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教育通史 13 中华民国卷(中)
定价:158.00元
作者:董宝良,陈桂生,熊贤君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3031563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教育通史13(*卷)(中)》编著者董宝良、陈桂生、熊贤君。
在中国党领导下创立的苏区工农民主政权,开展了以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为中心内容的民主革命。在教育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俄为师,结合苏区实际,从事了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教育建设,并形成和发展了工农民主教育思想。苏区教育建设的成就和工农民主教育思想的形成,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和结晶。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国党人,按照党的指示,或转入地下,或避身海外,继续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并着重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理论研究和传播,取得了宝贵的成果。20世纪30年代初,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和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就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代表作。这些教育理论著作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并已取得可喜的发展。
内容提要
《中国教育通史13:*卷(中)》由董宝良、陈桂生、熊贤君编著。《中国教育通史13:*卷(中)》内容简介:在中国党领导下创立的苏区工农民主政权,开展了以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为中心内容的民主革命。在教育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俄为师,结合苏区实际,从事了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教育建设,并形成和发展了工农民主教育思想。苏区教育建设的成就和工农民主教育思想的形成,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和结晶。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国党人,按照党的指示,或转入地下,或避身海外,继续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并着重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理论研究和传播,取得了宝贵的成果。
目录
章 三民主义教育思潮
节 三民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一、三民主义教育思潮之先声
二、“党化教育”内容的转换
三、三民主义教育的倡行
四、三民主义教育的蜕变
第二节 的教育主张
一、论三民主义的教育方针
二、教育是民族一切活力之源
三、养成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
四、教育失败,全盘皆输
第三节 陈果夫和陈立夫的教育主张
一、培植国家民族观念的教育方针
二、兴办教训合一的教育
三、教育改革及其途径
第四节 朱家骅的教育主张
一、把世界文化迎头赶上
二、教育、训育须打成一片
三、厉行整顿与改进教育
第五节 三民主义教育思潮评价
一、促进了学校教育发展
二、一党的特质
三、教育思想的严格控制
第二章 教育独立思潮
节 教育独立思潮的酿成
一、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
二、教育独立的理论设计
三、教育独立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
四、大学区制与学术独立试验
第二节 蔡元培的教育独立主张
一、论教育行政独立
二、论教育经费独立
三、论以美育代宗教
四、论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第三节 胡适的教育独立主张
一、教育须独立于政党和官府
二、学术须独立,言论要自由
三、治学的“独立精神”
四、教会学校不得实施宗教教育
第四节 教育独立思潮的历史作用
一、教育独立思潮的特质
二、针砭“党化教育”
三、促进了教育与科学事业发展
四、提高了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第三章 乡村教育思潮
节 乡村教育思潮的形成与演进
一、乡村教育思潮的形成及其渊源
二、乡村教育思潮的演进及其流派
第二节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乡村改进实验
一、乡村改进实验的蓝图
二、昆山县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过程
三、乡村改进实验的效果与影响
第三节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改造实验
一、改造乡村教育的必要性
二、创办晓庄学校,开展乡村教育实验
三、创办工学团,坚持乡村教育改造实验
第四节晏阳初在定县的乡村建设实验
一、从事乡村建设的构想
二、实施“四大教育”
三、运用“三大教育方式”
第五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验
一、从“乡治”到“乡村建设”
二、乡村建设的理论体系
三、乡村建设的组织形式
四、课程设置与活动方法
第六节 乡村教育思潮的性质和地位
一、乡村教育思潮的社会性质
二、乡村教育思潮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民众教育思潮
节 民众教育思潮的确立及演进
一、“民众教育”的提出
二、民众教育思潮的形成和确立
三、民众教育运动的扩展
四、民众教育的政治化及其衰落
第二节 民众教育诸流派及其主张
一、官方的民众教育主张
二、江苏教育学院的民众教育主张
三、平民教育派的民众教育观
四、乡村建设派的民众教育观
……
第五章 生活教育思潮
第六章 生产教育思潮
第七章 科普教育思潮
第八章 幼稚教育思潮
第九章 普及教育思潮
第十章 工农民主教育思路
第十一章 战士教育思潮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三章 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结语
人名与专业术语索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本店新店开张,满99元全品包邮,偏远地区除外。
文摘
本店新店开张,满99元全品包邮,偏远地区除外。
序言
本店新店开张,满99元全品包邮,偏远地区除外。
作为一部严肃的历史参考书,注释和引文的规范性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一处关键论断几乎都有可靠的出处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可信赖度。随书附带的参考文献部分更是内容翔实,排版规范,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工具。我尝试去核对了几处引文的来源,发现都指向了权威的一手或二手资料,显示出作者团队在资料搜集和学术严谨性上的不懈努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本能提供如此扎实、可追溯的知识体系的著作,其价值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未来研究者的可靠向导,确保了学术讨论能够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之上,值得所有关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同仁们珍藏。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留意到书中对关键历史人物的论述极其到位,绝非脸谱化的褒贬,而是力求还原其复杂性和时代局限性。那些教育家们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做的取舍与挣扎,都被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让人能够理解他们决策背后的无奈与智慧。比如,某位教育领袖在推行新政时遇到的阻力和妥协,书中均有详实的考证和多角度的分析,避免了将历史简单化或道德审判的倾向。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使得冰冷的历史事件变得有温度、有血肉,让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群像有了更立体、更真实的认识。这无疑是史学研究的难能可贵之处,它要求作者既要有宏观的视野,又要有微观的共情能力,而本书的作者们显然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在叙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而又深邃的洞察力,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错综的人物关系时,他们总能抽丝剥茧,给出非常精辟的分析。读下来,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教育思潮的涌动与制度变迁的脉络。这种对史料的精准把握和对历史语境的深刻理解,绝非一般的梳理和罗列所能比拟。他们没有简单地堆砌史实,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叙事充满了张力和人情味。这种叙事技巧的成熟运用,极大地提升了可读性,即便是对专业领域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被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从而愿意沉浸其中,探究究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显示出作者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划分都恰到好处地契合了教育思想的核心变化节点。我特别喜欢他们处理时间线和议题线交织的方式,既保证了历史事件的连续性,又突出了不同教育领域(如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的平行发展与相互影响。这种多维度的考察框架,使得读者能够构建起一个既全面又精细的知识网络,而不是被单一的线索牵着走。当我试图追溯某一特定教育理念的起源和演变时,书中总能清晰地指引我找到源头,并追踪其在不同政治气候下的适应与变异。这种清晰的逻辑建构,是学术著作成功的基石,也极大地便利了研究者和严肃学习者的使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封面设计虽然简洁,却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配色沉稳大气,很符合历史著作的调性。翻开扉页,字体排版清晰规整,行距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疲惫。对于这种动辄百万字的历史巨著来说,阅读体验的舒适度至关重要,很高兴看到出版方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书脊的印刷也相当精美,即使是放在书架上,也能感受到它作为一部严肃学术著作的份量。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封面与封底的接合处,都显得非常考究,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总的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被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感染,让人对手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精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