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家庭的规矩方圆(婚姻家庭法律问题解答)

婚姻与家庭的规矩方圆(婚姻家庭法律问题解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婚姻法
  • 家庭法
  • 婚姻家庭纠纷
  • 法律咨询
  • 法律解答
  • 离婚
  • 财产分割
  • 子女抚养
  • 家庭暴力
  • 婚前财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38704
商品编码:29259619382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婚姻与家庭的规矩方圆(婚姻家庭法律问题解答)

定价:19.00元

作者:徐康平+唐玮+主编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077387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32开

商品标识:22640356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结婚、收养、离婚、抚养、赡养、继承、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7个部分,选取了婚姻家庭生活中*常碰到的146个问题,配以简明的案例(适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对案情详加分析,并列出相关的法律条文。

内容提要

目录

结婚
 1.婚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2.换亲是否属于包办买卖婚姻?
 3.父母干涉儿女婚事是否违法?
 4.子女干涉老年人的再婚行为是否违法?
 5.丧偶妇女可否携子带产改嫁?
 6.使用虚假证明结婚后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是否构成重婚罪?
 7.婚姻法上禁止结婚的疾病有哪些?
 8.哪些血亲之间的男女不能结婚?
 9.表兄妹做绝育手术后能否结婚?
 10.公公和儿媳能否结婚?+
 11.养父母和养子女解除收养关系后能否结婚?+
 12.结婚当事人能否委托他人代办结婚登记?+
 13.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是否应该补办?

结婚
 1.婚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2.换亲是否属于包办买卖婚姻?
 3.父母干涉儿女婚事是否违法?
 4.子女干涉老年人的再婚行为是否违法?
 5.丧偶妇女可否携子带产改嫁?
 6.使用虚假证明结婚后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是否构成重婚罪?
 7.婚姻法上禁止结婚的疾病有哪些?
 8.哪些血亲之间的男女不能结婚?
 9.表兄妹做绝育手术后能否结婚?
 10.公公和儿媳能否结婚? 
 11.养父母和养子女解除收养关系后能否结婚? 
 12.结婚当事人能否委托他人代办结婚登记? 
 13.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是否应该补办? 
 14.军人在服役期间能否结婚? 
 15.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能否结婚? 
 16.未到法定婚龄结婚的,婚姻是否无效?
 17.夫妻共同生活多年的包办买卖婚姻是否仍为无效婚姻?
 18.结婚时不知是表兄妹,婚姻关系是否无效?
 19.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能结婚的疾病,婚姻是否无效?
 20.婚姻当事人被胁迫结婚,第三人是否有请求解除该婚姻关系的权利? 
 21.无效婚姻的当事人能否向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宣告婚姻无效?
 22.婚后男方强行与女方发生性关系是否为婚内*?
 23.夫妻对婚前财产的约定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24.华侨与国内居民在中国内地结婚有何规定? 
 25.*居民与内地居民结婚有何特殊规定? 
 26.和离过婚的外国人结婚应该履行什么手续? 
 27.是否必须进行婚前检查才可结婚? 
 28.符合婚姻登记条件而婚姻登记机构不予登记怎么办?
收养
 1.离婚后孩子被一方送给他人,另一方是否有权要回孩子?
 2.收养关系解除后还能否恢复?
 3.夫妻双方已有子女,又收养弃婴的情况是否构成*生?
 4.已有子女的舅舅收养外甥女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5.收养关系合法建立后,养子的近亲属能否取得孩子的抚养权?
 6.堂兄弟之间的子女过继和收养是一回事吗?
 7.收养子女需要办理哪螳手续?
 8.生父母故意隐瞒子女的病症,养父母可否以此为由要求解除收养关系?
 9.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孩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
离婚
抚养
赡养
继承
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介绍

