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995-2016 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代替DL/T 995—2

DL/T 995-2016 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代替DL/T 995—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DL/T 995-2016
  • 继电保护
  • 电网安全
  • 自动装置
  • 检验规程
  • 电力系统
  • 测试
  • 标准
  • 规范
  • 技术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通建筑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98624
商品编码:28890292933
包装:01
开本:16

具体描述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总结了我国继电保护及电网安全自动装置运行、维护和现场检验的经验,特别是反映了大量使用微机型保护装置的特点,汲取了继电保护管理及运行维护单位的意见,在原水利电力部87水电电生字第108号文颁发执行的《继电保护及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条例》的基础上补充、修改、完善,形成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4 检验种类及周期
5 检验工作应具备的条件
6 现场检验
7 与厂站自动化系统、继电保护及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配合检验
8 装置投运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各种功能继电器的全部、部分检验项目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全部、部分检验项目
附录C(规范性附录) 各种电网安全自动装置的全部、部分检验项目
附录D(规范性附录) 厂站自动化系统、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全部、部分检验项目
参考文献



继电保护与电网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调试与维护实用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从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电网安全自动装置(以下简称“装置”)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操作手册。内容涵盖了装置的基础理论、型号选型、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故障分析及排除等各个环节,力求做到内容翔实、操作性强,能够有效指导实际工作。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重要性 扼要阐述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中的核心作用。 强调其作为电力系统“安全卫士”的地位,是抵御电力系统故障、防止事故蔓延、维持系统稳定运行的最后一道屏障。 指出装置失效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如大面积停电、设备损坏,甚至引发连锁事故,威胁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简述随着电力系统规模扩大、电压等级升高、结构日益复杂,对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本指南的编写目的与适用范围 明确本指南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故障处理的技能。 强调本指南的实践导向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技巧。 明确本指南的适用对象:电力系统运行维护人员、继电保护检修人员、装置调试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 界定本指南所涵盖的装置类型,主要针对当前电力系统中普遍应用的主流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如微机型保护装置、数字式保护装置等。 1.3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发展趋势 1.3.1 数字化与智能化: 概述从机电式、晶体管式到微机型、数字式保护的发展历程。 重点介绍智能型保护装置的特点,如自诊断、自适应、数据采集、事件记录、通信联网等功能。 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如故障预测、故障类型识别的精准度提升等。 1.3.2 网络化与集成化: 分析装置通信网络的发展,从点对点通信到IEC 61850等标准化通信协议的应用。 阐述装置的集成化趋势,如多功能一体化保护装置、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等,以简化系统结构,降低成本。 强调智能变电站建设背景下,装置的网络化通信能力成为核心要求。 1.3.3 标准化与可靠性提升: 介绍国内外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相关标准的更新与发展,如IEC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演进。 探讨提高装置可靠性的关键技术,如硬件冗余设计、软件容错技术、环境适应性增强等。 强调可靠性是装置生命线,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二章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基础理论 2.1 电力系统故障类型与特点 2.1.1 短路故障: 详细介绍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单相接地短路、两相接地短路等基本短路类型。 