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机械设计手册(第6版)(第1卷) |
| 作者: | 成大先 主编 |
| 市场价: | 188元 |
| ISBN号: | 9787122260512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6-04-01 | 版次:6 | 页数:1163 |
| 印刷时间:2016-04-01 | 印次:37 | 字数:5465千字 |
| 主编推荐 | |
|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1.这套书累计畅销130万套!内容丰富、实用便查。 2.这是一部机械设计目前的功勋图书,历时五十载,对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贡献已手册本身。 3.这是一部引起轰动的工具书,1969年的初版是新中国首部大型机械设计工具书。目前修订至第六版,受到无数机械设计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称颂。 4.这是一部五十年与读者共同成长的图书,很多读者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使用它,如今看到新版面世,仍然爱不释手,因为它是一生事业中密、忠诚的伙伴。这更是我们一生追求的事业,从初版开始,作者和编辑们就五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把它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 5.本书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
| 目录 | |
| 第1篇一般设计资料 第1章常用基础资料和公式1-3 1常用资料和数据1-3 2法定计量单位和常用单位换算1-13 2.1法定计量单位1-13 2.2常用单位换算1-31 3优先数和优先数系1-39 3.1优先数系(摘自GB/T321-2005、GB/T19763-2005)1-39 3.2优先数的应用示例1-42 4数表与数学公式1-45 4.1数表1-45 4.2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摘自GB3102.11-1993)1-47 4.3数学公式1-53 5常用力学公式1-100 5.1运动学、动力学基本公式1-100 5.2材料力学基本公式1-112 5.3接触应力1-169 5.4动荷应力1-173 5.5厚壁圆筒、等厚圆盘及薄壳中的应力1-177 5.6平板中的应力1-182 5.7压杆、梁与壳的稳定性1-190 第2章铸件设计的工艺性和铸件结构要素1-203 1铸造技术发展趋势及新一代铸造技术1-203 2常用铸造金属的铸造性和结构特点1-212 3铸件的结构要素1-217 4铸造公差(摘自GB/T6414-1999)1-222 5铸件设计的一般注意事项(摘自JB/ZQ4169-2006)1-223 6铸铁件(摘自JB/T5000.4-2007)、铸钢件(摘自JB/T5000.6-2007)、有色金属铸件(摘自JB/T5000.5-2007)等铸件通用技术条件1-231 第3章锻造、冲压和拉深设计的工艺性及结构要素1-233 1锻造1-233 1.1金属材料的可锻性1-233 1.2锻造零件的结构要素(摘自GB/T12361-2003、JB/T9177-1999)1-234 1.3锻件设计注意事项1-239 1.4锻件通用技术条件(碳素钢和合金结构钢)(摘自JB/T5000.8-2007)1-241 2冲压1-241 2.1冷冲压零件推荐用钢1-241 2.2冷冲压件的结构要素1-242 2.3冲压件的尺寸和角度公差、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13914、13915、13916-2013)、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摘自GB/T15055-2007)1-246 2.4冷挤压件结构要素1-252 2.5冷冲压、冷挤压零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254 3拉深1-257 3.1拉深件的设计及注意事项1-257 3.2无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JB/T6959-2008)1-259 3.3有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1-260 3.4无凸缘椭圆形件的拉深1-262 3.5无凸缘盒形件的拉深1-264 4压边(JB/T6959-2008)1-265 4.1压边拉深的条件1-265 4.2压边载荷的计算1-266 4.3压边方式的选择1-266 4.4压机能力的选择1-266 5模具结构设计(JB/T6959-2008)1-266 5.1模具的结构形式1-266 5.2模具的圆角半径1-267 5.3模具间隙的确定1-267 第4章焊接和铆接设计工艺性1-268 1焊接1-268 1.1金属常用焊接方法分类、特点及应用1-268 1.2金属的可焊性1-272 1.3焊接材料及其选择1-278 1.4焊缝1-352 1.5焊接结构的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摘自GB/T19804-2005)1-392 1.6钎焊1-395 1.7塑料焊接1-408 1.8焊接结构设计注意事项1-409 2铆接1-415 2.1铆接设计注意事项1-415 2.2型钢焊接接头尺寸、螺栓和铆钉连接规线、X小弯曲半径及截切1-416 3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5000.3-2007)1-425 第5章零部件冷加工设计工艺性与结构要素1-427 1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性1-427 2一般标准1-430 3冷加工设计注意事项1-441 4切削加工件通用技术条件(重型机械)(摘自JB/T5000.9-2007)1-452 第6章热处理1-455 1钢铁热处理1-455 1.1铁-碳合金平衡图及钢的结构组织1-455 1.2热处理方法分类、特点和应用1-457 1.3常用材料的热处理1-477 1.4如何正确地提出零件的热处理要求1-496 1.5热处理对零件结构设计的要求1-519 2有色金属热处理1-529 2.1有色金属材料热处理方法及选用1-529 2.2铝及铝合金热处理1-530 2.3铜及铜合金热处理1-533 2.4钛及钛合金热处理1-534 2.5镁合金的热处理1-535 第7章表面技术1-538 1表面技术的分类和功能1-538 1.1表面技术的含义和分类1-538 1.2表面技术的功能1-539 2不同表面技术的特点1-542 2.1表面技术的特点与应用1-542 2.2各种薄膜气相沉积技术的特点对比1-550 3机械产品表面防护层质量分等分级(JB/T8595-1997)1-551 3.1技术要求1-552 3.2试验方法1-553 3.3检验规则1-553 3.4试验结果的判断及复试要求1-553 4电镀1-554 5复合电镀1-559 6(电)刷镀1-561 7纳米复合电刷镀1-565 8热喷涂1-568 9塑料粉末热喷涂1-579 10钢铁制件粉末镀锌(摘自JB/T5067-1999)1-583 11化学镀、热浸镀、真空镀膜1-584 12化学转化膜法(金属的氧化、磷化和钝化处理)和金属着色处理1-585 