文摘

媒体推荐


探寻心灵的旅程:现代都市人的情绪迷宫与自我和解指南 这是一本深入剖析当代社会,尤其是都市人群在快节奏生活中所面临的复杂情绪困境与人际关系挑战的深度读物。它摒弃了空泛的理论说教,转而以细腻入微的观察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读者直面内心深处的焦虑、迷茫与冲突,最终实现与自我的深度和解。 第一部分:都市丛林中的情绪光谱——看不见的战场 现代都市的生活,如同一个巨大的高速运转的机器,将个体紧密地卷入其中。高强度的竞争、信息过载以及人际关系的碎片化,共同构筑了一个“情绪的迷宫”。本书首先着重描绘了这一“看不见的战场”。 一、高压下的“内耗”:效率崇拜的反噬 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度推崇“效率”与“成就”的时代。从清晨的通勤到深夜的邮件回复,时间被切割成无数个可量化的指标。然而,这种对外部成就的无止境追求,往往以外化为身体的疲惫和内心的焦灼为代价。本部分将详细探讨“内耗”的具体表现: 慢性疲劳与隐性抑郁: 探讨那些表面光鲜,实则常年处于低能量状态的职场人士,如何将“疲惫”视为一种身份象征,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这种潜伏的心理危机。 “表演型人格”的疲惫: 面对社交媒体上精心构建的“人设”,个体在维护形象和真实自我的冲突中产生的巨大心力损耗。我们将分析这种“时刻在线”带来的身份错位感。 决策疲劳与选择瘫痪: 在海量信息和无限选择面前,大脑不堪重负,导致在日常小事上也难以做出决定,这种“理性过载”如何侵蚀生活的愉悦感。 二、碎片化连接与孤独的悖论 科技的发展本应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但我们却发现,物理上的毗邻并未带来情感上的深入。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交的“表面化”现象: “点赞之交”的空洞: 分析基于算法和短暂兴趣建立的社交关系,如何无法提供真正的归属感和情感支持,反而加剧了“被看见但未被理解”的疏离感。 代际间的“沉默鸿沟”: 探讨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今天,不同年龄层对于价值观、生活节奏的理解差异,导致家庭内部的情感沟通障碍,以及成年子女在赡养与自我实现之间的撕扯。 亲密关系的“异步化”: 伴侣双方因工作时间、生活节奏不同步,导致情感交流被压缩在零碎的片段中,如何在这种“并肩而行,各自低头”的状态中重建联结。 第二部分:重塑内在的疆界——从冲突到共存 情绪迷宫的出口,不在于逃避外界的压力,而在于建立稳固的“内在疆界”。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所有的外部冲突,往往都是内在未解决议题的投射。 一、边界感的艺术:学会“说不”的勇气 许多都市人的痛苦源于“无法拒绝”——对工作、对人情、对过度期待的无力抵抗。 “讨好型人格”的根源挖掘: 追溯童年经验或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取悦他人以获得安全感”的模式。这不是简单的性格缺陷,而是深刻的自我价值感缺失。 区分“责任”与“义务”: 建立清晰的自我责任区,识别哪些是自己必须承担的,哪些是出于不必要的内疚感而被强加的“义务”。例如,区分“友谊的维护”与“无底线的付出”。 温和而坚定的沟通策略: 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沟通脚本,教导读者如何在不伤害关系的前提下,清晰、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底线,实现“不卑不亢”的平衡。 二、自我叙事的重写:从受害者到行动者 人们常被困在“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受害者叙事中。本书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叙事重写”工作。 “创伤的意义化”: 探讨如何将过去的挫折、失败或痛苦经历,重新诠释为塑造今日韧性的必要磨砺,而非永久的标签。这不是美化伤口,而是从中提炼经验的价值。 聚焦“可控圈”: 运用聚焦“影响圈”与“关注圈”的理论,帮助读者停止对宏观环境、他人行为等不可控因素的徒劳焦虑,将精力投入到当下能改变的最小行动中。 “小确幸”的重建工程: 在宏大目标受挫时,引导读者重新发现并珍视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确定的愉悦感,以此作为对抗虚无感的锚点。 第三部分:关系中的“留白”——培养高质量的联结 处理人际关系,并非要求完美无瑕的和谐,而是学会在差异中创造出健康的“留白”空间。 一、面对“被误解”的释然 在复杂的社会交往中,被误解是常态而非意外。本书提供了应对“误解”的成熟心态: 理解沟通的“噪音”: 认识到任何信息传递都存在损耗,对方的理解永远是基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经验。我们无法控制“信息被接收”的过程,只能优化“信息被发出”的清晰度。 “放下解释的冲动”: 许多时候,过度解释反而会陷入对方预设的逻辑陷阱。学会何时需要澄清,何时需要保持沉默,让时间去证明。 二、嫉妒、比较与“他人的成功学” 社交媒体时代,持续的社会比较成为快乐的头号杀手。 比较链条的断裂: 分析“向上比较”的陷阱——我们总是拿自己最糟糕的现状,去比较别人精心展示的“高光时刻”。引导读者建立“垂直比较”:与昨天的自己相比。 将嫉妒转化为驱动力: 区分健康的羡慕和破坏性的嫉妒。前者指向“我也可以做到”,后者指向“为什么偏偏不是我”。提供将嫉妒转化为对自身潜力探索的实用工具。 三、重建“独处的能力” 现代人对独处的恐惧,往往是害怕面对未被填满的时间所暴露出的空虚。 独处 ≠ 孤独: 将独处重新定义为一种“充电”和“深度思考”的主动选择,而非被迫的隔离。 培养内在的对话机制: 介绍简易的“反思日志”和“日末整理术”,帮助读者在安静的时间里,梳理白天的情绪碎片,完成自我的消化与整合,确保身体和心智在入夜后真正得到休息,为第二天的挑战积蓄力量。 结语: 《探寻心灵的旅程》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手册,而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陪伴读者走过城市情绪的迷雾。它提供的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灵药,而是培养一种更加强大、灵活和富有同理心的内在操作系统,让个体能够在变动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稳定坐标和持久的内心安宁。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婚姻中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女性,我深切体会到,很多时候,婚姻的裂痕并非源于大是大非,而是日积月累的小摩擦,以及那些因为认知不同而产生的误解。而当这些误解触及到法律层面时,往往会变得更加棘手。比如说,婚前财产的界定,很多人都有模糊的概念,以为婚后就是一家人了,财产也自然是共享的。但事实上,法律的规定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细。又比如,在家庭关系中,有时候我们出于情面或者对法律的陌生,会忽略了某些重要的细节,导致权益受到损害。这本书,光看书名,就给人一种“专业”且“可靠”的感觉。我猜想,它会从最基础的法律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夫妻共同债务,什么是个人债务,以及在离婚时,这些债务应该如何分配。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涉及到一些比较 sensitive 的话题,比如遗嘱的订立,赠予的法律效力,甚至是一些特殊的家庭状况,比如涉及老人赡养、未成年子女的权益保护等。毕竟,婚姻和家庭的“规矩方圆”,不仅关乎夫妻两人,也牵扯到整个家族的稳定和传承。