分析不同故障类型在系统中的发生概率、发展速度、危害程度以及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 强调单相接地故障在接地系统中的普遍性及其对绝缘的要求。 2.1.2 过负荷: 解释过负荷产生的原因,如负荷突增、线路中断、发电机出力不足等。 分析过负荷对设备绝缘寿命、发热情况及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区分瞬时过负荷与长期过负荷。 2.1.3 电压异常: 讨论电压升高(过电压)和电压降低(欠电压)的成因,如雷击、合闸涌流、甩负荷、发电机失步等。 阐述电压异常对设备正常运行、寿命以及系统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2.1.4 系统振荡与失步: 讲解系统振荡的产生机理,如负荷变化、故障扰动等。 深入分析发电机失步的危害,即发电机转速与系统频率不同步,可能导致系统解列、大面积停电。 强调安全自动装置在防止或解除振荡、避免失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2.2 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 2.2.1 保护原理的定义: 解释继电保护的本质是利用一定装置(保护装置)对电力系统中的故障或异常运行状态进行检测,并发出跳闸或报警信号。 2.2.2 保护的“三性”原则: 灵敏性: 装置在发生被保护范围内的故障时,应能可靠动作。灵敏度是衡量装置性能的关键指标。 选择性: 装置在发生故障时,应能只跳开故障的设备或线路,而不能误跳非故障设备或线路,避免扩大事故范围。 速动性: 装置在发生故障时,应能尽快发出跳闸信号,缩短故障持续时间,从而减小对系统稳定性和设备损坏的程度。 2.2.3 保护方式分类: 按被保护对象分类: 如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发电机保护、母线保护、电动机保护等。 按工作原理分类: 如电流保护、电压保护、功率方向保护、阻抗保护、差动保护、零序保护、谐波保护等。 按动作特性分类: 如限时限压保护、定时限过流保护、反时限过流保护、距离保护等。 2.3 安全自动装置的基本原理 2.3.1 安全自动装置的作用: 阐述安全自动装置是继电保护的补充,其作用是在继电保护装置未能及时或正确动作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维持系统稳定运行。 2.3.2 主要安全自动装置的功能: 自动重合闸(AR): 在线路发生瞬时故障(如雷击跳闸)后,若故障消失,则自动重新合闸,恢复供电。 低频减负荷(ULP): 当系统频率过低时,为防止系统崩溃,自动切除部分负荷。 低电压减负荷(UUP): 当系统电压过低时,自动切除部分负荷。 自动减负荷(AL): 根据系统运行状态(如功率缺额、频率下降)自动切除负荷。 准同期合闸(PS): 在合闸前,自动调整被合闸线路的电压、频率和相位,使其与母线电压同步,避免合闸冲击。 发电机过励(OE)和欠励(UE)保护: 维持发电机无功功率在规定范围内。 发电机失步保护: 检测发电机是否与系统失步,并采取相应措施。 系统振荡闭锁(SO): 阻止某些保护装置在系统发生振荡时动作,避免误跳。 2.3.3 安全自动装置与继电保护的配合: 强调安全自动装置与继电保护的联动与协调,共同构成完整的电网安全自动系统。 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安全自动装置会作为继电保护的后备,在继电保护失灵时发挥关键作用。 第三章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型号选型与技术参数 3.1 常用继电保护装置的型号与特点 3.1.1 微机型保护装置: 介绍微机保护的基本构成(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源等)。 重点介绍其优势:功能强大、设置灵活、自诊断能力强、易于升级、具备通信联网功能。 列举常见的微机保护装置系列(如DXN、DST、SY等),简要说明其应用领域(如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等)。 3.1.2 数字式保护装置: 阐述数字保护装置相较于微机保护的特点,可能更侧重于高速采样、并行处理等。 提及部分高性能数字保护装置在电网中的应用。 3.1.3 专用保护装置: 介绍一些针对特定设备或场景设计的保护装置,如发电机保护装置、电动机保护装置、直流系统保护装置等。 3.2 常用安全自动装置的型号与特点 3.2.1 自动重合闸装置: 介绍单、双、三次重合闸的原理和应用场景。 说明重合闸装置的技术参数,如重合闸次数、延时时间、空充延时、闭锁条件等。 3.2.2 低频减负荷与低电压减负荷装置: 介绍装置的动作频率/电压整定值、切负荷级数、延时等参数。 强调其对系统频率/电压跌落的响应速度。 3.2.3 准同期装置: 阐述装置在电压、频率、相位上的同步检测原理。 介绍同步范围、允许偏差等关键参数。 3.3 技术参数的理解与选择 3.3.1 动作值与返回值: 解释动作值(整定值)和返回值(回差)的意义,以及它们对保护灵敏度和选择性的影响。 3.3.2 延时参数: 讲解动作延时、返回延时、重合闸延时、闭锁延时等各种延时的作用。 强调不同延时的合理设置是保证保护选择性和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3.3.3 灵敏度与准确度: 阐述灵敏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说明为何需要满足一定的灵敏度要求。 解释装置的准确度对保护动作准确性的影响。 3.3.4 绝缘电阻、介质强度等电气特性: 介绍装置在电气性能方面的要求,如耐压水平、绝缘电阻等,以确保其在电力系统恶劣环境下的可靠运行。 3.3.5 环境适应性: 讨论装置在温度、湿度、振动、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下的工作能力,以及如何根据现场条件进行选择。 3.3.6 通信接口与协议: 介绍装置的通信能力,如RS232、RS485、以太网接口,以及支持的通信协议(如IEC 60870-5-101/104、IEC 61850等),以便与上位监控系统对接。 第四章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安装与接线 4.1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4.1.1 图纸资料审查: 详细检查一次系统图、二次系统图、接线图、产品说明书等相关图纸资料,确保理解无误。 核对图纸与实际设备是否一致,及时发现并处理图纸差错。 