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舌诊的基础知识 /1
节 什么是舌诊 /1
第二节 舌诊的原理 /2
一、舌的组织结构 /2
二、蕈状乳头与舌色 /4
三、丝状乳头与舌苔 /5
四、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5
五、舌面脏腑的分属理论 /6
第三节 望舌的内容与方法 /6
一、望舌内容——中医望舌主要看什么? /6
1.舌体 /6
2.舌苔 /6
3.舌下络脉 /7
二、望舌的方法——临床怎么看舌? /7
1.伸舌的方法 /7
2.望舌的顺序 /8
3.望舌下络脉方法 /8
4.刮舌验苔的方法 /8
三、望舌的注意事项 /9
第四节 舌象的正常与异常 /10
一、什么是正常舌象? /10
二、什么是异常舌象? /11
三、舌象的影响因素 /11
四、如何掌握舌诊方法 /12
第二章
中医舌诊的内容 /14
节 舌质 /14
一、舌神 /14
1.荣舌 /15
2.枯舌 /15
二、舌色 /16
1.淡红舌 /16
2.淡白舌 /16
3.枯白舌 /17
4.红舌 /17
5.绛舌 /18
6.舌尖红 /18
7.舌边尖红 /19
8.青紫舌 /19
9.淡紫舌 /20
10.瘀斑舌 /21
11.瘀点舌 /21
三、舌形质 /22
1.老舌 /22
2.淡嫩舌 /22
3.红嫩舌 /23
4.胖大舌 /23
5.淡胖舌 /24
6.肿胀舌 /24
7.齿痕舌 /25
8.红瘦舌 /25
9.淡瘦舌 /26
10.红点舌 /26
11.芒刺舌 /27
12.裂纹舌 /27
附① 淡裂舌 /28
附② 红裂舌 /28
13.舌衄 /29
14.舌疮 /29
四、舌态 /30
1.正常舌态 /30
2.舌歪斜 /30
3.舌僵硬 /31
4.舌痿软 /31
5.舌短缩 /32
6.舌吐弄 /32
7.舌震颤 /32
五、舌下络脉 /33
1.正常舌脉 /33
2.舌脉粗长如网 /33
3.舌脉曲张 /34
4.舌脉瘀血 /34
第二节 舌苔 /35
一、苔质 /35
1.薄苔 /35
2.厚苔 /36
3.润苔 /36
4.滑苔 /37
5.燥苔 /37
6.糙苔 /38
7.腻苔 /38
(1)垢腻苔 /39
(2)黏腻苔 /39
(3)滑腻苔 /40
(4)燥腻苔 /40
8.腐苔 /41
9.脓腐苔 /41
10.白霉苔 /42
11.剥苔 /42
(1)淡剥苔 /43
(2)红剥苔 /43
(3)花剥苔 /44
(4)类剥苔 /44
(5)地图舌 /45
(6)镜面舌 /45
① 镜面红舌 /45
② 镜面淡舌 /46
二、苔色 /46
1.白苔 /46
(1)薄白润苔 /47
(2)薄白干苔 /47
(3)薄白滑苔 /48
(4)白厚苔 /48
(5)白厚腻苔 /49
(6)白厚腻干苔 /49
(7)积粉苔 /50
(8)白燥苔 /50
2.黄苔 /51
(1)薄黄苔 /51
(2)深黄苔 /51
(3)焦黄苔 /52
(4)黄糙苔 /52
(5)黄滑苔 /53
(6)黄腻苔 /53
(7)黄黏腻苔 /54
3.灰黑苔 /54
(1)灰黑腻润苔 /54
(2)灰黑干燥苔 /55
4.相兼苔色 /56
(1)黄白相兼苔 /56
(2)黑(灰)白相兼苔 /57
(3)黄腻黑(灰)相兼苔 /57
第三章
舌诊在临床病证诊断中的应用 /58
节 舌象的综合分析方法 /58
一、察舌的神气和胃气 /58
1.舌的神气 /58
2.舌的胃气 /59
二、舌体和舌苔特征的综合分析 /59
三、舌象的动态观察与分析 /60
第二节 临床舌象综合分析 /61
一、淡紫舌舌象分析 /61
二、痿软舌舌象分析 /61
三、镜面红舌舌象分析 /62
四、枯白舌舌象分析 /62
五、中剥苔舌象分析 /63
六、光红舌舌象分析 /63
七、瘀斑舌厚腻苔舌象分析 /64
八、淡紫胖大舌舌象分析 /64
九、淡紫舌白厚腻苔舌象分析 /65
十、边尖红舌厚腻苔舌象分析 /65
十一、淡白舌滑苔舌象分析 /66
十二、尖红舌厚腻苔舌象 分析 /66
十三、积粉苔舌象分析 /67
十四、红舌黄厚腻苔舌象 分析 /67
十五、焦黄苔舌象分析 /68
十六、灰腻苔舌象分析 /68
十七、剥苔舌象分析 /69
十八、红绛舌舌象分析 /69
十九、淡白舌舌象分析 /70
二十、尖红点舌厚腻苔舌象 分析 /70
二十一、枯白舌舌象分析 /71
二十二、青紫舌黄腻浊苔舌象 分析 /71
二十三、舌衄舌象分析 /72
二十四、水滑苔舌象分析 /72
二十五、淡紫舌舌象分析 /73
二十六、黄燥腻剥苔舌象 分析 /73
第三节 常见基础证候的典型舌象特征 /74
一、气虚证 /74
二、血虚证 /74
三、阴虚证(虚热证) /75
四、阳虚证(虚寒证) /76
五、津液亏虚证 /77
六、气滞证 /78
七、血瘀证 /79
八、实寒证 /81
九、实热证 /82
十、痰湿证 /83
第四节 舌象与病证的诊断治疗 /86
一、舌诊在病证诊断中的应用 /86
1.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 /86
2.慢性胃炎——胃腑血瘀证 /86
3.慢性胃炎——胃肠实热证 /87
4.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 /87
5.胃功能紊乱——脾胃湿热证 /88
6.肠功能紊乱——胃肠气滞证 /88
7.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 /89
8.功能性消化不良——寒湿中阻证 /89
9.慢性结肠炎——脾阳虚证 /90
10.胆石症——肝胆湿热证 /90
11.胃息肉——气滞血瘀证 /91
12.结肠息肉——血瘀痰热证 /91
13.上呼吸道感染——痰热阻肺证 /92
这本书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我一直对中医理论很感兴趣,但舌诊这个部分总是感觉有些模糊,文字描述很难让我完全理解。拿到这本书后,我发现它简直是我的救星!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它提供的海量高清舌象图片,而且每张图片都配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告诉你这是什么舌象,以及它可能代表的病症。我特别喜欢它按照不同疾病分类的方式,这样我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学习。比如,我翻到关于“湿热”的章节,里面有好几种不同的舌象,每一种的舌质、舌苔厚薄、颜色都有细微的差别,但书里都解释得非常清楚。我还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舌象,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舌象与脏腑、气血的关系,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有了更深的理解。