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品保证】明式家具珍赏(中文简体字版)王世襄 文物出版社 明式家具珍赏

【正品保证】明式家具珍赏(中文简体字版)王世襄 文物出版社 明式家具珍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式家具
  • 王世襄
  • 传统工艺
  • 文物出版社
  • 家具设计
  • 中国传统文化
  • 收藏
  • 艺术
  • 鉴赏
  • 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国年鉴专营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5092H
商品编码:2904992319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3-08-31
页数:28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家具发展到明至清前期,达到黄金时代。这时期的家具,采用了性坚质细的硬木作材料,在制作上榫卯严密精巧,造型上简练典雅,风格独特,公认是一个重要的家具流派,专称为“明式家具”。其优秀制品不仅被视为艺苑奇珍,而且对现代家具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明式家具在近四十年来备受西方人士所赏识与重视,曾出版了几种有关它的著述和图录,反而在中国尚无这方面的专著。王世襄编著的这部《明式家具珍赏》及其姊妹篇《明式家具研究》专著,不仅填补了这个使人遗憾的空白,而且还后来居上,在家具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远超前人。
  本书编著者王世襄是当世首屈一指的明式家具研究专家,致力收藏和钻研中国传统家具达四十年。他从自己的和全国其他公私藏处中精选出162件明式家具珍品,分门别类,并按器形由简而繁,造型由基本形式到成熟阶段为次序,编成图录,通过文字论述、彩色图版和图版解说三个层次,对明式家具进行了有系统而细致的介绍。
  本书以实物彩色图版为主,全部彩图连细部特写共332幅,附家具实测图42幅。在图版解说中,配合186幅黑白图,对所载各件明式家具作了细致的描述和精辟的品评。书前有长篇“前言”,结合52幅手绘插图,系统地阐述了明式家具的源流、造型特色、结构技巧和欣赏与实用价值。
  本书兼备知识性、学术性、艺术性和实用性,既可供文化艺术研究者、家具设计师和收藏家研究参考,也适合一般文化艺术爱好者观赏。