4.1.2 设备检查: 检查装置的外观是否有损坏,铭牌信息是否与订货一致。 检查装置内部是否有松动的元器件,测量关键参数(如线圈电阻、绝缘电阻)。 检查配置的二次设备(如CT、PT、断路器、隔离开关)是否符合要求。 4.1.3 工具与材料准备: 准备所需的专用工具,如剥线钳、压线钳、螺丝刀、万用表、兆欧表、接地电阻测量仪等。 准备符合要求的导线、端子、接线板、标识牌等辅材。 确保接地装置完好。 4.2 装置的安装 4.2.1 柜体安装: 将装置固定在指定的二次柜或盘柜上,确保稳固、水平。 注意装置的通风散热条件。 4.2.2 二次回路接线: CT与PT回路接线: 强调CT二次回路严禁开路,否则会产生极高的感应电压,损坏绝缘并危及人身安全。 注意CT极性,确保方向性保护正确。 PT二次回路也应避免开路,特别是在高电压系统中。 二次回路应采用绝缘良好的导线,敷设整齐,并有清晰的标识。 端子排接线要求牢固、可靠,避免虚接。 直流回路接线: 根据一次系统图和二次系统图,准确连接直流电源、控制回路、报警回路等。 注意直流正负极性。 通信回路接线: 按照通信规约要求,正确连接通信线缆。 注意信号线的屏蔽和接地。 断路器、隔离开关跳合闸回路接线: 确保跳合闸线圈型号与装置输出能力匹配。 注意跳合闸回路的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的设置。 4.2.3 装置的接地: 强调装置必须有良好的接地,以防止静电积聚和电磁干扰。 二次柜体、装置外壳、CT/PT二次回路的接地等,均需按规范要求连接。 4.3 接线检查与校验 4.3.1 目视检查: 对照接线图,逐点检查所有接线是否正确、牢固,无错接、漏接、虚接。 检查导线绝缘情况,有无破损。 4.3.2 电阻测量: 测量关键回路的电阻,如CT/PT回路的二次侧对地电阻、各回路的导通电阻等,与设计值进行对比。 4.3.3 绝缘电阻测量: 使用兆欧表测量装置、二次回路对地的绝缘电阻,确保符合规程要求。 4.3.4 极性校验: 对CT二次回路的极性进行校验,确保方向性保护的正确性。 4.3.5 直流回路通断测试: 在断开主电源的情况下,测试直流回路的通断状态,以及各个开关信号的反馈。 第五章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调试 5.1 调试前的准备工作 5.1.1 调试方案的制定: 根据装置的类型、功能和现场系统情况,制定详细的调试方案,明确调试步骤、内容、方法和人员分工。 方案应包含装置的保护功能调试、安全自动装置调试、定值校验、试验回路连接等。 5.1.2 调试设备的准备: 准备专用的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如HDBAS、XR-3等),该仪器能模拟各种故障类型、注入不同幅值和相位的电流、电压。 准备直流电源、稳压电源、万用表、示波器等辅助设备。 5.1.3 现场条件检查: 确认现场二次回路接线正确、牢固,所有试验回路连接妥当。 确保直流电源稳定可靠。 检查现场试验接线端子是否与装置接口对应。 5.2 装置的整定参数调试 5.2.1 参数的导入与设置: 根据设计部门提供的保护定值单,通过测试仪或装置自带的设置软件,将整定参数(如动作电流、电压、延时、阻抗值等)输入装置。 对于多功能一体化装置,需要逐个功能模块进行参数设置。 5.2.2 参数的校验: 对输入的关键参数进行复核,确保与定值单一致。 对于某些装置,可能需要执行参数存储操作。 5.3 保护功能的调试 5.3.1 电流保护调试: 模拟不同故障电流(如零序、正序、负序),测试过流保护的动作值和延时。 测试反时限特性是否符合要求。 5.3.2 距离保护调试: 通过测试仪模拟不同阻抗值,测试距离保护的各段阻抗范围、动作时间和起动电流。 重点测试阻抗特性曲线的准确性,如整圆特性、椭圆特性等。 5.3.3 差动保护调试: 模拟差动回路不同阻抗的差动电流,测试差动保护的起动电流、不越限特性和二次谐波闭锁等功能。 进行差动回路的短路试验,验证其灵敏性。 5.3.4 过电压、欠电压保护调试: 模拟不同电压值,测试过、欠电压保护的动作电压和延时。 5.3.5 方向性保护调试: 通过注入不同相位的电流和电压,测试功率方向继电器或方向性元件的动作方向是否正确。 对于复合方向元件,需要测试其在不同功率方向下的动作特性。 5.3.6 零序保护调试: 模拟零序电流,测试零序保护的动作值和延时。 对于接地系统,零序保护的灵敏度尤为重要。 5.4 安全自动装置的调试 5.4.1 自动重合闸调试: 模拟线路故障(如接地、短路),测试重合闸装置能否正确发出重合闸指令。 校验重合闸的次数、延时、空充延时、重合闸闭锁条件(如母线电压、开关位置等)是否正确。 5.4.2 低频减负荷/低电压减负荷调试: 模拟系统频率/电压下降,测试装置能否按照预定延时和级数切除负荷。 校验动作频率/电压整定值。 5.4.3 准同期合闸调试: 模拟不同电压、频率、相位的电气参数,测试装置能否正确判断同步状态,并发出合闸指令。 校验同步范围和允许偏差。 5.5 综合调试与试验 5.5.1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配合试验: 模拟复杂故障场景,如故障发生后,继电保护动作,同时激活安全自动装置,测试两者之间的配合是否协调。 例如,线路故障跳闸后,重合闸装置是否按设定延时动作;若重合不成功,是否执行拒动信号。 5.5.2 装置的自诊断功能测试: 模拟装置内部故障,如CPU异常、RAM错误、通信故障等,测试装置能否正确发出告警信息。 5.5.3 事件记录与故障录波功能测试: 触发装置记录事件,检查事件记录的准确性、完整性。 触发故障录波,检查录波波形是否清晰,参数是否准确。 5.5.4 遥测、遥信、遥控功能测试: 若装置具备通信功能,应与后台监控系统进行对接,测试遥测(如电流、电压、频率)、遥信(如开关位置、告警信息)和遥控(如断路器跳合闸)功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6 调试报告的编写 详细记录调试过程中的各项试验数据、装置动作情况、参数设置情况。 列出调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将调试结果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评估装置的性能。 调试报告是装置正式投入运行的重要依据,应认真编写,字迹清晰,数据准确。 第六章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运行与维护 6.1 运行中的注意事项 6.1.1 装置的运行状态监控: 定期观察装置面板指示灯,了解其工作状态。 关注装置的告警信息,及时处理异常。 定期查看装置的事件记录,分析运行情况。 6.1.2 运行参数的记录: 根据运行规程要求,定期记录装置的运行参数,如各测量值、告警信息等。 对于关键参数,如一次负荷、系统频率等,应做好与装置记录的对比。 