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家小书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增订本)
定价:29.80元
售价:21.8元,便宜8.0元,折扣73
作者:苏培成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2001301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标点符号的使用
0标点符号总说
1句号(。)
2问号(?)
3叹号(!)
4逗号(,)
5顿号(、)
6分号(;)
7冒号(:)
8引号(“ ”)
9括号(( ))
10破折号(——)
11省略号(……)
12着重号(.)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需要经常撰写专业报告和学术邮件的职业人士来说,标点符号的准确性直接关乎到信息的传递效率和自身的专业形象。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我过去经常因为分号和逗号之间的模糊使用,导致接收方对句子重点产生误判,尤其是在并列结构复杂的时候。苏培成的讲解非常精准,他用大量的实例对比了“使用分号的逻辑清晰度”和“仅用逗号的语义模糊性”。这种对比是直观且有说服力的。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那些“灰色地带”的处理方式。比如,在复杂的列表或层级结构中,到底该用句号还是问号的组合来结束?书中给出的建议不是绝对的命令,而是基于“读者体验”的权衡。这让我在处理结构复杂的长段落时,心中有了一个可靠的“度量衡”。说实话,这本书的“增订”部分体现了极强的实用价值,它关注到了现代书写中日益增多的特殊符号和跨媒体引用时的标点处理,这在老旧的规范手册中是看不到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标点使用,是写作者与读者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这本《大家小书》恰恰就是培养这种默契的绝佳教材。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读起来有一种“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耐心指点”的感觉,而不是生硬的“教科书宣讲”。我记得书中提到过一个观点,关于如何用“破折号”来营造戏剧性的停顿,那种效果简直是立竿见影。我尝试在自己的叙事性文字中运用这种技巧,原本平淡无奇的转折,立刻带上了一种引人入胜的节奏感。此外,它对“顿号”的批判性分析也让人醍醐灌顶——多少人把它当成了“万能逗号”来滥用!苏培成通过明确指出顿号仅用于并列的、同级的词或短语,极大地净化了我以往混乱的列表表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你“怎么做”,更让你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深层次的认知转变,才是真正提升写作功力的关键所在。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时,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担心它不过是把常见的标点符号规则重新排列组合一遍,没什么新意。然而,苏培成先生的解读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能看到每个符号背后的“人性”和“逻辑结构”。我特别喜欢他描述句号的段落——句号不仅仅是“结束”,它是对一个完整思想单元的庄严宣告。这种将抽象规则赋予具体“情感色彩”的写作方式,让原本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起来,让人愿意去记住和应用。这种全景式的思考,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清晰思维如何转化为有效书面表达”的哲学入门。每一次重读,我都能从中学到新的东西,因为它引导我不断审视自己对已有规则的理解深度。这本“增订本”的价值,远超出一个普通规范指南的范畴,它成功地将“技术规范”提升到了“艺术修养”的层面。
评分这本《大家小书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增订本)》的作者苏培成,真是深得我心!我一直觉得,书写这事儿,文字的堆砌固然重要,但标点符号的使用,才是真正决定文章“呼吸感”和“情绪流向”的灵魂所在。以前读一些文章,总觉得磕磕绊绊,仿佛在泥泞的路上艰难跋涉,一句话读完,气喘吁吁,不明所以。后来接触了一些语法和修辞的书籍,才明白,很多时候不是作者的表达有问题,而是标点符号的“沉默”或者“错位”误导了读者。这本书,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腔调,而是极其接地气地讲解了逗号、句号、冒号、分号这些基本元件的“脾气秉性”。比如,它细致地分析了“一逗到底”的弊端,强调了长句中如何利用停顿来搭建清晰的逻辑层次,而不是让读者在信息的洪流中溺水。我尤其欣赏它对“感叹号”和“省略号”的辩证分析,感叹号不应滥用,否则会削弱其冲击力;而省略号,则不仅仅是省略,更是一种语气的延伸,一种未尽之言的魅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刚拿到精美工具箱的工匠,对每一个小工具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敬畏,写出来的东西,果然清晰多了,也更“悦耳”了。
评分我得承认,我原本对任何关于“规范”的书籍都抱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总觉得它们会扼杀文字的灵动和个人的风格。然而,苏培成的这本“增订本”,却像一位高明的园丁,它不是要剪除所有野生的枝蔓,而是教你如何在既定的篱笆内,让你的“花朵”开得更健康、更具结构美。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陷入那种“非此即彼”的僵硬教条。例如,关于引号的使用,书中就提到了现代网络语言中引号的灵活变体,以及在特定语境下,如何运用它们来反讽或强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直接引用”这一个功能。这种与时俱进的洞察力,让这本书摆脱了陈旧的刻板印象。它更像是一本“沟通的艺术”指南,而不是一本枯燥的“标点词典”。每次我在修改稿件时,都会不自觉地翻到相应的章节,去确认那个看似微小的符号,是否真的服务于我想要传达的核心意义。这种“确认”的过程,逐渐内化成了一种写作的本能,让我的文字少了一些犹豫,多了一份笃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