的结构性比较,为理解人类早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交织的复杂性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框架。它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权力运作的深层机制的哲学思辨,揭示了看似坚不可摧的古代制度是如何在内部的结构性张力中走向自我瓦解,并在废墟之上孕育出新的秩序形态。本书尤其适合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及法律史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对古代文明底层逻辑感兴趣的严肃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解构”和“重塑”的体验。我一直以来对于社会安全的认知,多少都带着一些“理想化”的色彩,认为只要政策得当,经济发展顺利,社会就会自然而然地安全稳定。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不容辩驳的现实逻辑,将“女性缺失”这一潜在的危机摆在了我面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社会抚养成本、家庭结构稳定性和代际传承的分析感到震撼。当女性在生育、养育、照料等方面的负担过重,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充分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时,这些本应由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就可能变成沉重的社会包袱。书中对老龄化社会中女性作为“被看护者”和“看护者”双重角色的分析,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隐忧。这不仅仅是人口结构的变化,更是社会“软实力”的侵蚀。这本书让我明白,社会安全并非空中楼阁,它建立在个体价值得以实现、家庭功能得以维系、社会结构得以平衡的基础之上。而女性的缺失,恰恰是动摇这些基础的“隐形杀手”。

评分

坦白讲,我抱持着一种相对审慎的态度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毕竟“社会安全”和“女性缺失”这两个概念的结合,在我看来,似乎并非天然的等号。我原以为会读到一些偏颇的观点,或者过于情绪化的论述。但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刻性,让我立刻改变了看法。作者并没有将女性缺失简单地等同于人口数量的减少,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了女性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层面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缺席”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例如,书中对女性在科技创新、创业精神以及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的论述,让我耳目一新。过去,我们更多地将这些归功于整体的经济政策或技术进步,却忽略了女性作为重要驱动力的独特作用。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性别红利”的探讨,以及当这种“红利”消失或被忽视时,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这不仅仅是统计数字上的问题,更是关乎社会活力、创新能力乃至长远发展潜力的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立体化的社会安全观,让我认识到,真正的社会安全,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女性,的充分参与和价值实现。

评分

这本书我看了有一段时间了,虽然还没完全读透,但它给我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我之前对社会安全这个概念,总觉得是那种宏观的、国家层面的东西,比如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等等。但这本书却从一个我未曾深入思考过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女性缺失”是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着社会的基石,让原本以为牢不可破的安全感变得摇摇欲坠。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剖析,比如那些因为女性劳动力供给不足而导致的服务业萎缩,或者因为家庭结构失衡而引发的社会老龄化危机和养老负担加剧。这些都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生活场景,让我切身体会到“缺失”二字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更让我警醒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问题归咎于某个群体或某个政策,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文化观念的滞后、生育政策的调整滞后、以及女性在社会发展中角色定位的模糊等等。这些讨论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社会安全”是否遗漏了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它是否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却因为缺少了某个关键的齿轮,正在缓慢地失灵?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迫使我去重新审视我所处的世界,以及那些我习以为常的现象。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在我的认知光谱中投下了一道耀眼的光芒。在此之前,我对“社会安全”的理解,更多地集中在经济稳定、公共卫生、犯罪率控制等方面,可以说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偏向“硬性”的框架。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近乎“软性”却又极其有力的方式,将“女性缺失”这一概念引入了社会安全的核心讨论之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女性参与公共决策对社会治理效率的影响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表明在女性声音被充分听取和参与的领域,决策往往更加全面、人性化,也更能有效地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在很多时候,因为忽略了女性的独特视角和经验,而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比如在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书中也提到了,当社会中女性的比例失衡,例如性别比例严重倒挂,会对社会稳定造成怎样的冲击,例如婚配难题、社会性别关系的紧张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现实且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社会安全,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安全的社会,必然是男女都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共同构建的。

评分

我不得不说,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像经历了一场思想的“地震”。起初,我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女性权益保障的陈词滥调,或者是一些关于社会统计数据的堆砌。然而,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以一种极其犀利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揭示了“女性缺失”这一概念背后所隐藏的巨大社会风险。我一直认为,社会安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本书却独辟蹊径,将女性在社会中的“缺席”视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比如,书中详细论述了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与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之间的正相关性,以及女性参与经济活动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积极作用。这些论述都非常有说服力,让我意识到,女性的价值和贡献远不止于家庭层面,她们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当我看到书中关于低生育率导致人口结构失衡,进而影响到国防、科技发展等战略层面的分析时,我更是感到一阵寒意。原来,女性的“缺失”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减少,更是社会发展潜力和国家安全基石的动摇。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数据翔实,逻辑清晰,让我不得不信服其观点。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