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许家佗 主编 医舌诊 中医舌诊完全图解 舌诊断病舌诊图解 中医舌诊图谱

正版 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许家佗 主编 医舌诊 中医舌诊完全图解 舌诊断病舌诊图解 中医舌诊图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舌诊
  • 临床
  • 图解
  • 中医舌诊
  • 舌诊断
  • 医舌诊
  • 许家佗
  • 中医学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商品名称:正版 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许家佗 主编 医舌诊 中医舌诊完全图解 舌诊断病舌诊图解 中医舌诊图谱
商品编号:28969181528
店铺: 广州方凯图书专营店
商品毛重:1.0kg

具体描述







目录

第一章 

舌诊的基础知识    /1 

节 什么是舌诊 /1 

第二节 舌诊的原理 /2 

一、舌的组织结构 /2 

二、蕈状乳头与舌色 /4 

三、丝状乳头与舌苔 /5 

四、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5 

五、舌面脏腑的分属理论 /6 

第三节 望舌的内容与方法 /6 

一、望舌内容——中医望舌主要看什么? /6 

1.舌体 /6 

2.舌苔 /6 

3.舌下络脉 /7 

二、望舌的方法——临床怎么看舌? /7 

1.伸舌的方法 /7 

2.望舌的顺序 /8 

3.望舌下络脉方法 /8 

4.刮舌验苔的方法 /8 

三、望舌的注意事项 /9 

第四节 舌象的正常与异常 /10 

一、什么是正常舌象? /10 

二、什么是异常舌象? /11 

三、舌象的影响因素 /11 

四、如何掌握舌诊方法 /12 

 

