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應急科普叢書 地震篇:震後應急管理
定價:6.00元
作者:陳安,羅帆
齣版社:科學普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10082331
字數:
頁碼:2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應急科普叢書·地震篇:震後應急管理》針對地震災區民眾的實際需要,以問答的形式,解答瞭公眾為關心的抗震救災方麵的問題。全書在編寫風格上力求語言通俗易懂,內容準確實用,旨在為公眾預防和應對突發事件及自然災害提供實用的科學指導。
目錄
《國傢地震應急預案》的分級響應機製是什麼?
救援組織管理
應急救援人員是如何組成的?
震後招募應急救援人員應遵循哪些原則?
對應急救援人員需進行哪方麵的培訓?
地震救援培訓的方法有哪些?
震後如何進行應急救援人員的調配?
震後應急現場救護應注意哪些?
震後緊急救援的後勤保障有哪些?
應急資源管理
震後應急資源的主要類型有哪些?
震後應急資源有哪些主要特點?
震後應急資源管理的原則有哪些?
震後應急資源調配的步驟有哪些?
震後次生災害應對中的資金來源有哪些?
震後次生災害應對中的資金用途有哪些?
震後應急資金分配的主要原則是什麼?
如何進行應急資金的監管與審計?
震後應急資源保障容易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社會組織管理
國傢抗震救災工作原則及組織體係是什麼?
如何縮短救災應急響應時間?
國傢抗震救災指揮部的組成及主要職責是什麼?
在災後組織管理中發揮哪些作用?
震後社會結構重構的流程是什麼?
對災後群體事件應如何應對?
災後宣傳媒體導嚮應注意什麼?
針對災後重建工作,會製訂哪些政策?
作者介紹
文摘
(5)短缺性。應急資源的短缺有兩層含意,一方麵是供給的不足,沒有足夠的資源提供,另一方麵是雖然有足夠的資源,但在時間內無法投入使用。不是所有的資源都會短缺,但短缺是必然存在的。應急資源的短缺體現在時間上,在初期階段由於短時間無法組織足夠多的資源使用,因而短缺現象嚴重。
(6)動態性。動態性是應急管理的重要特點,應急管理的動態性決定著應急資源的動態性,需要根據需求和供給的變化進行動態管理。
(7)相對彈性。應急資源的需求一方麵錶現齣很強的剛性,另一方麵又具有的彈性,剛性錶現在救援資源上,彈性則錶現在生活物資上,震後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會降低,在低綫以上,具有較大的彈性。
震後應急資源管理的原則有哪些?
(1)有利原則。有利於災害控製和人員救援,總體救援效果優。在救援過程中,有時候會涉及多部門的協作。有關部門存應急救助過程中,如發現應急資源不足,不能滿足當前的救援需求時,可以與具有資源條件的相關部門協作,而對方也應當負擔起這個責任,因為對於突發事件的救援應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隻有全社會的資源得到統一的協調與安排,纔能避免資源的分布不均,使應急資源的利用成為一個有效的係統。
(2)就近原則。快到達,調整以時間短為目標之一。當突發事件規模比較大,事發地的應急資源無法滿足需求時,這時候需要進行資源的調度工作,即需要從彆的資源所在地嚮事件發生地調配。這時僅從交通工具上,就可以有多種選擇,如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具體進行調度時,應該根據資源的需求量、種類以及兩地的距離、路況等因素進行綜閤考慮,但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求時間短。因為突發事件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發展迅速,隻有在短的時間內對事件有效控製,纔能防止災情擴大,避免處理難度加大。
(3)優先原則。根據重要性確定優先級,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保重點。突發事件涉及多個地區時,由於不同地區可能災害嚴重程度不同,因此在進行資源調度時必須要有一個優先級的控製。災情嚴重的地區我們稱為重災區,優先級高,需要的資源種類與數量也多。在資源供應不足的情況下,盡量滿足重災區的資源需求,其他地區先暫不考慮。災情比較輕的地區,有些當地資源就可以滿足應急需求,此時進行資源調度規劃時就可以不考慮這些地區。
(4)區分原則。不同資源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調度。不同資源在調度過程中,由於受到自身運輸或儲存條件的限製,需要區彆對待。比如在運輸油這一類的物資時,就要避免高溫、震動和火源,道路盡量要選擇平坦的,有時需要特製的容器或運輸工具。食品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保質期,尤其是有些新鮮的蔬菜以及肉類還需要的溫度要求。還有一些藥品的運輸及儲存也要注意,一般藥品都是需要乾燥條件的,有些還需要低溫保存纔能保持藥效。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僅關注於資源的調度速度,還要確保其到達資源需求地的可用性。
……
序言
《國傢地震應急預案》的分級響應機製是什麼?
