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和孩子做朋友,我们就得像个朋友,
不能对朋友做的事,我们都不能做。
走过小学六年,乖巧听话的孩子,悄悄变成了满身是刺的小刺猬。莫名其妙的偏执、终日紧闭的心门、偷偷进行的恋爱……这些看似叛逆的背后,蕴含的却是成长的力量,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了,他们急于证明,我已长大。
让我们耐心静待,做一个冷静克制的观察者、建议者,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决定者。什么样的养料滋养出什么样的灵魂,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手雕刻出来的木偶。
不侵犯孩子的界限,允许孩子有独立的自我存在。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和孩子是独立的两个人的时候,真正的沟通才可能发生。
“陪伴教育”专家刘称莲将自己陪女儿走过青春期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明白对眼前“来得偶然,去得必然”的孩子,作为父母能做的就是“尽其当然,顺其自然”。因为所有教育的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全的离开我们的怀抱,在外面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陪伴教育”系列图书中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爱在自由里》和《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一起吃“苦”的幸福》在2012年先后上市,这两本书朴实无华的小书在网上获得了数万条的读者好评,并荣获年度五星级图书。而备受读者期待的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构筑爱的边界》却迟迟不来,初中三年正值孩子们的青春期,脆弱、敏感、叛逆是这一阶段关键词,这个阶段如此重要,因为重要,所以不敢轻易落笔。
陪伴不是和孩子紧紧的贴合在一起,再密的关系也需要有距离的存在,没有距离的情是一种灾难。有些事,只能孩子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孩子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孩子一个人走。所谓智慧父母,就是那个对着孩子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却又不会声张的人。
当我们说要和孩子做朋友的时候,我们真的了解这个朋友吗?细细品读几米的这首小诗吧,也许你会有所获得。
窗外放晴了,屋内仍继续下雨。
我微笑,并不等于我快乐。
我撑伞,并非只是为了避雨。
你永远都不懂我在想什么。
我想拥抱每个人,但我得先温暖我自己。
请容忍我,因为我已在练习容忍你。
我非常赞同刘称莲的观点,让孩子像花儿一样自然生长,否则只会欲速而不达。孩子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一个独立的小宇宙,他们有自己的主体意识。教育没有点金之术,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的是尊重和爱护每一个生命个体。成功没有标准,生命本来参差多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即教育的成功;内心安宁平和,乃幸福本源。
——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尹建莉
“听话”源于好的子关系
不止一次地听家长说,孩子的房门上会挂“闲人免进”的牌子,而且好像是特意挂给父母看的。女儿的中学六年,房门上也挂着一个她手制作的牌子。那是用一张白色的相纸做的,上半截是她小时候一张可爱的照片,下面则用英文写着“welcome”。这个牌子一直挂到女儿高考结束,照片都泛白了,我们才摘了下来。中学几年,女儿也要求我们进她的房间之前需要敲门,征得她的允许方可进去。但我觉得单这一个“welcome”就足以说明我们之间的距离还是挺近的。
有一次下班,跟一个同事乘车同行。在车上,已经放学回家的女儿打来电话,说她已经到家。我便在电话里安排女儿帮我做这做那,女儿都一一答应。同事觉得女儿很听话,便问我是如何做到的。也有跟我很熟识的朋友总说我的女儿好像青春期没有太多叛逆似的。
