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
定价:148.00元
作者:石元春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655082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9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自20世纪70年始,针对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国家组织过一场长达28年的科技大战役。由于战役的巨大成功,推动了我国涉及20个省市、3.8亿人口,4.7亿亩耕地的低产田治理工程,为结束我国千百年缺粮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获“l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本书是参加该战役的首席科学家写的一部回忆录,记载了此次科学登攀中真实、动人、跌宕和励志的故事。章回小说体裁和流畅生动的文字将给读者带来轻松愉快的阅读享受。
目录
序幕:结缘
上篇 十年一剑——曲周试验区
1.难抗命迁校延安,罹“克”疾回京疗养
2.来电话七三六一,定未来后半今生
3.仲夏日初探虚实,定大计夜话曲周
4.进张庄涝水相迎,三透房安营扎寨
5.苦思索作战方略,精谋划首份蓝图
6.设样板四百亩地,前哨战打响试区
7.开局年百事待举,王观澜视察督阵
8.情报网建设在即,化验室刻不容缓
9.办农校培训农民,育人才千秋基业
10.抖秘籍综合治理,摆阵势以正相合
11.出奇兵战绩喜人,靠科学镇住老碱
12.论成败产量为上,种麦场人机比武
13.起风波封杀浅井,辛德惠单刀赴会
14.初来客不知深浅,苦遭遇省委书记
15.迎风雨我行我素,且徐行何妨吟啸
16.治理期四年一贯,创高速产治双馨
17.谋推广梦系曲北,喜碰杯双五百万
18.为验证再建试区,抒豪情叫板麦产
19.阿金斯当场拍板,借外力圆梦曲周
20.诚可贵河北认同,许铁城箴言六条
……
下篇 走向黄淮海
作者介绍
石元春,l931年生,湖北人,土壤学家。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研究生毕业,l987—1995年任该校校长。现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l991年和1994年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有《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和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盐渍土的水盐运动》等专著。近年关注国内外生物质产业的发展。
文摘
序言
当我第一眼看到《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战役记”这三个字,立刻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仿佛能听到战鼓擂动,看到科技的火花在黄淮海那片土地上迸发。黄淮海,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和人民生活的地方,竟然是“科技战役”的主战场,这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石元春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可能不甚了解,但与这场“科技战役”紧密相连,足以说明他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的贡献一定非常显著。40周年的纪念,更让这本书具有了非凡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对过去一段辉煌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后人的激励和传承。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讲述这场“战役”?是会着重描写那些宏大的科技工程,还是会深入刻画那些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们?它是否会像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让我们看到科技创新背后付出的艰辛与汗水?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科技发展道路上的重要篇章,感受那种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伟大精神。
评分《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黄淮海,一个地理概念,竟然成为了“科技战役”的代名词,这给我一种非常新颖的感受。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的科技发展史很感兴趣,但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都比较零散,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聚焦的视角,将一段重要的科技发展历程以“战役”的形式呈现出来。石元春这个名字,我虽然不算特别熟悉,但能与如此规模的科技战役挂钩,想必其贡献非同小可。这本书的出版,恰逢40周年,这本身就带有一种纪念和传承的意义。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以何种叙事方式来讲述这场战役?是会采用宏大的历史叙事,还是会聚焦于具体的科研项目和技术突破?它是否会采访当年的亲历者,还原那些充满智慧与汗水的瞬间?抑或是会梳理大量的历史文献,为我们勾勒出当时科技发展的全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科技工作者们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科技发展道路上的艰辛与辉煌。
评分读到《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关于那个充满激情和挑战的年代。黄淮海地区,那片承载着无数历史印记的土地,竟然是这场“科技战役”的主战场,这本身就足够引人遐想。科技战役,这个词汇带着一种非常规的意味,它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却同样需要智慧、勇气和奉献。石元春这个名字,当我看到时,心中便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一个能被如此隆重纪念的科技战役,其背后必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精神的传承。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场战役的全景?是否会深入到当时科研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细节?是否会呈现那些鲜为人知的技术难关是如何被攻克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纪录片一样,将那个时代的人物、事件、技术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是否会让我们重新认识到,科技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部厚重的史书,为我们揭示那段尘封的往事,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科技成果。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有分量的书。黄淮海科技战役,这几个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奋斗的艰辛。“战役记”这三个字,更是暗示着一场有组织、有目标、有过程的集体行动。石元春,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接触不多,但能与这样一场重要的科技战役联系在一起,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可想而知。40周年的纪念,意味着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出于学术研究,更是带有强烈的传承和铭记的意义。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会以什么样的角度来展现这场战役?是侧重于宏观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制定,还是会深入到微观的科研攻关和技术难题的破解?它是否会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当年科技工作者们那种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精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部史诗般的巨著,为我们揭示那段不为人知的科技发展历程,让我们看到中国科技力量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孕育、成长并最终绽放光彩的。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战役记”三个字,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黄淮海科技战役,这几个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仿佛能看到无数科技工作者在那片土地上挥洒汗水、燃烧智慧的场景。