评分

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婚姻家庭的讨论越来越多,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有些观点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有些则过于偏激,不适合普通大众。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们理解婚姻家庭法律问题的书籍,它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能够覆盖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这本书的标题,"婚姻与家庭的规矩方圆(婚姻家庭法律问题解答)",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我非常看重它的“法律问题解答”这个副标题,这意味着它不是一本纯粹的情感指导书,而是能够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法律建议。我设想,这本书会从最常见的家庭矛盾入手,比如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继承问题,详细解释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它可能会用大量的案例来说明,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法律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我特别希望它能针对一些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给出清晰的解答,比如,一方出轨,是否会影响财产分割?父母的财产,子女是否有继承权?房屋产权的登记,在离婚时有什么样的法律后果?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关心的问题,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那种沉稳而又带着一丝温情的色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厚重感。我一直觉得,婚姻和家庭是人生中最重要也最复杂的一门功课,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只能凭借经验和感觉去摸索,磕磕绊绊。市面上关于婚姻的书籍不少,有讲情感的,有讲沟通的,但真正能触及到核心问题,并且能给到切实可行、有据可依的指导的,却不多。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务实,"规矩方圆"四个字,暗示着它会解答那些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却又难以言说的法律层面的难题。比如,夫妻共同财产如何界定?遇到家庭暴力,有哪些法律途径可以寻求帮助?孩子的抚养权和抚养费问题,在离婚时如何处理才最公平?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也常常是压垮很多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条文解释清楚,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能够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面对家庭纠纷时,不再束手无策,而是能够冷静、理性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和家人。这不仅是对婚姻的负责,也是对家庭的守护。

评分

在我看来,婚姻家庭就像一艘船,需要船长和船员共同努力,才能在风浪中稳健前行。而法律,就是这艘船的航海图和指南针。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对法律的疏忽或者误解,会在航行中触礁,甚至倾覆。这本书,我把它看作是为我们提供清晰航海图的导航员。我期望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婚姻法、继承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我猜想,书中会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结婚登记的注意事项,到离婚时的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权的确定,再到婚后财产的归属,以及涉及家庭成员的继承问题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预防性的建议,比如,如何通过婚前协议来规避潜在的风险,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收集证据,以备不时之需。毕竟,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法律问题时,都会感到无助和迷茫,而这本书的出现,希望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未雨绸缪”的智慧,让我们在婚姻家庭的道路上,能够更加坦荡和安心。

评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强调规则和法律的时代,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婚姻家庭关系时,更是如此。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感情结合,更是一种法律上的契约。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法律的了解是有限的,这很容易导致在面对一些家庭纠纷时,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因为无知而遭受损失。这本书的名字,“婚姻与家庭的规矩方圆”,就给我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为我们讲解婚姻家庭领域里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规则。我猜想,它会涵盖从如何建立健康的婚姻关系,到如何应对婚姻中的各种法律挑战,例如,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房产的归属问题,孩子抚养权和探视权的法律依据,以及家庭暴力发生时的法律救济途径等等。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触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赠予和继承,以及在特殊情况下,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家庭的稳定和每个成员的权益。这不仅仅是关于婚姻和家庭,更是关于如何在这个社会中,以一种合法、合规的方式,守护我们的亲情和幸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