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孩子不是惩罚出来的---家长的教育方法
定价:29.80元
作者:郭志刚著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5639367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你还能用惩罚来教育孩子吗?
不用打骂,你的孩子也能成才平心静气地教育,你的孩子更听话
不动气、不发怒,轻松培养出好孩子!
内容提要
想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家长就要放下手中的棍棒,耐心引导孩子慢慢前行。家长可以从了解教育、了解孩子、了解社会人手,为自己的孩子量身打造出一套科学的非惩罚性的教育方式,比如,如何让孩子改掉坏毛病、怎样培养孩子的正能量、怎么让孩子亲近家长,等等。
虽然我们现在强调非惩罚性教育的作用,但并不代表教育中就没有批评。教育专家认为,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同样,没有惩罚的教育也是有缺陷的。很多时候,家长需要适当地批评一下孩子,这样能够加深孩子对错误的认识,也有利于帮助孩子积极改正。
《好孩子不是惩罚出来的: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大量的典型事例,是家长们常见的家教难题,围绕这些事例,向家长们介绍了多种教育妙招,让家长们不惩罚也能教育出好孩子来。如果家长们在为如何平心静气地管教孩子发愁,那就翻开《好孩子不是惩罚出来的:家长的教育方法》吧,相信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某些章节中突然变得极具画面感和故事性,仿佛作者从一位高高在上的理论家,瞬间化身为一个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他早年做教育工作时遇到的那些经典案例。我尤其喜欢那些穿插在理论之间的、关于如何处理“说谎”和“撒泼”的实战故事。这些故事的细节描绘得非常生动,读起来甚至有些紧张,因为那些场景太过熟悉,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焦虑。比如,关于如何应对孩子在商店里坚持要买某个玩具而撒泼的那个桥段,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怎么做”的指令,而是详细描述了当时现场的声场变化、孩子面部肌肉的细微抽动,以及母亲内心从愤怒到无助的剧烈波动。接着,作者才温柔地指出,在那种高压情境下,我们首要任务是降低环境的“温度”,而不是急于“解决问题”。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那些原本高悬在理论顶端的概念,一下子落到了实处,变得触手可及。它传递的信息是:我们都是有弱点的普通人,教育的成功不在于永不出错,而在于每一次失误后,都有机会用更智慧的方式去弥补和前行。
评分这本书在阐述具体方法时,展现出一种极高的细腻度,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长年累月在教育一线积累的观察力。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情绪接纳”那几个章节,里面详细分析了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核心负面情绪,比如嫉妒、挫败感和被忽视感。作者没有简单地提倡“要理解孩子”,而是给出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情绪解码”工具。举个例子,书中提到一个情景: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发雷霆,我们通常会立刻介入处理“谁的玩具”这个问题,但这本书却引导我们先关注到孩子那股无法排解的怒火。它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负面情绪就像一个“满溢的水桶”,我们得先找到那个小小的塞子,让情绪缓缓流出,而不是急着用盖子死死盖住它,那样只会引发更大的爆炸。这种将抽象的情绪管理具象化的处理方式,对我这个习惯于“讲道理”的家长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尝试着在孩子下一次情绪失控时,先蹲下来,用一种平静的语气重复他的感受——“你现在看起来非常生气,因为你的积木被推倒了,对吗?”结果发现,孩子原本的哭闹声奇迹般地降了一个八度,他似乎得到了被看见的满足感,接下来的沟通也变得顺畅了许多。这种基于心理学基础的实践指导,让人感觉每一步操作都是有理有据,而非盲目试错。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陪伴,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试图给你灌输一套僵硬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相反,它更像是一本开放式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工具,允许你根据自家孩子的“螺丝钉”形状,去选择最合适的那个去使用。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持续不断地激发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它不断地提醒家长,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个能够在没有我们监督时依然能够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人。这种“放手”的勇气,恰恰是很多中国家长最难拿捏的部分。全书的论述脉络清晰,从心态的调整,到日常的沟通技巧,再到深层次的规则建立,层层递进,没有一处显得多余或空泛。读完后,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会了几句“高情商”的口头禅,而是对“管教”这个词有了全新的敬畏感——它是一门关于爱的艺术,更是一门关于尊重个体成长的科学。它让我更加确信,真正的“好”,源自内心的健康和驱动力,而不是外界施加的重压。
评分这本书的封皮设计得非常朴实,那种淡雅的米黄色调,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踏实可靠,不像现在市面上很多育儿书那样花里胡哨,光靠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标题来吸引眼球。我初次翻阅时,是被书名中“惩罚”这个词吸引的,因为我家里那位小祖宗,自从上了幼儿园后,各种小脾气和叛逆期迹象就开始显现,我这个当妈的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动不动就想吼两嗓子,事后又悔得肠子都青了。我一直困惑,是不是只有严厉管教才能让孩子明白是非?所以,这本书的切入点就非常对我的胃口。它没有立刻给出什么“万能公式”,而是从我们做家长的日常状态入手,比如描述了多少次因为孩子打翻牛奶而引发的家庭“冷战”,或者在公共场合孩子哭闹时父母那种恨不得钻地缝的心情。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近乎自嘲的幽默感,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跟你掏心窝子,娓娓道来他的教育心得。特别是开篇对“好孩子”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让我深思——我们追求的究竟是一个听话的机器人,还是一个内心丰盈、能够自我驱动的小生命?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探讨,为后续的理论铺垫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似乎在告诉我,管教的艺术,也许和我们想象中的“威严”完全是两码事。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不是线性地从头教到尾,而是将教育的各个方面打散后,再用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重新组织起来。读到中后段时,内容开始聚焦于“自主性培养”和“责任感的建立”这两个核心议题,这部分内容的论述风格变得更加沉稳有力,开始展现出一种宏大的教育哲学观。作者强调,真正的“好孩子”不是外部指令的完美执行者,而是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人。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如何设计“合理的后果”,而非冷酷的惩罚。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区分。比如,孩子不收拾自己的玩具,自然后果是他找不到想玩的那个,而逻辑后果则是家长协助他一起把这些玩具收进一个临时“休息区”,直到他愿意自己整理为止。这种不带道德批判的后果设定,极大地消除了亲子间的对抗性。它教会我们,教育是一场设计,而不是一场权力斗争。这种深刻的反思,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在面对孩子犯错时,是不是总是不自觉地将“后果”和“报复”混淆了,总想通过让孩子难受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培养独立个体的操作手册,充满了对未来的积极期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