6.1.3 运行环境的维护: 保持装置工作环境的清洁、干燥,避免灰尘、潮湿。 确保装置周围通风良好,防止过热。 注意电磁干扰的防护,避免强电场、强磁场对装置的影响。 6.1.4 装置的启停操作: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装置的启停操作,避免误操作。 了解装置启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并做好应对。 6.2 定期巡视与检查 6.2.1 日常巡视: 每日对装置进行外观检查,观察运行指示灯、显示屏信息。 听取装置有无异常声音。 6.2.2 每周/月巡视: 检查装置的接线是否松动,端子是否氧化。 检查柜体门是否关闭严密,是否有漏水、漏风现象。 检查直流电源系统的电压、电流是否正常。 6.2.3 年度/定期检修: 根据设备维护计划,对装置进行全面的技术检查。 包括但不限于: 装置参数的核对与校准。 保护功能的模拟试验(如微机保护测试仪)。 安全自动装置功能的模拟试验。 事件记录、故障录波等功能的检查。 装置软件版本的检查与升级(必要时)。 内部元器件的检查(如电容、电阻等)。 通信接口的检查。 6.3 装置的维护与保养 6.3.1 清洁与除尘: 定期对装置进行清洁,清除表面的灰尘和污垢,避免影响散热和接触不良。 使用柔软的毛刷、吸尘器或压缩空气进行清洁,严禁使用腐蚀性溶剂。 6.3.2 接线点的紧固: 定期检查并紧固装置的二次接线端子,防止因振动或热胀冷缩导致松动,引起接触不良甚至烧毁。 6.3.3 电池维护(如适用): 对于带有后备电池的装置,定期检查电池的电压、容量,并根据使用年限及时更换。 6.3.4 软件与固件的更新: 关注装置制造商发布的新版本软件或固件,评估其是否需要更新,以提升性能或修复已知问题。更新前务必做好数据备份。 6.4 故障处理与维修 6.4.1 常见故障现象及原因分析: 装置拒动: 保护定值过大、故障电流不足、二次回路断线、装置本身故障等。 装置误动: 保护定值过小、二次回路接地、强干扰、装置本身故障等。 通信故障: 通信线缆损坏、通信接口故障、通信协议错误、后台设备故障等。 装置显示异常: 显示屏损坏、内部电路故障等。 6.4.2 故障诊断方法: 查阅事件记录: 装置记录的事件信息是诊断故障的重要线索。 检查告警信息: 装置的告警指示能直接反映故障类型。 二次回路检查: 逐段检查二次回路的接线、导线、端子等。 模拟试验: 使用测试仪模拟故障,观察装置动作情况。 与正常装置对比: 将故障装置的参数、配置与同型号正常装置进行对比。 6.4.3 维修原则: 安全第一: 任何维修操作前,必须隔离电源,并做好安全措施。 先易后难: 优先检查和处理明显、简单的故障。 由外向内: 先检查二次回路,再检查装置内部。 遵循规程: 严格按照维修规程和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记录与报告: 详细记录故障现象、原因、处理过程及结果,并及时向上级汇报。 6.4.4 内部故障维修: 对于内部元件损坏,一般建议由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或返厂维修。 非专业人员不得随意拆卸装置内部,以免造成二次损坏。 第七章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试验与考核 7.1 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7.1.1 验证装置的性能: 确保装置的各项技术指标(灵敏度、选择性、速动性、准确度等)符合设计和国家/行业标准的要求。 7.1.2 评估装置的可靠性: 通过模拟各种运行和故障工况,检验装置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7.1.3 检查安装与接线质量: 发现并纠正安装、接线过程中存在的错误。 7.1.4 掌握装置的操作方法: 提高运行维护人员对装置的熟悉程度。 7.1.5 考核装置的完好率: 为装置的定期检修和维护提供依据。 7.2 试验项目 7.2.1 出厂试验(由制造厂完成): 包括绝缘性能试验、耐压试验、功率消耗试验、动作特性试验、保护功能模拟试验等。 7.2.2 安装(投运)试验(由安装调试单位完成): 详见本指南第四、五章内容。 7.2.3 运行期定期试验(由运行单位完成): 预防性试验: 根据运行周期(如一年、三年)进行的全面性能试验。 故障后试验: 装置发生误动或拒动后,为查明原因而进行的专项试验。 装置改造或升级后的试验: 验证改造或升级效果。 例行试验: 对装置的某些基本功能进行的日常检查。 7.2.4 专项试验: 针对特定保护功能或安全自动装置进行的深入试验。 例如,高阻接地故障试验、谐振过电压试验、振荡闭锁试验等。 7.3 试验方法与仪器 7.3.1 模拟法: 使用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模拟故障电流、电压,对保护装置进行各项功能测试。 模拟各种运行状态,测试安全自动装置的动作逻辑。 7.3.2 直流注入法(适用于某些直流信号的校验): 对直流信号的回路进行简单通断或参数检查。 7.3.3 遥测、遥信、遥控测试: 通过通信接口与后台监控系统进行交互,验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指令执行的有效性。 7.3.4 常用试验仪器: 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 直流电源、交流稳压电源 万用表、钳形电流表 兆欧表、接地电阻表 示波器 7.4 试验结果的评定与考核 7.4.1 数据分析: 将试验测试的数据与装置的设计指标、规程要求进行对比。 分析偏差的大小和原因。 7.4.2 判定合格或不合格: 根据规程规定的合格标准,对各项试验项目进行评定。 判定装置是否满足运行要求。 7.4.3 试验报告的编制: 详细记录试验项目、测试方法、测试数据、测试结果、偏差分析。 提出装置的运行建议或维修处理意见。 试验报告是装置运行状态的客观记录,是考核装置性能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常见故障分析与案例 8.1 线路保护常见故障分析 8.1.1 线路保护拒动: 案例1: 远距离单相接地故障,保护定值设置过大,灵敏度不足。 案例2: CT回路断线,装置未发出告警。 案例3: 装置软件故障,导致保护功能失效。 8.1.2 线路保护误动: 案例1: 线路负荷过大,过流保护定值偏低。 案例2: 二次回路对地短路,造成保护误动作。 案例3: 强电磁干扰,影响了保护的正常判断。 8.2 变压器保护常见故障分析 8.2.1 差动保护误动: 案例1: 变压器励磁涌流,导致差动回路不平衡。 案例2: CT开口差,造成差动电流不为零。 案例3: 差动保护二次谐波闭锁功能失效。 8.2.2 瓦斯保护误动/拒动: 案例1: 正常运行时油箱内气体析出,瓦斯保护误动。 