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儒学与生活 | 开本: | 16开 |
| 作者: | 龚鹏程 | 页数: | |
| 定价: | 52 | 出版时间: | 2018-03 |
| ISBN号: | 9787506094870 | 印刷时间: | 2018-03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它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纸张的质感温润,字体大小适中,让人在长时间阅读后也不会感到强烈的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书来说至关重要。内容上,作者展示了令人惊叹的广博学识,他能够自如地穿梭于先秦经典、魏晋玄学乃至宋明理学的脉络之中,将看似割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最震撼的是作者对于“教化”概念的重新阐释,它超越了传统上被简化的说教模式,强调了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和榜样力量。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教育下一代时,是不是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身教的力量。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不满足于对历史的复述,而是不断地追问:在今天这个技术主导的社会,我们如何重建那种基于道德共识的社会秩序?它提供了一张地图,指引我们探索那条通往人文关怀的路径。
评分坦白说,我不是科班出身,对传统学术抱有敬畏,但也常常伴随着一丝距离感。然而,龚鹏程先生的笔触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将那些看似深不可测的儒家思想,解构得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却又不失文采。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一座精心布置的园林之中,每一步都有章法,每一步都能欣赏到别样的风景。特别是书中对“义”与“利”的辩证分析,让我对很多商业决策和人际交往中的取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否定“利”,而是将“义”作为衡量“利”的更高标尺,这种平衡的艺术,才是传统智慧真正的精髓所在。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心性论的探讨,那种对人类内在道德潜能的坚定信念,在如今充斥着虚无主义的论调中,显得尤为珍贵和振聋发聩。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真正的强大,源于对自身道德疆域的清晰认知和坚定守护。
评分读完此书,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充实感,这绝非仅仅吸收了知识的满足,而更像是灵魂被重新校准过一般。作者的写作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哲人般冷静剖析,时而如智者般娓娓道来,这种张弛有度的文字节奏,使得原本可能沉重的议题变得引人入胜。我个人对其中论及的“中庸之道”有了更贴合实际的理解,它并非和稀泥,而是一种在复杂情境中寻求动态平衡的最高智慧。它教会我,生活中的许多难题,需要的不是极端的站队,而是基于深厚理解之上的审慎抉择。这本书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根源——我们对“何以为人”的根本问题回答得越来越模糊。它没有提供简单的慰藉,却赋予了我们探寻真正意义的勇气和方向感,让人感到既踏实又充满希望。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寻根之旅”。我们这个时代,信息爆炸,思潮涌动,许多人都在追求外在的效率和即时的满足感,却渐渐迷失了内在的坐标系。我拿到这本书时,本以为会是一部枯燥的理论汇编,但出乎意料的是,它有着极强的叙事性和代入感。作者似乎不仅仅是在阐述概念,更像是在引导我们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每当涉及到“修身”或“齐家”的章节,我都会联想到自己最近处理的家庭关系和工作中的道德抉择。这种将宏大哲学议题落实到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的能力,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地指出那些被我们遗忘在角落里的“为人之本”。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成为儒学专家,而在于让你成为一个更明白自己立足之地的现代人。它提供的视角,提供了一种更具韧性和深度的生活哲学,让人不再轻易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沉静的力量,那种墨色的背景和烫金的标题,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一个需要慢下来、深入思考的空间。初捧书卷,我便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但龚鹏程先生的文字功力,却巧妙地将那种高深的理论外衣剥离,让哲学思考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不是因为晦涩难懂,而是因为某个观点像一把精准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心中关于“如何在纷繁世事中安顿自我”的困惑。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却提供了一套精密的思维工具,让我得以审视自己日常行为背后的驱动力。那种对经典文本的细致考辨,那种在古人智慧与当代困境之间架起的桥梁,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学养和深厚的关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批判精神,它既肯定了传统的价值内核,又敢于直面历史遗留的局限性,使得整部作品在致敬古人之余,更具有面向未来的启示意义。读完合上书本时,那种感觉并非大彻大悟,而更像是一场久违的、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对话,清晰且有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