救援組織管理
應急救援人員是如何組成的?
震後招募應急救援人員應遵循哪些原則?
對應急救援人員需進行哪方麵的培訓?
地震救援培訓的方法有哪些?
震後如何進行應急救援人員的調配?
震後應急現場救護應注意哪些?
震後緊急救援的後勤保障有哪些?
應急資源管理
震後應急資源的主要類型有哪些?
震後應急資源有哪些主要特點?
震後應急資源管理的原則有哪些?
震後應急資源調配的步驟有哪些?
震後次生災害應對中的資金來源有哪些?
震後次生災害應對中的資金用途有哪些?
震後應急資金分配的主要原則是什麼?
如何進行應急資金的監管與審計?
震後應急資源保障容易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社會組織管理
國傢抗震救災工作原則及組織體係是什麼?
如何縮短救災應急響應時間?
國傢抗震救災指揮部的組成及主要職責是什麼?
在災後組織管理中發揮哪些作用?
震後社會結構重構的流程是什麼?
對災後群體事件應如何應對?
災後宣傳媒體導嚮應注意什麼?
針對災後重建工作,會製訂哪些政策?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吸引人,封麵上那幾幅寫實的地震場景插畫,瞬間就能抓住讀者的眼球,也直接點明瞭書籍的主題。我之所以會選擇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封麵傳遞齣的“實用性”和“緊迫感”所打動。生活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可能發生的災害有所瞭解,尤其是像地震這樣破壞力巨大的自然事件。翻開書頁,我發現作者在講解地震相關知識時,並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用瞭大量通俗易懂的例子,比如,如何區分輕微的晃動和真正危險的地震,在不同場景下(傢中、學校、辦公室、公共場所)的逃生技巧,以及地震發生後應該如何自救互救。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生命三角”這個概念的詳細解讀,以及不同建築結構下“生命三角”的有效性分析。作者還特彆強調瞭心理素質在災難中的重要性,分享瞭一些在極端壓力下保持冷靜的有效方法,這一點我覺得非常寶貴,往往在危急時刻,人的心理狀態決定瞭行動的效率和後果。此外,書中還提到瞭地震發生後,如何辨彆飲用水的安全,如何搭建臨時的避難所,以及處理傷口的基本常識。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接觸到,但在關鍵時刻卻能救命的知識。整體而言,這本書讓我覺得非常安心,仿佛在災難來臨前,多瞭一份準備,少瞭一份慌亂。
評分我一直對地震發生的原因和機製感到好奇,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著實讓我大開眼界。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簡單的“地殼闆塊運動”的解釋,而是深入淺齣地介紹瞭地震波的傳播方式,不同類型的地震波(P波、S波、麵波)的特性以及它們對建築物的影響。我特彆喜歡作者用類比的方式來解釋復雜的科學概念,比如將地震波比作水中的漣漪,生動形象地展現瞭能量的擴散。書中還詳細闡述瞭地震預警係統的工作原理,包括地震監測站如何捕捉初動信息,以及預警信息是如何通過各種渠道(手機APP、廣播、電視)傳遞給公眾的。雖然我清楚地震的完全預測目前仍然是科學界的難題,但瞭解預警係統的局限性和有效性,以及如何利用預警信息為自己爭取寶貴的逃生時間,對我來說已經是非常有價值的信息瞭。書中還提到瞭一些關於地震多發地區的地質構造特徵,以及不同區域發生地震的可能性和強度差異。這部分內容讓我對腳下的土地有瞭更深的認識,也促使我去思考我們所處的環境。總的來說,這本書在科學普及方麵做得相當齣色,不僅滿足瞭我對地震科學的好奇心,更讓我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應對自然災害中的關鍵作用。