作者简介

  王世襄,号畅安,祖籍福建,1914年5月25日在北京出生。母亲金章,是著名的鱼藻画家。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学士。1941年又获该校文学硕士学位。1943年至1945年,在四川李庄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1945年10月至1946年10月,任南京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在北京清理追还在战时被劫夺的文物。1946年12月至1947年2月,被派赴日本任中国驻日代表团第四组专员,交涉追还战时被日本劫夺的善本书。1947年3月至1948年5月,在北京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1948年6月至1949年6月,由故宫博物院指派,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金,赴美国、加拿大参观考察博物馆一年。1949年8月至1953年6月,先后在故宫博物院任古物馆科长及陈列部主任。1953年6月至1962年9月,在中国音乐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并于1961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授《中国家具风格史》。1962年10月至1980年10月,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11月至今,任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同时,亦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主要著作《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佛作·门神作)1963年自刊油印本,1969年香港中美图书公司铅印本。《竹刻艺术》1980年4月人民美术出版社。《髹饰录解说》1983年3月文物出版社。《明式家具珍赏》1985年9月三联书店香港分店、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国古代漆器》文物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合作出版。《明式家具研究》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
《中国古代家具》 本书以详实的图文资料,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脉络,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雏形,到秦汉时期的初步成型,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变革与发展,以及唐宋时期家具的繁荣与定型,直至明清时期达到艺术的巅峰。 第一部分:家具的源起与早期发展 新石器时代与史前时期: 追溯人类早期为满足生活基本需求而出现的坐、卧、储物等简易器具,如席、榻、几等。通过考古发现的实物遗存和壁画、陶塑等艺术品,展现早期家具的质朴形态与功能。 夏商周时期: 介绍青铜文明对家具制作带来的影响,如出现漆木家具,以及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下,低矮型家具的主流地位。重点分析出土的铜器、玉器和墓葬壁画中家具纹样的信息。 秦汉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徙,家具的形制开始出现多样化。胡床、屏风等新型家具的出现,以及漆器工艺的成熟,为家具增添了色彩和装饰。详细阐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家具的生动描绘。 第二部分:家具的成熟与风格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大交流的时期,西域文化的传入对家具产生了深远影响。高足家具(如案、床)逐渐兴起,逐渐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介绍佛教艺术中家具的体现,以及士人阶层对家具审美趣味的影响。 隋唐时期: 盛唐气象下,家具的体量感、装饰性和色彩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型的屏风、床榻、柜橱等成为室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壁画、出土文物以及文献记载,展现唐代家具的恢宏与华美。 宋代: 宋代家具在唐代的基础上,趋向精致、秀丽和实用。家具的结构更加合理,线条更加流畅。文人阶层对家具的审美趣味起到了重要作用,注重家具本身的材质美和工艺美。详细分析宋代绘画和园林设计中家具的运用。 第三部分:中国家具的典范——明式家具 明代社会背景与家具的兴起: 深入探讨明代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为明式家具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介绍明代文人雅士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他们对家具审美提出的高要求。 明式家具的选材与工艺: 重点介绍明式家具常用木材的特点(如黄花梨、紫檀等硬木),以及这些木材的天然纹理和色彩如何被巧妙地运用。详述明式家具精湛的榫卯结构,无需一钉一铆,体现了高超的木工技艺。 明式家具的造型与设计: 剖析明式家具简洁、流畅、富有韵律感的造型特点。从桌案、椅凳、柜橱、床榻等方面,详细介绍其经典器型,如方桌、圆桌、圈椅、官帽椅、罗汉床等。分析其线条的曲直变化,以及人体工学的考量。 明式家具的装饰艺术: 介绍明式家具在装饰上的含蓄与内敛,以材质本身的纹理、精巧的雕刻、烫蜡等工艺为主,避免过度雕饰。分析不同时期明式家具装饰风格的细微差异。 明式家具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 探讨明式家具不仅仅是实用器,更是文人品味的象征,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哲学和美学思想。 第四部分:清代家具的辉煌与转型 清代家具的继承与发展: 在继承明式家具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清代家具在工艺、装饰和材料上有了新的发展。 清代家具的特色: 介绍清代家具更加注重装饰的繁复与华丽,雕刻技法更加多样,如透雕、深雕等。家具的体量感也相对增强。 宫廷家具与民间家具: 分别介绍宫廷家具的皇家气派、精工细作,以及民间家具的朴实、实用和地方特色。 中西合璧的家具: 探讨清代后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家具中开始出现一些中西合璧的风格,如带有西方曲线的造型,或将西式家具的某些元素融入中国家具的设计中。 第五部分:中国古代家具的艺术价值与传承 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总结中国古代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的独特地位,其简洁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深刻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审美体系。 文化价值与研究意义: 探讨中国古代家具作为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信息、社会习俗、审美观念等,对我们认识古代社会、理解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传承与发展: 展望中国古代家具的当代价值,如何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书力求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代家具的世界,感受其跨越千年的历史沉淀和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明式家具珍赏》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的巅峰之作,甚至可以说是我对中国古典家具产生浓厚兴趣的启蒙之书。刚拿到书时,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的学术理论,而是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家具图片,每一张都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雅致与智慧的明代。书中的家具,从材质的温润光泽,到线条的流畅优雅,再到榫卯结构的巧妙严谨,无不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鬼斧神工和对美的极致追求。我特别喜欢书里对每一件家具的详细解读,不仅仅是罗列尺寸和年代,更深入地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使用场景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演变。比如,书中对几件圈椅的比较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圈”这个字的哲学含义,以及它如何巧妙地呼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我反复研读了关于明式桌案的部分,那些简练的造型,却蕴含着稳定与平衡的力学美感,仿佛是凝固了的哲学思考。我甚至开始尝试用更具象的思维去想象,在明代的书斋里,文人雅士是如何围坐在这张案几旁,挥毫泼墨,品茗论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明式家具不仅仅是“家具”,它更是承载着中国传统美学、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艺术品,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新的感悟,它的价值远超于我的想象。