第二章 

中医舌诊的内容    /14 

节 舌质 /14 

一、舌神 /14 

1.荣舌 /15 

2.枯舌 /15 

二、舌色 /16 

1.淡红舌 /16 

2.淡白舌 /16 

3.枯白舌 /17 

4.红舌 /17 

5.绛舌 /18 

6.舌尖红 /18 

7.舌边尖红 /19 

8.青紫舌 /19 

9.淡紫舌 /20 

10.瘀斑舌 /21 

11.瘀点舌 /21 

三、舌形质 /22 

1.老舌 /22 

2.淡嫩舌 /22 

3.红嫩舌 /23 

4.胖大舌 /23 

5.淡胖舌 /24 

6.肿胀舌 /24 

7.齿痕舌 /25 

8.红瘦舌 /25 

9.淡瘦舌 /26 

10.红点舌 /26 

11.芒刺舌 /27 

12.裂纹舌 /27 

附① 淡裂舌 /28 

附② 红裂舌 /28 

13.舌衄 /29 

14.舌疮 /29 

四、舌态 /30 

1.正常舌态 /30 

2.舌歪斜 /30 

3.舌僵硬 /31 

4.舌痿软 /31 

5.舌短缩 /32 

6.舌吐弄 /32 

7.舌震颤 /32 

五、舌下络脉 /33 

1.正常舌脉 /33 

2.舌脉粗长如网 /33 

3.舌脉曲张 /34 

4.舌脉瘀血 /34 

第二节 舌苔 /35 

一、苔质 /35 

1.薄苔 /35 

2.厚苔 /36 

3.润苔 /36 

4.滑苔 /37 

5.燥苔 /37 

6.糙苔 /38 

7.腻苔 /38 

(1)垢腻苔 /39 

(2)黏腻苔 /39 

(3)滑腻苔 /40 

(4)燥腻苔 /40 

8.腐苔 /41 

9.脓腐苔 /41 

10.白霉苔 /42 

11.剥苔 /42 

(1)淡剥苔 /43 

(2)红剥苔 /43 

(3)花剥苔 /44 

(4)类剥苔 /44 

(5)地图舌 /45 

(6)镜面舌 /45 

① 镜面红舌 /45 

② 镜面淡舌 /46 

二、苔色 /46 

1.白苔 /46 

(1)薄白润苔 /47 

(2)薄白干苔 /47 

(3)薄白滑苔 /48 

(4)白厚苔 /48 

(5)白厚腻苔 /49 

(6)白厚腻干苔 /49 

(7)积粉苔 /50 

(8)白燥苔 /50 

2.黄苔 /51 

(1)薄黄苔 /51 

(2)深黄苔 /51 

(3)焦黄苔 /52 

(4)黄糙苔 /52 

(5)黄滑苔 /53 

(6)黄腻苔 /53 

(7)黄黏腻苔 /54 

3.灰黑苔 /54 

(1)灰黑腻润苔 /54 

(2)灰黑干燥苔 /55 

4.相兼苔色 /56 

(1)黄白相兼苔 /56 

(2)黑(灰)白相兼苔 /57 

(3)黄腻黑(灰)相兼苔 /57 

 

