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亞昆 主編
長期為國內人文地理、影像、旅遊類雜誌擔任特邀撰稿人,關注國內的人文地理、地方文化、風俗手藝等領域,並因此足跡遍布各地。地道風物MOOK主筆,曾主編《地道風物·黔東南》《地道風物·湘西》《地道風物·民宿時代》,主編風物中國誌係列《長泰》。
目 錄地
010 行走在五蓮的田野上周尚兵
046 五蓮四時花曆王可可、馬昕竹
054 五蓮,在山川之巔呼喚海洋陳喬
道
070 五韆年曆史中的五蓮遺韻郭公仕
080 在中國開啓長城戰略張依萌
風
092 五蓮茂腔,唱作間的鄉土記憶公梓濛
106 大青山,太極從世界走嚮五蓮聿城
112 五蓮剪紙,一地東西的同風異俗檻上人
124 割花納綉,針綫裏的情誼檻上人
134 存與續,生活裏的手藝人王蕾
151 弦歌不輟,耳畔韆百年讀書聲譚偉桐
156 李崮寨,時光深處的村落王雲飛
物
166 崇山峻嶺裏的五蓮山味張藝凡
182 許孟小吃,熙熙攘攘的鄉味張藝凡
196 散落山林的天然藥草王可可
200 五蓮綠茶,北方茶葉的彆樣風味公梓濛
206 從甜到酸,小國光的沉寂與盛行賀靚
211 櫻桃,甜蜜的驕傲賀雲
218 闆栗,沉默的“鐵杆莊稼”林小青
222 柞樹上的衣與食譚偉桐
230 五蓮佳釀, 深藏秘境的璞石 林少波
閱讀過程中,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在場感”,仿佛真的跟隨作者的腳步,體驗瞭一次身臨其境的考察。這不僅僅是因為文字描述的生動,更在於作者對於當地文化符號的精準把握和情感投射。比如描述某一處古跡的變遷時,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曆史興衰的感慨,非常能引起共鳴。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立體化的地域形象,裏麵不僅有山川河流,更有世代居住於此的人們的精神圖譜。我尤其關注它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記錄,那些瀕臨失傳的技藝和口述曆史,被妥善地“保存在”書頁之中,這對於保護地方文化多樣性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地理介紹,它實際上是一部活生生的、有溫度的地域社會史切片。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初步預期。它顯然是基於紮實的田野調查和文獻研究之上完成的,這一點從它引用的專業術語和交叉學科的分析中就可以清晰地看齣。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風光,更像是從地質學、氣候學、人類學等多個維度對一個區域進行瞭多光譜掃描。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水文係統的論述,將河流的走嚮、流域的形態與古代的聚落布局、農業生産方式緊密地聯係起來,邏輯鏈條非常清晰有力。這種體係化的知識構建,讓讀者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獲得係統性的知識補充。對於那些對區域研究感興趣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入門或進階讀物,其嚴謹程度,完全可以作為專業資料的輔助參考。
評分這本書的編撰理念中,透露齣一種深沉的“人文關懷”,這讓它在眾多同類主題齣版物中脫穎而齣。它關注的焦點並非僅僅是宏大的敘事,而是那些隱藏在宏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和他們的生存智慧。比如,對當地特定氣候下農民如何調整種植結構以應對風險的描述,細緻入微,充滿瞭對勞動人民的尊重和理解。這種對“微觀世界”的關注,使得整本書的敘事充滿瞭人情味,不再是冷冰冰的地理坐標堆砌。它讓人反思人與自然之間那種相互塑造、彼此依存的復雜關係。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地域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由具體的山、水、人和他們流傳下來的故事所構成的獨特場域。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風物誌,不如說是一部關於特定地域生命力的哲學思考集。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有一種令人驚喜的跳躍感和節奏感,它不像傳統地方誌那樣闆起麵孔講述曆史沿革,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帶著你信步於阡陌之間,娓娓道來那些被時光衝刷卻依然鮮活的故事。語言上,它巧妙地融閤瞭文學的浪漫與地理學的嚴謹,時而描摹齣波瀾壯闊的自然畫捲,時而又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捕捉到百姓的喜怒哀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地方物産時的那種深入骨髓的理解,那種對土地和氣候如何塑造人類性格與生活方式的深刻洞察,讓人讀來拍案叫絕。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有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這種抽絲剝繭的寫作方式,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地理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好奇心,我甚至忍不住查閱瞭書裏提到的好幾個特定地貌的學術資料,可見其引導性之強。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沒得挑剔,厚重的紙張、精美的插圖,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文化重量。內頁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十分考究,閱讀體驗極佳,完全符閤我對“風物誌”係列的一貫期待。每一頁的圖像都像是一張精心繪製的明信片,色彩飽滿,細節豐富,仿佛能透過文字和圖片直接觸摸到那片土地的脈搏。特彆是那些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的對比呈現,處理得非常巧妙,讓人在贊嘆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也為其中蘊含的人類智慧和曆史沉澱而動容。看得齣來,編輯和設計團隊在每一個環節都傾注瞭大量心血,絕非粗製濫造的流水綫産品。這樣的書,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裝飾,更彆提它帶來的精神享受瞭,每次翻閱都是一次視覺和心靈的雙重洗禮。我尤其喜歡它在細節上的捕捉,比如對某個特定時期建築材料的考證,或者對某種傳統工藝流程的細緻描摹,這些“硬核”的內容讓這本書的知識密度大大增加,絕非泛泛而談的旅遊指南可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