13喷丸、滚压和表面纳米化1-587 14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1-590 15涂装1-597 16复合表面技术1-610 16.1以增强耐磨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610 16.2以增强耐蚀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625 16.3以增强固体润滑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632 16.4以提高疲劳强度等综合性能的表面复合涂层1-642 17陶瓷涂层1-643 18表面技术的设计选择1-646 18.1表面(复合表面)技术设计选择的一般原则1-646 18.2涂覆层界面结合的类型、原理和特点1-649 18.3镀层和不同材料相互接触时的接触腐蚀等级1-651 18.4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1-652 18.5不同金属及合金基体材料的镀覆层的选择1-658 18.6表面处理的表示方法1-659 19有色金属表面处理1-662 19.1铝及铝合金的氧化与着色1-662 19.2镁合金的表面处理1-665 第8章装配工艺性1-668 1装配类型和方法1-668 2装配工艺设计注意事项1-668 3转动件的平衡1-677 3.1基本概念1-677 3.2静平衡和动平衡的选择1-678 3.3平衡品质的确定(摘自GB/T9239.1~9239.2-2006)1-678 3.4转子许用不平衡量向校正平面的分配(摘自GB/T9239.1~9239.2-2006)1-680 3.5转子平衡品质等级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参考)1-682 4装配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5000.10-2007)1-683 4.1一般要求1-683 4.2装配连接方式1-683 4.3典型部件的装配1-684 4.3.1滚动轴承1-684 4.3.2滑动轴承1-685 4.3.3齿轮与齿轮箱装配1-687 4.3.4带和链传动装配1-687 4.3.5联轴器装配1-688 4.3.6制动器、离合器装配1-688 4.4平衡试验及其他1-688 4.5总装及试车1-689 5配管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5000.11-2007)1-689 …… 第2篇机械制图、极限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 第1章机械制图2-3 1图纸幅面及格式(摘自GB/T14689-2008)2-3 2标题栏方位、附加符号及投影符号(摘自GB/T14689-2008)2-4 3标题栏和明细栏(摘自GB/T10609.1-2008、GB/T10609.2-2009)2-5 4比例(摘自GB/T14690-1993)2-5 5字体及其在CAD制图中的规定(GB/T14691-1993、GB/T14665-2012)2-6 6图线(摘自GB/T4457.4-2002)2-9 7剖面符号(摘自GB/T4457.5-2013)2-12 8图样画法2-14 8.1视图(摘自GB/T17451-1998、GB/T4458.1-2002)2-14 8.2剖视图和断面图(摘自GB/T17452-1998、GB/T4458.6-2002)2-20 8.3图样画法的简化表示法(摘自GB/T16675.1-2012)2-27 9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摘自GB/T4458.2-2003)2-44 10尺寸注法2-44 10.1尺寸注法(摘自GB/T4458.4-2003)2-44 10.2尺寸注法的简化表示法(摘自GB/T16675.2-2012)2-50 11尺寸公差与配合的标注(摘自GB/T4458.5-2003)2-60 11.1公差配合的一般标准2-60 11.2配制配合的标注(GB/T1801-2009)2-61 12圆锥的尺寸和公差注法(摘自GB/T15754-1995)2-62 13螺纹及螺纹紧固件表示法(摘自GB/T4459.1-1995)2-6 ...... |
| 内容简介 | |
|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共5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机械产品结构设计;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是在总结前五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五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新标准和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
| 作者简介 | |
| 成大先,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在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从事矿山机械设计四十多年,有多项成果获奖,有**丰富的非标设计经验,和项目设计组织经验。 |
《机械设计手册 第六版 第1卷》真是太让我惊喜了!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参考书,但实际上,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和深度远超我的预期。从最基础的材料力学原理,到复杂的应力分析和疲劳寿命计算,这本书都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抽象概念时所采用的直观方法,配合大量的图表和实际案例,让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就拿其中的轴承选型部分来说,作者成大先不仅列举了各种轴承的类型、结构和性能特点,还深入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载荷计算、寿命估算以及安装调试等关键环节。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如何为特定应用选择最合适的轴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看参数”那么肤浅。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工业设计的理念,虽然不是主讲内容,但对于理解机械零件的整体美观性和人机交互性,无疑提供了有益的视角。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段落清晰,公式推导的步骤完整,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学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这本书的引导下,逐步建立起扎实的机械设计基础。