第三章 

舌诊在临床病证诊断中的应用    /58 

节 舌象的综合分析方法 /58 

一、察舌的神气和胃气 /58 

1.舌的神气 /58 

2.舌的胃气 /59 

二、舌体和舌苔特征的综合分析 /59 

三、舌象的动态观察与分析 /60 

第二节 临床舌象综合分析 /61 

一、淡紫舌舌象分析 /61 

二、痿软舌舌象分析 /61 

三、镜面红舌舌象分析 /62 

四、枯白舌舌象分析 /62 

五、中剥苔舌象分析 /63 

六、光红舌舌象分析 /63 

七、瘀斑舌厚腻苔舌象分析 /64 

八、淡紫胖大舌舌象分析 /64 

九、淡紫舌白厚腻苔舌象分析 /65 

十、边尖红舌厚腻苔舌象分析 /65 

十一、淡白舌滑苔舌象分析 /66 

十二、尖红舌厚腻苔舌象 分析 /66 

十三、积粉苔舌象分析 /67 

十四、红舌黄厚腻苔舌象 分析 /67 

十五、焦黄苔舌象分析 /68 

十六、灰腻苔舌象分析 /68 

十七、剥苔舌象分析 /69 

十八、红绛舌舌象分析 /69 

十九、淡白舌舌象分析 /70 

二十、尖红点舌厚腻苔舌象 分析 /70 

二十一、枯白舌舌象分析 /71 

二十二、青紫舌黄腻浊苔舌象 分析 /71 

二十三、舌衄舌象分析 /72 

二十四、水滑苔舌象分析 /72 

二十五、淡紫舌舌象分析 /73 

二十六、黄燥腻剥苔舌象 分析 /73 

第三节 常见基础证候的典型舌象特征 /74 

一、气虚证 /74 

二、血虚证 /74 

三、阴虚证(虚热证) /75 

四、阳虚证(虚寒证) /76 

五、津液亏虚证 /77 

六、气滞证 /78 

七、血瘀证 /79 

八、实寒证 /81 

九、实热证 /82 

十、痰湿证 /83 

第四节 舌象与病证的诊断治疗 /86 

一、舌诊在病证诊断中的应用 /86 

1.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 /86 

2.慢性胃炎——胃腑血瘀证 /86 

3.慢性胃炎——胃肠实热证 /87 

4.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 /87 

5.胃功能紊乱——脾胃湿热证 /88 

6.肠功能紊乱——胃肠气滞证 /88 

7.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 /89 

8.功能性消化不良——寒湿中阻证 /89 

9.慢性结肠炎——脾阳虚证 /90 

10.胆石症——肝胆湿热证 /90 

11.胃息肉——气滞血瘀证 /91 

12.结肠息肉——血瘀痰热证 /91 

13.上呼吸道感染——痰热阻肺证 /92 



《舌尖上的智慧:中医舌诊的奥秘与临床实践》 舌,作为人体的一面镜子,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临床经验。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图谱,而是一次深入探索中医舌诊精髓的旅程,旨在为中医同道及对此领域感兴趣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我们将摒弃市面上常见的、仅停留在表面图文对比的模式,而是着眼于舌诊背后深层的病机认识、辨证思路以及灵活的临床应用。 第一章:舌诊的哲学根基与理论渊源 中医舌诊并非无根之水,其理论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哲学和中医整体观。在本章中,我们将追溯舌诊的源头,从《黄帝内经》开始,解析“舌为心之苗”、“舌为脾之外候”等经典论述的深层含义。我们将探讨舌与五脏六腑、经络气血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为何舌象的细微变化能够反映全身的健康状况。 1.1 舌的生理与病理联系: 深入解析舌的解剖结构,包括舌体、舌苔、舌底等,并阐述其与体内脏腑的生理对应关系。 探讨舌的正常生理状态,为何舌头能够成为脏腑健康的晴雨表。 分析各种病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时,如何在舌头上留下痕迹,从微观层面解读舌象变化的病理机制。 1.2 舌诊的哲学思维: 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阐释舌诊中的阴阳辨证、五行生克制化在舌象分析中的应用。 强调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舌诊中的核心地位,理解舌象是整体病机的一部分,而非孤立的诊断依据。 探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原则,说明舌诊在整个诊断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与其他诊法的协同作用。 1.3 舌诊的发展演变: 梳理历代医家在舌诊理论与实践上的贡献,从古代的朴素认识到近现代的系统发展。 介绍一些重要的舌诊学著作和学术流派,理解舌诊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分析现代医学对舌的认识,探讨中医舌诊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点,以及舌诊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价值。 第二章:舌象的全面解读:从基础到着色 舌诊的精髓在于对舌象的细致观察和准确解读。本书将突破简单罗列舌象的模式,而是从构成舌象的基本要素出发,深入剖析其内在含义。 2.1 舌体的形态与色泽: 舌质(舌体本身): 舌的胖瘦: 胖大舌的病机分析(脾虚湿盛、痰湿内阻),瘦薄舌的病机分析(阴虚、血虚)。 舌的嫩老: 嫩舌的病机分析(气血不足、阳气虚弱),老舌的病机分析(病程日久、正气已伤)。 舌的齿痕: 齿痕舌的形成机理(脾虚水湿不化、纳入舌体),不同部位齿痕的意义(如两侧齿痕与肝胆、胃肠的关系)。 舌的裂纹: 裂纹舌的分类(深浅、形态),其与阴虚、血虚、脾虚等病机的关联。 舌的萎软与强硬: 萎软舌的病机(气血亏虚、津伤)、强硬舌的病机(热入心肝、痉证)。 舌的抖动与偏斜: 抖动舌的病机(肝风内动、脾胃气虚)、偏斜舌的病机(中风、痰迷心窍)。 舌的颜色(舌质色泽): 淡白舌: 气血不足、阳虚。 红舌: 实热、虚热。 绛舌: 火毒炽盛、阴虚火旺。 紫舌: 瘀血阻滞、寒凝。 青紫舌: 剧烈疼痛、内脏出血等危重证候。 2.2 舌苔的厚薄、润燥与色泽: 舌苔的形成机理: 胃气、食滞、水湿等因素对舌苔形成的影响。 