案例2: 内部轻微接地故障,未引起足够的瓦斯产生,瓦斯保护拒动。 8.3 母线保护常见故障分析 8.3.1 母线保护拒动: 案例1: 母线故障点与母线保护装置的距离较远,故障电流不足以起动保护。 案例2: 母线保护的零序分量检测回路存在问题。 8.3.2 母线保护误动: 案例1: 线路保护误动跳闸,导致母线二次回路发生变化,引起母线保护误判。 案例2: 母线 PT 发生接地故障,误导了母线保护的判据。 8.4 安全自动装置常见故障分析 8.4.1 自动重合闸拒绝合闸: 案例1: 线路故障未能完全消失,重合闸闭锁条件未满足。 案例2: 重合闸装置内部故障。 8.4.2 低频减负荷装置无效: 案例1: 装置动作频率整定值设置过低,未在实际频率跌落范围内起作用。 案例2: 负荷侧开关未能正确执行跳闸指令。 8.5 故障案例总结与反思 从实际运行和检修中收集典型故障案例。 分析故障发生的根本原因,吸取教训。 提出预防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强调案例学习在提升技术水平中的重要性。 第九章 附录 9.1 常用电力系统故障类型统计 9.2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术语解释 9.3 相关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列表 9.4 装置维护与检修周期建议 本指南力求全面、深入地阐述继电保护与电网安全自动装置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旨在成为广大电力系统技术人员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DL/T 995-2016,一本厚重的技术手册,在我手中散发出一种沉静的力量。我并非电力专业科班出身,最初接触这本书,如同置身于一片知识的海洋,里面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示。然而,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致和耐心的笔触,为我铺就了一条通往电力系统奥秘的道路。 我特别对书中关于“试验方法”的章节感到着迷。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试验项目,而是详细地阐述了每一个试验的目的、原理、步骤以及判定标准。我曾花费数小时研究“电阻率测量”的章节,作者不仅给出了多种测量方法,还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这种深入的讲解,让我对试验的严谨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书中对“绝缘试验”的描述,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认为电力设备的绝缘是理所当然的,直到阅读此书,才了解到其背后的复杂性。从直流耐压试验到交流耐压试验,再到介质损耗因数测量,每一个项目都旨在评估设备的绝缘性能,确保其在运行中不会发生击穿。作者对各种试验参数的解释,以及如何通过试验数据来判断绝缘是否合格,都让我受益匪浅。 DL/T 995-2016 让我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电力供应的持续性,更重要的是系统在受到扰动时,能够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书中关于“自动电压调节装置”和“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介绍,就让我看到了电力系统如何在瞬息万变的负荷条件下,通过这些装置来维持电压的稳定。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保护定值”的设定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设置一个阈值,而是需要考虑线路的阻抗、负荷的大小、故障的类型以及保护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等多方面因素。作者通过大量的公式推导和实例分析,让我明白了定值设定是一项充满智慧的工作。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认为是极其严谨和客观的。它用最精确的语言来描述最复杂的技术问题,并且很少有个人化的评论。这使得本书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教科书式”的严谨,但其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又让我觉得引人入胜。 我曾尝试着将书中关于“接地保护”的知识,与我日常生活中对安全用电的理解联系起来。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使用电器时,会强调“接地”,以及当发生漏电时,接地保护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更加科学的角度去理解这些安全常识。 书中关于“电磁兼容性”的章节,也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之前很少会想到,电力设备在运行时,也会产生电磁干扰。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评估和控制电磁干扰,以及如何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确保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这让我看到了电力技术在不断追求性能的同时,也在关注对环境的影响。 DL/T 995-2016 是一本我愿意反复阅读的书。它所包含的知识点非常丰富,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我相信,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手捧 DL/T 995-2016,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仿佛握住了电力系统安全的“脉搏”。作为一名非技术背景的读者,我最初对“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这些词汇感到陌生,甚至有些畏惧。