有时候,我甚至会对着镜子比对自己的舌头,然后对照书里的图,感觉自己像个小医生一样,非常有成就感。而且,书的装帧也很精美,纸张质量很好,印刷清晰,阅读体验非常棒。我推荐给所有对中医舌诊感兴趣的朋友,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中医舌诊理论具象化了。我之前阅读过一些中医基础理论的书籍,对于舌象的描述,例如“齿痕舌”、“裂纹舌”等,总觉得脑海中没有一个清晰的画面。而这本书,顾名思义,提供了大量的临床舌象图,而且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的。每一张图片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不仅描述了舌象的形态特征,还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其背后的病理生理基础。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舌象与相关脏腑功能的联系的阐述,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某些舌象会提示某个脏腑出现了问题。例如,书中关于“红绛舌”的解读,不仅描述了舌质的颜色变化,还解释了其可能与心火亢盛、阴虚火旺等病机相关,并给出了相应的临床案例。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加深了我对舌诊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精炼,没有过多的冗余,每一句话都直击要点,这对于想要快速掌握舌诊精髓的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实用性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名在临床工作多年的中医师,我一直深知舌诊的重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到的舌象也日渐多样,有时候面对一些比较特殊的舌象,也需要查阅资料来辅助判断。这本书就像一本随身的舌诊百科全书,里面的舌象图谱非常丰富,覆盖了各种常见的以及一些不常见的舌象。而且,它的分类非常清晰,我可以通过症状、病症或者舌象特征来快速查找。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疑难舌象的解读,提供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包括可能存在的几种不同病因,以及相应的治疗思路,这对于临床诊断非常有帮助。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患者,舌象比较复杂,我反复对照书中的图谱,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最终找到了准确的诊断方向,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这本书的排版也很好,图片大,文字说明也清晰,方便随时翻阅。我觉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对于有经验的中医师来说,也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参考书,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更新和巩固舌诊的知识。
评分我是一名正在学习中医的初学者,之前看了一些理论书籍,对于舌诊的部分总是觉得难以掌握。书本上的文字描述虽然专业,但缺乏直观的图像,常常让我看得云里雾里,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髓。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福音!这本书的图片质量太高了,每一张舌象图都非常清晰,而且细节处理得非常好,就连舌苔的纹理和舌下络脉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提供了图片,还配有详细的解读,解释了不同舌象的形成原因、可能对应的病理变化,以及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还列举了不同证型的舌象变化,并且通过对比的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相似舌象之间的差异。比如,书中关于“寒湿”和“痰湿”的舌象对比,就让我茅塞顿开,解决了之前一直困惑我的问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通俗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感觉自己通过这本书,对舌诊的掌握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了舌象背后的中医理论。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医养生非常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我一直认为舌头是我们身体健康的“晴雨表”。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这个“晴雨表”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舌诊知识展现在我面前。最吸引我的是书中那些逼真的舌象照片,我可以通过这些照片,对照自己或者家人的舌头,初步了解身体的状况。而且,书中的解释也很详细,比如我看到“白苔”的舌象,它会告诉我,白苔可能意味着身体有寒气或者痰湿,并且给出了改善的建议。我特别喜欢的是,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来改善舌象的方法,这些建议非常实用,我已经在尝试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中医舌诊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这本书的出现,不仅满足了我对中医养生的好奇心,更让我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舌头来更好地关爱自己的健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