舌苔的厚薄: 薄苔: 表证、里证、虚证(不同情况下的薄苔意义)。 厚苔: 痰湿、食滞、寒湿。 舌苔的润燥: 润苔: 津液充足、脾胃功能正常。 干苔: 津液亏损、胃阴不足。 舌苔的色泽: 白苔: 寒证、表证。 黄苔: 热证(食滞、湿热、肝胆湿热)。 灰黑苔: 寒实、热实、虚寒(不同情况下的灰黑苔意义)。 绿苔/青苔: 少数情况,多与寒湿、肝胆郁滞相关。 腐苔: 食积、痰湿。 腻苔: 湿浊、痰湿。 第三章:舌诊的辨证思维与病机推断 舌诊并非简单的“对号入座”,而是需要建立在深厚的辨证思维之上。本章将着重阐述如何通过舌象的综合分析,推断出内在的病机,并指导治疗。 3.1 舌象与六经辨证: 分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在舌象上的不同表现。 例如:太阳病初起白苔薄润,阳明热盛绛舌黄厚苔,少阳枢机不利舌淡苔。 3.2 舌象与脏腑辨证: 心: 心主血脉,舌体颜色、舌尖色泽与心血虚、心火亢的关联。 肝: 舌的两侧与肝胆相关,齿痕、青紫等舌象与肝郁、肝火、肝风的联系。 脾胃: 舌苔的厚薄、颜色、有无齿痕与脾胃功能、食滞、湿浊的关系。 肺: 舌苔的色泽、润燥与肺气虚、肺热、肺阴虚的联系。 肾: 舌质的颜色、舌体萎缩与肾阴虚、肾阳虚的联系。 胆: 舌的两侧与胆相关,黄苔、齿痕与胆囊炎、胆结石的联系。 膀胱: 舌下静脉色泽与膀胱湿热的关系。 3.3 舌象与病机推断: 虚实辨证: 如何通过舌象判断疾病的虚实。例如:淡白舌、瘦薄舌多为虚证,红绛舌、厚腻苔多为实证。 寒热辨证: 如何通过舌苔和舌质的颜色判断寒热。例如:白苔多寒,黄苔多热。 湿痰辨证: 舌苔厚腻、胖大舌有齿痕与湿痰的关系。 气滞血瘀辨证: 紫舌、瘀斑与气滞血瘀的关系。 津伤液耗辨证: 干瘦舌、裂纹舌与津液亏损的关系。 第四章:舌诊在常见病症中的临床应用 本章将结合临床实际,详细阐述舌诊在各种常见病症中的应用,提供具体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向。 4.1 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风寒、风热、暑湿)的舌象特点。 咳嗽、哮喘的舌象变化与病机。 肺炎、支气管炎的舌象与辨证。 4.2 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胃溃疡的舌象与辨证(如胃阴不足舌红少苔,胃热舌红苔黄)。 消化不良、食积的舌象(如厚腻苔)。 肝炎、胆囊炎的舌象(如黄腻苔、舌侧发红)。 4.3 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悸、胸痹的舌象(如瘀点、瘀斑、舌质暗)。 高血压的舌象变化。 4.4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的舌象(如紫舌、舌边瘀点)。 带下、盆腔炎的舌象(如黄腻苔、舌淡胖)。 4.5 皮肤科疾病: 湿疹、银屑病的舌象(如湿热舌象)。 4.6 疑难杂症的舌诊参考: 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舌象变化,以及其在辅助诊断和疗效观察中的作用。 探讨舌诊在重症监护中的意义,如危重病人舌象的变化预示。 第五章:舌诊的实践技巧与注意事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章将聚焦于舌诊的实际操作,以及在临床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5.1 舌诊的采集: 光线选择: 自然光为最佳,避免过强或过暗的光线。 时间选择: 避免在进食、饮水、刷牙后立即观察。 诱导舌苔: 在必要时,温和地询问病人是否可以吐舌,以及吐舌的幅度和持续时间。 避免干扰: 告知病人不要刻意卷舌、伸舌,保持自然状态。 5.2 舌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强调观察的客观性,尽量减少个人主观臆断。 讨论不同地域、不同饮食习惯、不同个体对舌象的影响。 如何通过多角度观察、多次复诊来提高舌诊的准确性。 5.3 舌诊与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补品)可能对舌象产生影响,需要辨别。 如何排除药物对舌象的干扰。 5.4 舌诊的局限性与优势: 认识到舌诊并非万能,需要与其他诊法结合。 强调舌诊的无创、简便、经济的优势,以及其在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测中的独特价值。 5.5 案例分析与讨论: 选取典型的舌象案例,进行深入的病机分析和辨证论治。 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结语 《舌尖上的智慧》是一本致力于提升中医临床实践水平的著作。我们深信,通过系统学习和反复实践,每一位中医同道都能掌握舌诊的精髓,将其灵活运用于临床,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本书并非终点,而是开启您在舌诊探索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愿与您一同领略中医舌诊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我一直对中医理论很感兴趣,但舌诊这个部分总是感觉有些模糊,文字描述很难让我完全理解。拿到这本书后,我发现它简直是我的救星!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它提供的海量高清舌象图片,而且每张图片都配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告诉你这是什么舌象,以及它可能代表的病症。我特别喜欢它按照不同疾病分类的方式,这样我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学习。比如,我翻到关于“湿热”的章节,里面有好几种不同的舌象,每一种的舌质、舌苔厚薄、颜色都有细微的差别,但书里都解释得非常清楚。我还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舌象,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舌象与脏腑、气血的关系,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有了更深的理解。有时候,我甚至会对着镜子比对自己的舌头,然后对照书里的图,感觉自己像个小医生一样,非常有成就感。而且,书的装帧也很精美,纸张质量很好,印刷清晰,阅读体验非常棒。