但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让我一步步地走进这个核心领域。 书中关于“检验规程”的详尽描述,让我深刻理解了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石。它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知识的罗列,更是对实际操作的指导。我曾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书中关于“差动保护”的检验方法,从其原理到具体的试验步骤,再到结果的判定,都描述得一丝不苟。作者在介绍试验时,还特别强调了试验环境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这让我体会到了严谨操作的重要性。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各种“典型故障”的分析。无论是接地故障、短路故障,还是其他复杂的运行工况,作者都详细分析了故障发生时,系统参数的变化,以及保护装置的响应。例如,在讨论“三相短路”时,书中配以相量图,直观地展示了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及相位变化,这对于理解保护装置的判据至关重要。 DL/T 995-2016 让我认识到,电力系统的安全,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监测、分析和调整。书中的“电网安全自动装置”部分,就详细介绍了如何在系统发生异常时,自动采取措施来维持稳定。例如,关于“自动重合闸”的章节,让我明白了它在处理瞬时性故障时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设置重合闸的时限和次数。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强调。在电力系统中,任何一个细小的偏差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保护装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是永恒的追求。书中对各项检验的详细规定,都是为了确保保护装置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准确无误地发挥作用。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认为是非常精炼和专业的。它不回避专业术语,但会通过上下文和清晰的逻辑来帮助读者理解。例如,在介绍“灵敏度计算”时,作者会提供详细的公式和推导过程,让你明白每一个参数是如何得出的。 DL/T 995-2016 让我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也提及了一些现代保护装置的功能,例如,一些装置能够进行故障录波和故障诊断,这极大地提高了故障分析的效率。这让我看到了电力技术不断发展的活力。 我曾尝试着将书中的内容与我日常生活中对电力的一些观察联系起来。例如,当我看到一些高压输电线路旁边的警示牌,或者在变电站附近听到低沉的嗡嗡声时,我都会不自觉地想起书中的内容,对这些“看不见的守护者”产生由衷的敬意。 书中的图表,尤其是各种电气符号和接线图,对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是极大的帮助。它们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更容易理解复杂的电路和装置。例如,书中关于“二次回路”的接线图,就非常清晰地展示了保护装置是如何与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连接的。 总而言之, DL/T 995-2016 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专业书籍。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核心技术的窗口,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电力行业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这本书将是我未来学习和了解电力领域的重要指引。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本武林秘籍,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每一次翻开,都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功力。我并非科班出身,对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这些专业术语最初是感到一阵眩晕,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的领域,那些复杂的电路图、晦涩的术语,一度让我望而却步。然而, DL/T 995-2016 却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我一点点地引入了这个电力系统的“神经中枢”。 书中对于各种保护原理的阐述,绝非简单地罗列公式和定理。它更像是循循善诱的老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例如,描述过流保护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电流超过设定值就跳闸的机械叙述,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故障电流的形成机制,以及不同类型故障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再引申出保护装置在其中的关键作用。那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贯穿了我的阅读过程。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检验规程”的强调。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套严谨的操作规范。它详细地列出了每一次检验的步骤、方法、参数设置,以及需要注意的细节。