评分我对《机械设计手册 第六版 第1卷》的初印象是,这是一本非常“硬核”的书,里面充斥着各种公式、图表和专业术语,感觉对普通读者来说门槛比较高。但是,当我开始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其实非常注重实践应用。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计算,反而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推导过程和计算示例,这对于希望掌握核心原理并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 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机械常规设计”的章节,它系统地梳理了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的各个阶段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包括功能分析、方案比较、标准化和系列化设计等等。这些内容在我以往的学习和工作中,常常是被忽略或者只是浅尝辄止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更系统地思考和规划我的设计项目。而且,书中的一些“工具书”性质的附录,比如各种标准件的尺寸、常用材料的性能参数表等等,都极大地提高了查阅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摸索。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机械设计理论和实践基础,让我在面对复杂的工程挑战时,能够更加自信和从容。
评分《机械设计手册 第六版 第1卷》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严谨而富有经验的老师,一丝不苟地传授着机械设计的精髓。它不仅仅是一本堆砌公式和图纸的书,更是一本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理解机械背后原理的著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零件设计”的细致入微的讲解,比如在介绍轴承时,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轴承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选择它,它在什么工况下表现最佳,又会在什么情况下失效。 书中对各种失效模式的分析,包括疲劳、磨损、塑性变形等,都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解释和实际案例,这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设计的重要性。我记得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棘手的轴承问题,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无法彻底解决,读完这本书的轴承部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问题出在之前的载荷估算上,而且书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让我豁然开朗。除了零件设计,这本书还涉及了一些“工业设计”的范畴,虽然不像专门的工业设计书籍那样侧重美学,但它强调了机械设计中的功能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统一,这对于一个工程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拿到这本《机械设计手册 第六版 第1卷》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想着可能就是一本陈旧的、内容枯燥的工具书。然而,当我翻开它,立刻被深深吸引了。它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进行机械设计。书中对于一些核心概念的讲解,比如应力集中、蠕变、磨损等,都做到了深入浅出,而且提供了大量的计算公式和图解,这对于我这种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各种工程难题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材料选择和处理工艺的讨论,让我对如何提高零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详细介绍了各种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以及热处理、表面强化等工艺方法,这些信息对于优化设计方案、降低制造成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购买的初衷是解决一些具体的机械零件设计问题,但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让我意识到,机械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环节都需要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它提供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零件设计”,更包含了一些基础的“工业设计”理念,比如结构优化、轻量化设计等,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维。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被《机械设计手册 第六版 第1卷》的书名所吸引,想着里面会有一些关于“工业”和“设计”的通用理念。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专业性远超我的想象,但这种专业性并非难以接近,而是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实用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机械零件设计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述,从最基本的强度计算,到复杂的动载荷分析,再到材料的选用和热处理工艺,几乎涵盖了机械设计中的所有关键环节。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机械常规设计”的章节,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设计流程和方法论,让我能够系统地理解一个机械产品是如何从概念走向实现的。而且,这本书的“工具书”属性也非常突出,大量的表格、图解和计算公式,为我提供了快速查阅和应用的空间。我经常在工作中需要查找各种标准件的尺寸或者材料性能参数,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大量准确的信息。虽然我购买的主要目的是作为“轴承工具书”来参考,但它所提供的更广泛的机械设计知识,让我对整个机械工程领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也为我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