石元春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了解不多,但作为一个献礼40周年的著作,其分量可想而知,一定是一位在科技领域有着深厚建树的前辈。9787565508271 这个ISBN码,则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出版的,带着一种官方认可的严谨。我尤其好奇的是,这本书会如何呈现这场“战役”?究竟是侧重于宏大的战略布局,还是聚焦于具体的科研攻关过程?是会采访亲历者,还原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还是会梳理历史资料,描绘科技发展的脉络?对于我这样一个对那个时代科技发展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场“战役”中,那些普通而伟大的科技工作者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又是如何取得最终胜利的。这本书是否会像一篇荡气回肠的史诗,又或者像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我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关于科技,更是关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依靠科技力量实现自我突破的生动写照。
评分《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这个书名,一出现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使命感。黄淮海,这片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土地,竟然是“科技战役”的主战场,这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性。石元春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可能并不太了解,但作为这场“战役”的纪念人物,他的贡献一定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40周年的纪念,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它要传承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奋斗的信念。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何种方式来讲述这场“战役”?是会聚焦于某个具体的科技项目,还是会描绘整个科技发展的大背景?它是否会通过那些亲历者的口述,来还原当年那种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抑或是会以更宏观的视角,梳理出这场战役在整个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本史诗,为我们展现中国科技力量如何在那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改变国家面貌的动人故事。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这个标题时,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了。黄淮海,这片广袤的土地,在我脑海中总是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而“科技战役”这个词汇的加入,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这听起来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关于智慧、创新和国家发展的较量。石元春的名字,也让我联想到了一位在科技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长者,他的名字与这场“战役”紧密相连,必有其非凡之处。40周年的纪念,更增添了这本书的厚重感和时代意义,它承载着一段历史,也寄托着对未来的期许。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展开叙述?是否会像一部宏大的历史画卷,将黄淮海地区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一一呈现?它是否会深入挖掘当时面临的挑战,以及科技工作者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生动详实的案例,让我们看到科技如何改变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面貌,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科技成果。
评分《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这个书名,瞬间就吸引了我。黄淮海,这片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土地,竟然是“科技战役”的主舞台,这让我充满了好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关于智慧与创新的较量,这其中的故事一定十分精彩。石元春,这个名字,与这场“战役”相结合,让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重量和个人的非凡。40周年的纪念,更增添了这本书的厚重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份对历史的敬意。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以怎样的笔触来描绘这场“战役”?是会侧重于宏观的战略布局,还是会深入到微观的技术攻关?它是否会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科技工作者们的热情与奉献?抑或是会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分析这场战役的深远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科技发展史的窗户,让我看到那一代人的智慧与汗水,以及他们为国家发展所付出的努力。
评分当看到《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这个书名时,一股强大的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黄淮海,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却承载着一场不为人知的“科技战役”,这其中的反差和故事性令人遐想。石元春,这个名字的出现,让我立刻联想到这位在科技领域必定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他的名字与这场战役紧密相连,其背后一定蕴含着非凡的智慧和贡献。40周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精神的传承。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揭示这场“战役”的全貌,它是否会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展现那个年代科技工作者的激情与执着?它是否会深入到具体的科研细节,让我们领略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之路?抑或是它会从宏观的角度,阐释这场战役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深远影响?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理解科技创新是如何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感受那一代科技人的家国情怀。
评分《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这个书名,单是听上去就有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黄淮海,这片土地,在我的印象中总是与农田、河流、人民息息相关,而将“科技战役”的概念与之结合,让我感到非常新奇和好奇。这本书的出版,恰逢40周年,这本身就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它是一份对过去的致敬,也是一份对未来的鞭策。石元春,这个名字,我虽然不甚了解,但结合书名,可以想见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场“战役”?是会聚焦于某个具体的科技突破,还是会展现一场波澜壮阔的科技攻坚过程?它是否会像一部电影剧本一样,充满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亦或是它会像一本严谨的学术论文集,深入分析当时的科技背景、技术细节和战略意义?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科技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认识到科技进步所需要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技,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如何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