评分

如果说《正品保证》这本《明式家具珍赏》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么它更是一次关于“比例与和谐”的哲学启蒙。书中的每一件家具,都仿佛经过了数学家的精确计算和艺术家的审美雕琢。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明式椅凳的“腿足”的分析。那些笔直、修长、却又带着微妙弧度的腿足,不仅提供了稳固的支撑,更赋予了家具一种向上、轻盈的生命力。书中对“牙板”的设计,也让我屡次驻足。那一段段连接腿足的木板,虽然简洁,却在视觉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整个家具的结构“收拢”起来,使之显得更加紧凑而富有整体感。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明式几案的“翘头”设计。那种微微翘起的案头,既增加了案台的美感,又巧妙地避免了物品滑落,这是一种多么贴心而又富有巧思的设计!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的“比例”和“和谐”。我开始留意家具的尺寸,线条的走向,以及它们在家居空间中的摆放方式。我甚至开始想象,如果家里的每一个物件,都能达到如此精准的比例和和谐的韵律,那将是怎样一种舒适和美好的状态。

评分

《明式家具珍赏》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家具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匠心”的教科书。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工艺”的描述所吸引。那些精雕细琢的细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连接方式,都蕴含着古人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明式桌案的造型,那些灵动飘逸的桌腿,流畅舒展的牙板,以及那微微内收的边缘,都展现了一种“游刃有余”的从容。书中的家具,少有堆砌的装饰,却在每一个转折、每一个线条的处理上都恰到好处,这是一种“减法美学”的极致体现。我开始注意到,很多明式家具的表面处理,并不是光滑如镜,而是保留了木材自然的纹理和触感,这让我感受到一种“亲切”和“真实”。书中对“围子”的设计,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些精巧的围子,既起到装饰作用,又增加了家具的安全性,更营造了一种“围合”的私密空间。我甚至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双手去模拟一些简单的榫卯结构,虽然最终效果难以与明代匠人相比,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更能体会到其中的精妙和不易。这本书,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敬意,它让我明白,任何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对细节的苛求。

评分

我必须承认,《正品保证》这本《明式家具珍赏》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对“家具”的认知。我之前一直觉得家具就是一种“器物”,是用来满足基本需求的。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家具背后所蕴含的“灵魂”和“生命力”。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明式家具“包浆”的描述。那种经过岁月洗礼,由无数次抚摸和使用形成的温润光泽,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沉淀,一种情感的寄托。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明式官帽椅的造型。那种简洁流畅的线条,那种充满“张力”的结构,仿佛将文人的傲骨和风骨凝聚其中。书中的家具,很少有华丽的雕饰,却能在每一处细节上都做到恰到好处,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学追求。我甚至开始尝试去“感受”书中的家具。我闭上眼睛,想象着自己坐在那把圈椅上,感受着它对身体的支撑,感受着木材传递过来的温度,感受着那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件优秀的家具,是可以与人产生情感连接的,它可以陪伴你,温暖你,甚至启发你。它不仅仅是空间的填充物,更是生活中的伙伴,是心灵的慰藉。

评分

拿到《正品保证》这本《明式家具珍赏》的时候,我满心期待,而它也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书中的家具图片,色彩柔和,光影过渡自然,仿佛能触摸到木材的温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明式椅子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功能介绍,比如“鹅脖”、“联帮棍”、“牙板”等,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名称,让我对家具的结构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书中对“束腰”的处理,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一段段纤细的木条,巧妙地连接着桌面和桌腿,既增加了结构强度,又避免了视觉上的呆板,展现了匠人对“度”的精准把握。我甚至开始模仿书中的描述,去想象一件件家具在不同光线下的光泽变化,在不同季节的触感差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明式家具不仅仅是“看”的,更是“用”的,是融入生活,与人产生互动。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那些储物家具的设计,它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最大的收纳功能,同时又保持整体的简洁美感。我甚至开始对家里的收纳方式进行反思,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灵感。这本书,让我对“家”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美好的生活空间,需要有能够与人产生共鸣的器物。