其实不然,女儿刚上初中的时候,我也突然发现再像小时候那样教育她已经行不通了。她不再把我作为靠山,言听计从,而是时不时地跟我对着干,还对我的所作所为有很多负面的点评,为此我也有过小小的痛苦。
小的时候,女儿爱黏着我和她爸爸,一到就缠着我们带她出去玩。上了初中以后,她则愿意把我们打发出去,她一个人在家待着;有时候刚想给她点建议,她却用一句话“凭什么啊”就把我噎得哑口无言……
为了能够和青春期的女儿很好地相处,并继续行使家长“教育”的权力,我开始加大力度学习。
就在女儿初一的第二学期,我专门抽了时间,揣了个笔记本,跑到中关村图书大厦,搬了几十本家庭教育的书籍,坐在一个角落里,在每一本书里找关于青春期的内容阅读,一边读一边还记了笔记。的恶补下来,我意犹未尽,回家的时候还买了几本书回来继续阅读。
不得不说,对于家长来说,学习便是一剂良药,通过学习,很多困惑变得豁然开朗,面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也没有那么迷茫, 而是越来越理智了。
后来,我又觉得看书不解渴,便去听有关家庭教育的专业课程。
慢慢地,我和女儿的关系越来越好,当我们的关系好的时候,我发现,再给她提建议或者为她定规矩的时候她便容易接受了。
在听家庭教育课程的时候,有位老师讲的两个公式我深有体会,那就是:
规矩+关系=响应
规矩-关系=抵触
作为父母,我们总想让孩子守规矩,而且也从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角度定了不少规矩。然而,在有的家庭里,孩子就非常听话守规矩,也就是“响应”家长的教导,而在有的家庭里孩子则凡事跟家长对着干,“抵触”多于响应。不少朋友把原因归结于“孩子跟孩子不一样”,诚然,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不同,接受事物的程度也一定不同。但这更加要求家长要具体分析自己的孩子,清楚孩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不光看表面,也要走进孩子的内心,看看他们内心渴望我们怎么帮助他们。当我通过学习对孩子有更多了解的时候,我便改变了过去的做法。我发现我的一个小小的改变,不仅使我可以做个轻松的妈妈了,女儿也变得听话了。
上初三时的晚上,女儿在房间里写作业,我在客厅看电视,突然间听到摔东西的声音。我赶紧跑过去,看到女儿那本厚厚的数学练习册和一支签字笔被摔在了地上,女儿则坐在椅子上掉眼泪。女儿的数学一向学得不是很好,我想她一定是又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又着急又烦躁,才把练习册和签字笔摔了。我上中学的时候,曾经也有数学和物理无论如何都学不懂的时候。我知道这个时候孩子的心情会是多么难过,我也知道这时候别人说啥对她来说都是多余的,我便过去坐在她旁边的床沿上,两只手拉着她的手, 静静地陪着她,等她开口说话。
女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一下子扑到我的怀里,一边哭一边说:“老妈,咋办呢?我的数学就是不会。”我说:“好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一定非常着急想把数学学好。”“就是嘛,你说咋办呢?”听得出来,女儿恨不得我就是她的救星。于是,我擦干了女儿的眼泪,和她一起想办法,看看怎么才能让她的数学成绩提上去。,我们一家三口商量的结果是找一个家教老师,专门为她补一补数理化课程。过去女儿没有怎么上过课外辅导班,但这一次,她欣然接受,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孩子遇到困扰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习惯性地讲道理,但其实如果孩子情绪很激动的话,他是听不进去道理的,而且很多时候,孩子很明白道理,只是不知道如何做而已。这时候,孩子需要心理上的支持,给一个肩膀让孩子靠靠,给一双耳朵让孩子说说,问题就解决了一半,起码孩子的情绪会先平复下来。如果我们还能跟孩子一起想出一个好办法的话,那就是对孩子大的帮助了。
有一位智慧的妈妈是这样做的:
儿子在学校跟同学闹别扭了,回家了还在生气,她没有问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是说:“儿子,看你心情不好,妈妈带你去看电影吧!”
儿子说:“不想看。”
她说:“那咱俩去打羽毛球?”
儿子说:“不去,没心思!”
她又说:“吃冰激凌去吧,我回来看到门口商场新开了家哈根达斯。”
儿子说:“好吧!”
娘儿俩吃了一通冰激凌,回来的路上儿子跟妈妈说:“你是我妈吗?别人家的老妈知道儿子跟别人打架都会大骂一通,你不骂我还带我又是玩又是吃的!”