我推荐给所有对中医舌诊感兴趣的朋友,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中医舌诊理论具象化了。我之前阅读过一些中医基础理论的书籍,对于舌象的描述,例如“齿痕舌”、“裂纹舌”等,总觉得脑海中没有一个清晰的画面。而这本书,顾名思义,提供了大量的临床舌象图,而且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的。每一张图片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不仅描述了舌象的形态特征,还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其背后的病理生理基础。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舌象与相关脏腑功能的联系的阐述,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某些舌象会提示某个脏腑出现了问题。例如,书中关于“红绛舌”的解读,不仅描述了舌质的颜色变化,还解释了其可能与心火亢盛、阴虚火旺等病机相关,并给出了相应的临床案例。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加深了我对舌诊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精炼,没有过多的冗余,每一句话都直击要点,这对于想要快速掌握舌诊精髓的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实用性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名在临床工作多年的中医师,我一直深知舌诊的重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到的舌象也日渐多样,有时候面对一些比较特殊的舌象,也需要查阅资料来辅助判断。这本书就像一本随身的舌诊百科全书,里面的舌象图谱非常丰富,覆盖了各种常见的以及一些不常见的舌象。而且,它的分类非常清晰,我可以通过症状、病症或者舌象特征来快速查找。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疑难舌象的解读,提供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包括可能存在的几种不同病因,以及相应的治疗思路,这对于临床诊断非常有帮助。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患者,舌象比较复杂,我反复对照书中的图谱,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最终找到了准确的诊断方向,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这本书的排版也很好,图片大,文字说明也清晰,方便随时翻阅。我觉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对于有经验的中医师来说,也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参考书,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更新和巩固舌诊的知识。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学习中医的初学者,之前看了一些理论书籍,对于舌诊的部分总是觉得难以掌握。书本上的文字描述虽然专业,但缺乏直观的图像,常常让我看得云里雾里,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髓。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福音!这本书的图片质量太高了,每一张舌象图都非常清晰,而且细节处理得非常好,就连舌苔的纹理和舌下络脉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提供了图片,还配有详细的解读,解释了不同舌象的形成原因、可能对应的病理变化,以及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还列举了不同证型的舌象变化,并且通过对比的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相似舌象之间的差异。比如,书中关于“寒湿”和“痰湿”的舌象对比,就让我茅塞顿开,解决了之前一直困惑我的问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通俗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感觉自己通过这本书,对舌诊的掌握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了舌象背后的中医理论。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医养生非常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我一直认为舌头是我们身体健康的“晴雨表”。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这个“晴雨表”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舌诊知识展现在我面前。最吸引我的是书中那些逼真的舌象照片,我可以通过这些照片,对照自己或者家人的舌头,初步了解身体的状况。而且,书中的解释也很详细,比如我看到“白苔”的舌象,它会告诉我,白苔可能意味着身体有寒气或者痰湿,并且给出了改善的建议。我特别喜欢的是,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来改善舌象的方法,这些建议非常实用,我已经在尝试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中医舌诊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这本书的出现,不仅满足了我对中医养生的好奇心,更让我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舌头来更好地关爱自己的健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