评分

第一次捧读《明式家具珍赏》,我就被卷入了一场关于“美”的哲学辩论。这本书不是简单的图录,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东方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虚与实”的讨论,如何通过家具的造型,恰到好处地运用留白,营造出一种轻盈、通透的空间感。那些精巧的榫卯结构,在不使用一钉一铆的情况下,将木材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虚实相生”的智慧体现。我反复品读了书中关于明式几案的部分,那些简洁的腿足,纤细的牙板,以及那平直的面板,仿佛将世俗的繁杂一扫而空,只留下纯粹的自然之美和实用功能。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简”的意义,认识到真正的“简”并非是缺乏,而是极致的提炼和升华。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对于不同木材的介绍,红木、黄花梨、紫檀,每一种木材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纹理,而明代匠人正是懂得如何去“读懂”木材,并将其最美的部分展现出来。书中的图片,不仅仅是展示器物,更是展示了木材本身的生命力。我常常沉浸在那些家具的纹理中,仿佛能听到木材在大自然中生长时的呼吸声。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家具的知识,更是关于如何感知自然、理解生活、追求至臻至善的一种启示。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和“内敛”有着特别的偏爱,而《明式家具珍赏》这本书,恰恰是将这种美学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书中的家具,没有张扬的色彩,没有繁复的装饰,却能在细节处展现出无穷的韵味。我反复翻阅了关于明式床榻的部分,那些床腿的比例,床板的衔接,床头的设计,都显得那么恰到好处,既满足了实用性,又散发出一种安宁祥和的气息。书中对“顺纹”的强调,让我理解了家具设计中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匠人们懂得如何去“顺应”木材本身的纹理,而不是去“改造”它,这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不那么“显眼”的家具的介绍,比如各种小型的条案、画案、以及各种储物箱柜,这些家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同样展现了明式家具简洁、实用的设计理念。我曾用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榫卯结构的图解,那些精巧的设计,在保证家具牢固耐用的同时,又使得拆卸和组装变得异常方便,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智慧!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真正的优秀设计,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它悄悄地融入你的生活,提升你的生活品质,却又不过分地占据你的注意力。

评分

我必须说,《明式家具珍赏》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和精神上的震撼。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偏重学术研究的工具书,结果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盛宴。书中的图片印刷质量极高,每一件家具的纹理、雕饰、甚至年代久远的包浆都清晰可见,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着迷于那些细节的呈现,比如不同木材的天然纹理是如何被巧妙地运用到家具设计中,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再比如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力学原理和人体工学的考量。书中对一些典型器型的剖析,例如罗汉床、官帽椅、翘头案等,都极为到位。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了一件交椅,它的结构巧妙,可以折叠,方便携带,这让我联想到古代士大夫们随身携带的雅物,那种自由不羁的精神从中流露。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器物本身,而是将家具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它会提及当时的社会风尚、文人生活,甚至建筑风格,让我能够更立体地理解明式家具为何会呈现出如此独特的美学特征。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多才的向导,深入探索一个失落的黄金时代。我甚至开始留意身边的一些老物件,尝试从它们的造型、材质和工艺上去品味其中蕴含的匠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授了“看”家具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用心去感受”家具背后灵魂的热情。

评分

《正品保证》这本《明式家具珍赏》带来的,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我一直对古典家具情有独钟,但很多时候,仅仅是停留在外观的赞叹,缺乏深入的理解。这本书,尤其是王世襄先生的解读,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明代家具精神世界的大门。他不仅仅在介绍家具,更是在讲述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生活哲学以及匠人的匠心精神。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家具的“韵味”的描述,那种不露痕迹的精巧,那种浑然天成的质感,那种超越物质本身的生命力。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明式椅凳的图片和文字,那些流畅的曲线,完美的比例,以及椅背上微微的弧度,都经过了无数次推敲和打磨,只为达到最舒适、最自然的坐姿体验。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实用主义,往往伴随着最高的美学追求。书中对于一些被忽视的细节的关注,例如包角、脚踏等,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家具体系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我甚至开始想象,在明代的书房里,一张文人椅,一张方桌,加上几件小巧的摆件,就能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超凡脱俗的氛围。这本书让我明白,明式家具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用最简洁的形态,诉说着最深刻的道理。

评分

《明式家具珍赏》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关于“对话”的书。它不仅仅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更是作者与历史、与器物、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时代精神”的解读。明式家具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准确地捕捉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书中对明式圈椅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以及文人追求“自由”与“适度”的精神。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拔步床”的设计。那种集睡眠、休憩、甚至储物功能于一体的设计,展现了古代家具的“多功能性”和“集成化”的特点,这让我不禁联想到现代家居设计中的许多理念。我甚至开始尝试去“倾听”书中家具的声音。那些木材的低语,那些榫卯的叹息,仿佛都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讲述着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经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经典,是能够穿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它不仅仅是静态的展示,更是一种动态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