妈妈一看儿子的心情缓了过来,便笑着说:“你是我的儿子啊,我心疼,看不得你心情不好呀。现在怎么样,还那么难过吗?”
儿子说:“好多了。”
直到这时候,这位妈妈才切入正题,跟儿子讨论打架的事情, 不过她并没有指责孩子,而是就事论事,跟儿子约法三章。这位妈妈说,她那一软招非常好使,因为她的儿子不吃硬招,而且她发现,家长软下来的话孩子压根就逆反不起来。
先调整情绪,再解决问题。我和这位妈妈都是这样。一个孩子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讲道理是没有用的,粗暴的指责更是会火上浇油,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导致子关系恶劣。十几岁的孩子常会情绪激动,动不动就发脾气,但你仔细分析,每一次的行为和情绪后面都有一定的正面动机。我女儿是特别想学好数学才着急烦躁,那个儿子则是因为打抱不平受了委屈才情绪低落。当我们家长能够接受孩子的情绪,并想办法去疏导,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家长理解和接纳,子关系便会进一步融洽。关系好了,我们再来解决问题或者纠正孩子的行为,就会容易得多,这时候所谓的“听话”也就不是问题了。
14岁和41岁的斗争
女儿14岁的时候,她的爸爸41岁,这对41岁和14岁的父女之间总是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父女两个看电视,41岁的爸爸就喜欢看《对话》栏目,如果看电视剧的话总是《吕梁英雄传》《亮剑》之类的。单《亮剑》这部电视剧他就不知道看了多少次,总之,只要在电视机旁,只要看到某个台在播,就一定要再看。14岁的女儿喜欢《快乐男声》,也喜欢《一帘幽梦》等电视剧。如果两个人同一时间看电视,电视画面就在不同频道的广告时段被切换来切换去。
有的时候14岁争不过41岁,会哭着跑到自己房间关起门来不理41 岁了;有的时候41岁争不过14岁,气得跑到楼道里去抽烟。因为看电视,父女两个经常争吵不休,41岁的说14岁的低级趣味,14岁的说41 岁的没有情调。看着这一对父女之间的争斗,我真是哭笑不得。
有的时候一家出去吃饭,意见也往往不能统一。爸爸喜欢吃中餐,许多时候,只要一盘土豆丝加一碗刀削面他就摸着肚皮直叫过瘾。女儿则偏爱洋快餐,比如肯德基、麦当劳或者必胜客比萨,如果小朋友请客或者她请小朋友也经常会到这些地方。爸爸总说女儿崇洋媚外,女儿则说爸爸是土老帽儿。到后来,爸爸如果争不过女儿,索性女儿和妈妈去吃肯德基,爸爸就到附近的餐馆吃碗面,或者女儿到肯德基买了自己的汉堡和鸡翅跟着我们到中餐馆,反正是各吃各的。
女儿这一代,跟同学一起吃饭或者玩耍,活动结束一般实行AA制,哪怕就是请吃冰棍,你请我了,明天我再请你,非常自然而和谐。当她看到爸爸妈妈每次出去和朋友聚餐的时候一桌子的人争着结账,拉拉扯扯的半天都扯不清,就表示非常不屑,觉得大人就是假正经,甚至做作。每当她说这话的时候,我甚至都觉得这孩子好像没有人情味。然而,那个时候她确实就是那样想,也那样说的。
女儿和她爸爸之间思想观念上的争斗也会时常发生。一个夏天的,天气非常热,爸爸开车带女儿出去买东西。过了一会儿, 女儿满头大汗地跑了回来,进门也不理我,气呼呼地就进了自己的屋子。我问爸爸怎么没回来,她说和爸爸在车上吵架了,就在停车等红灯的时候,她开门下车自己跑回来了,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直说爸爸蛮不讲理。不一会儿,爸爸也气呼呼地回来了。
后来我了解到,两个人在车上讨论一个历史问题,谁也不服谁,竟然激烈到那种程度。
两代人总是会有代沟的,毕竟大家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的大环境、接触到的事物也各自不同,这是很自然的。但是孩子在十四五岁的时候,跟家长的冲突会更加明显,这其实是孩子长大的一种表现。
跟我家一样,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许多家长觉得自己家原来那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脾气暴躁,喜欢跟大人对着干的孩子,开始批判家长不说,还时不时地在学校顶撞老师。而且他做这一切的时候,振振有词,家长想说一句话,还没有出口,孩子会用十句话给你噎回去,要么就是家长磨破了嘴皮子, 而孩子一句话都没有。
有一位朋友说,有很多次,她给儿子讲了一箩筐道理,自己认为都是为人家好的,儿子一开始不吭气,后来来一句“你闭嘴”, 严重的时候还会说“你滚开”或者“别管我”。很长一段时间,她听到的儿子所说的话,就是这样的“三字经”,气得她直掉眼泪。