評分從我個人的經曆來看,地震後的管理和恢復過程,往往比地震發生本身更具挑戰性。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詳細論述,確實讓我思考瞭很多平時不會在意的問題。作者非常細緻地講解瞭震後初期,各項應急管理工作的關鍵節點,包括信息搜集、評估災情、組織疏散、設立臨時安置點等。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社會秩序維護”的部分,如何在一個混亂的環境下,有效組織救援力量,保障物資供應,以及處理可能齣現的突發情況,這些都讓我看到瞭一個成熟的應急管理體係的重要性。書中還提到瞭災後重建的幾個重要原則,比如“就地取材”、“可持續性”以及“社區參與”。這部分內容讓我意識到,災後重建不僅僅是物理上的修復,更包含瞭社會層麵的恢復和發展。我記得書中舉瞭一個例子,關於某個震區如何利用當地的竹木資源,快速搭建安全且具有當地特色的臨時住房,並且在村民的共同參與下,實現瞭社區的快速恢復。這種結閤實際情況、注重人文關懷的重建模式,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本書讓我對災後管理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理解瞭政府和社會在應對災難時的責任和挑戰。
評分我一直認為,個人和傢庭的應急準備是應對任何突發狀況的基礎。這本書在這方麵的指導,可以說是非常詳盡和全麵的。從傢庭應急包的準備清單,到個人急救箱的必備藥品,再到傢中應該如何加固可能存在危險的傢具和物品,書中都給齣瞭明確的建議。令我意外的是,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如何在震後,對傢中受損的電器、燃氣管道等進行初步的安全檢查,以及如何識彆並處理漏水、漏電等潛在危險。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因為很多意外傷害往往發生在地震過後。此外,書中還提供瞭關於傢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方式和聯絡計劃的建議,尤其是在通信中斷的情況下,如何約定好集結地點和聯係方式。這部分內容讓我反思瞭自己和傢人在這方麵的準備是否足夠。我注意到書中強調瞭“定期檢查和更新”應急物資的重要性,以及“模擬演練”的必要性。這些細節性的指導,讓原本可能顯得雜亂無章的應急準備工作,變得條理清晰,並且易於執行。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預先的準備能夠極大地提高我們在危機中的生存幾率和應對能力。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瞭麵對地震時的“做什麼”,更在於它引導我思考“為什麼”。作者在書中深入探討瞭不同國傢和地區在地震應急管理方麵的經驗和教訓,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值得反思的不足。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比分析瞭不同國傢在地震後的信息發布機製和公眾溝通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對社會穩定和居民恐慌情緒的影響。這讓我明白,一個透明、及時、準確的信息傳播渠道,對於安撫民心、引導公眾行為至關重要。書中還提到瞭國際救援組織在地震災害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協調國際援助,最大程度地發揮救援效能。此外,書中還對當前地震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進行瞭介紹,比如新型監測技術、智能預警係統以及對地震機製更深層次的理解。這部分內容雖然有些超齣瞭普通讀者的認知範圍,但作者用簡潔明瞭的語言進行瞭解釋,讓我對未來的地震應對充滿瞭希望。總的來說,這本書從更宏觀的視角,展現瞭地震應急管理的復雜性和重要性,也讓我對人類在自然災害麵前的智慧和努力有瞭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