我曾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其中关于阻抗保护的检验章节,作者对各种接地故障、短路故障下阻抗变化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模拟测试来验证保护装置的准确性,都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对于“电网安全自动装置”的描述,也让我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再是单一设备的孤立工作,而是多部门、多装置协同作战的宏大图景。从频率偏差控制到电压稳定装置,从自动重合闸到自动减载,每一个环节都如同精密齿轮般咬合,共同维护着电网的平稳运行。我尤其对关于“低频减载”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解释了如何在电网频率下降时,有选择性地切除部分负荷,以避免系统崩溃,这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智慧,令人拍案叫绝。 阅读此书,我仿佛踏入了电力检修工程师的“秘密基地”。那些在现场进行带电操作、模拟故障、分析波形图的场景,都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例如,书中对某次因误动导致的停电事故的复盘,详细分析了故障原因、保护配置的不足,以及后续改进措施,让我深切体会到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的重要性。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专业性,更在于其思维的严谨性。它教会我如何用逻辑去分析问题,如何用数据去验证假设,如何从现象中洞悉本质。我曾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方法,在脑海中模拟对某个保护装置的检验过程,从主元件的设置,到各种试验的进行,再到结果的判断,整个过程清晰而有条理,仿佛我真的站在了试验现场。 DL/T 995-2016 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电力系统运行机制的全新认知。我不再只是一个用电的消费者,而是对支撑我日常生活的庞大网络有了更深的理解。当我看到电网中的指示灯闪烁,或者听到变电站传来的低鸣时,我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书中的那些原理和规程,那种敬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不得不说,本书在图文并茂方面做得尤为出色。那些清晰的原理图、接线图,以及现场试验的照片,都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那些复杂的概念。例如,书中关于“三相短路”的章节,配以不同故障类型下的相量图,直观地展示了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高效得多。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反复强调。在电力系统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检验规程,对于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书中的每一项要求,都凝聚了无数专家的经验和智慧,是对“安全第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总而言之, DL/T 995-2016 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它不仅为我打开了通往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领域的大门,更让我对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肃然起敬。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未来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

评分

DL/T 995-2016,在我手中,更像是一本关于电力系统“心脏健康”的诊疗指南。我并非电力专业人士,最初接触此书,如同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示。但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逻辑,为我开启了通往电力系统核心的大门。 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故障分析”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故障现象,而是深入分析故障发生的原因,以及保护装置如何响应。例如,在介绍“接地故障”时,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接地方式下,系统参数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变化来判断故障的性质和位置。 书中关于“电网稳定控制”的介绍,让我对电力系统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维持电压和频率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在受到扰动时,能够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例如,关于“自动频率控制装置”的介绍,让我明白了当电网负荷发生瞬时变化时,如何通过这些装置来维持频率的稳定。 DL/T 995-2016 让我深刻体会到,电力系统的安全,是通过一套严谨的“检验和维护体系”来保障的。每一个设备,每一次运行,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和维护,以确保其性能符合要求。书中详细列举了各种试验项目,以及相应的试验方法和判定标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保护装置的配置”的讨论。它不仅仅是简单地选择某个型号的保护器,而是需要根据被保护设备的特性、电网的结构以及可能的故障类型,来综合考虑。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明白了配置的合理性至关重要。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认为是非常精炼和专业的。