每个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都会多多少少遇到“逆反”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孩子的这一切只是向我们宣告:我长大了,而且我很强大,我再不是那个凡事都听你安排的小屁孩,我要为自己的事情做主,我也要自由行动。
其实,人的天性之一便是独立。
我们做父母的仔细回想一下就能够明白,孩子脱离母体的那一刻,便是他走向独立的开始。会爬了,他会爬离我们的身边,越爬越远;会走了,他会挣脱我们的手,且行且远;然后是两三岁的时候,他会说:“不要,我自己来!”
这一切,都说明孩子是在不断地自主、不断地独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对孩子说着“不”。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爱,这爱里有太多的担心和害怕。我们害怕孩子把衣服弄脏了,便不允许孩子玩沙子或者玩土,而这些对孩子来说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我们害怕孩子自己吃饭太慢了或者吃不饱,便从一开始就喂,这又一次剥夺了孩子自我的能力;我们害怕孩子耽误了学习,所以拒绝孩子帮助我们做家务,说“你只要学习好就够了”;我们怕孩子交了不好的朋友,便不允许他出门……
孩子小的时候,对家长的这些“不”,只能听从,因为他身单力薄,没有能力反抗,但是,孩子独立自主的天性依然在,而且这个天性也在不断“长大”。而这些违反孩子天性的要求和代替,每给孩子一次,孩子的内心就觉得不舒服一次,这些不舒服的情绪越积压越多。
等到孩子长大到一定程度,通常是到十四五岁的时候,随着个头长高,他的力量也强大起来了,这些积压在孩子内心的负面能量就开始爆发。有的孩子便以逆反、叛逆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表示对大人的挑战。也有些孩子因为天生气质是敏感内向的,便被大人的压制制伏了,这群孩子便会郁郁寡欢,甚至抑郁,这是用消极的方式来回报大人十几年的养育。我们发现,青春期特别逆反或者特别忧郁的孩子,往往是那些小时候被家长管束得非常严格的孩子。这让我常常想起“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
面对这样的一头犟犊子,我们做家长的恐怕要先了解孩子的天性,顺应天性去实施适合他的教养。像植物一样,有的喜湿喜阴, 有的喜干喜阳,但是无论如何,都是向上生长的,向上的强大生命力是不可逆的。顺应天性给对营养的话,植物便会主干粗壮、枝叶繁茂,否则的话,则会长势不良。
再则,孩子成长的阶段不同,内心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家长需要调整步伐,紧跟孩子,才能跟孩子同频。青春期的孩子更加需要自主,以及别人的接纳、尊重、理解和认同,如果这些渴望不能被满足,他便会以各种方式逆反,因为他已经长大了,觉得自己可以对抗,并为自己做主了。
女儿小的时候跟爸爸的关系一直很好,也很依恋爸爸,到了青春期的时候竟然也会跟爸爸有那么多的对抗,这很让先生有挫败感。我学习了许多的教育理论,明白青春期孩子的特征,但也时不时跟女儿有小摩擦。好在因为有专业知识的支持,我的理智多于迷茫,看到女儿冒出来的对抗,我并不慌张,而是接招。
当意见不同的时候,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我会顺着她一点,也会提供多一点选择的余地,让她自己为自己负责。当父女之间意见不同的时候,我也能在父女之间进行调解。因此,女儿的青春期有逆反情绪,我们都允许她以适当的方式宣泄,帮助她顺利度过了这一段特殊的时期。
学习篇 学出真感觉
当孩子考不好的时候我们不去指责,而是给他一份理解和支持,让他有一个好心情,那样孩子才能鼓起“再战”的勇气,面对更多的困难。
1.小升初,我们来了
2.给孩子一双求知的翅膀
3.好成绩源于好习惯
4.生活是的教材
5.老师,我们去哪里呀
6.英语小达人是怎样炼成的
7.家教这样请才靠谱
8.生命中的书香
9.校园派VS经典派
10.一零一中,就你了
关系篇 做走心的父母
爱孩子,这几乎是所有父母都在做的事情,然而怎么爱孩子才能感受到,怎么做孩子才肯接受,则是我们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
1.爱孩子,需要调整频道
2.爱要这样说出口
3.用时间构筑爱的城堡
4.“听话”源于好的子关系
5.爸爸也OK
6.妈妈小厨
7.老师有妙招
青春篇 成长的喜悦与烦恼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在意同伴的评价,有时候他们做的事情在我们大人看起来好像怪怪的,那也许就是为了维持在同伴中的美好形象。
1.爱上了“独处”的孩子
2.14岁和41岁的斗争
3.孩子那么恋旧为哪般
4.青春可以这么酷
5.追星,我明白
6.“爱情”麻辣烫
7.丑小鸭or小天鹅
8.温柔地对待“游戏”孩子
生活篇 心灵手巧才算好
孩子有时候会愿意为父母或者家里的其他人做些事情,这个时候要及时表示我们的欣赏和感谢。孩子需要被肯定,他做事情也需要成就感。
1.教育大餐,菜要配齐
2.友谊万万岁
3.有一种爱叫作放手
4.谁懂寸草心
5.班级小能人
6.路是人走的
7.众望所归“感动王”
刘称莲: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被新浪教育评为2013年度中国榜样家长,其家庭荣获中国首届“书香家庭”称号。重点关注家庭教育、子关系、青少年心理等研究,常年奔走全国各地的学校及社区,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倡导“和谐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的理念,并用于自己的育儿实践中。培养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儿,高考时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目前在第二书房长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和子沟通工作坊,出版畅销书《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构筑爱的边界》和《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一起吃“苦”的幸福》。
去除浮华,倾听来自读者的声音:
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夫妻二人的用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们两人是称职的父母、有心的父母。他们把孩子过去的作品收集起来作为孩子的礼物,去看流星雨......多么有想法,多么有创意,这才是合格的父母。
到手一看我就停不下来,两天就粗粗地看完了,意犹未尽。这本书语言通俗,说理清晰,有很多生动有趣的事例。看完后,感叹书中妈妈爸爸的那份用心,敬佩;感受了书中描绘的温馨的家庭氛围,羡慕;感悟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新理念,庆幸!
对于迷茫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打开了一扇窗。平时无论多忙,也要抽出时间全家一起活动;带孩子去书店读书,培养孩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用留言的形式交流彼此的心意和疑惑......这些方式对迷茫的家长是很好的点拨和启示。很好的一本书,用心阅读会受益终生。
..........
..........
【新华书店旗舰店官网】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好妈妈 好父母 育儿百科大全 子家庭教育 子关系 儿童成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华书店旗舰店官网】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好妈妈 好父母 育儿百科大全 子家庭教育 子关系 儿童成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
【新华书店旗舰店官网】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好妈妈 好父母 育儿百科大全 子家庭教育 子关系 儿童成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华书店旗舰店官网】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好妈妈 好父母 育儿百科大全 子家庭教育 子关系 儿童成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