它用最精确的术语来描述最复杂的技术概念,并且很少有个人化的评论。这使得本书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精密科学”的严谨,即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密的计算和验证。 我曾尝试着将书中关于“断路器”的知识,与我日常生活中对电路开关的理解联系起来。我明白了,断路器不仅仅是简单的“开”和“关”,它还需要具备快速分断故障电流、承受电动力和热动力冲击等能力。书中对断路器不同类型和技术参数的介绍,让我对这个看似简单的设备有了全新的认识。 DL/T 995-2016 是一本让我拓宽视野的书。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了解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知识,更让我对电力行业的工作人员充满了敬意。这本书将是我未来继续深入学习电力技术的重要参考。

评分

DL/T 995-2016,在我眼中,就像一部电力系统“健康体检手册”。我非电力专业人士,最初接触此书,如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里面充斥着各种专业的名词和复杂的图示。但作者以其清晰的逻辑和详实的讲解,一点点地引导我理解了电力系统的奥秘。 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保护定值”的设定原则。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设置一个数值,而是需要综合考虑线路参数、负荷变化、故障类型以及保护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等诸多因素。我曾详细研究了关于“过电流保护”的定值计算,作者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和步骤,以及在不同运行方式下的调整原则。 书中关于“电网安全自动装置”的系统性介绍,让我对电力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依靠人力来干预,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自动装置来应对突发情况。例如,关于“自动切负荷装置”的介绍,让我明白了当电网频率下降时,如何有选择性地切除部分负荷,以避免系统崩溃。 DL/T 995-2016 让我深刻体会到,电力系统的安全,是通过一套严谨的“试验和校验体系”来保障的。每一个保护装置,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试验和校验,才能确保其在故障发生时能够准确可靠地动作。书中详细列举了各种试验项目,以及相应的试验方法和判定标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故障录波”功能的详细介绍。它就像电力系统的“眼睛”,能够记录下故障发生时系统的动态过程。作者详细阐述了故障录波器的原理、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录波数据进行故障分析,这对于提高故障排除的效率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认为是非常严谨和学术的。它用最专业的术语来描述技术问题,并且很少有情感化的表达。这使得本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权威性。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科学至上”的精神,即一切都以事实和数据说话。 我曾尝试着将书中关于“接地系统”的知识,与我日常生活中对电器安全的理解联系起来。我明白了,有效的接地系统不仅仅是为了防止触电,更是为了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地将故障电流导入大地,从而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DL/T 995-2016 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了解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知识,更让我对电力行业的工作人员充满了敬意。这本书将成为我未来继续深入学习电力技术的重要参考。

评分

DL/T 995-2016,在我手中,更像是一部电力系统的“精密仪器操作指南”。我并非电力专业背景,最初被这本书的专业性所震撼,但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我逐渐领略到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精妙之处。 书中关于“继电保护装置”的分类和功能介绍,让我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网”有了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过电流保护,还包括了过电压、欠电压、方向、阻抗、差动等多种保护类型,每一种保护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检验方法。我曾详细研究了关于“距离保护”的章节,理解了它如何通过测量故障阻抗来判断故障距离,以及在不同运行方式下,如何进行参数的修正。 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试验设备”的介绍。它不仅列出了各种试验设备的名称、型号,还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例如,在介绍“微机型继电保护测试仪”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其在模拟故障、输出信号、采集数据等方面的功能,让我直观地感受到现代电力试验技术的先进性。 DL/T 995-2016 让我深刻体会到,电力系统的安全,是通过一套严谨的“检验体系”来保障的。每一个设备,每一次运行,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和测试,以确保其性能符合要求。书中对于“周期性试验”和“非周期性试验”的划分,也让我理解了检验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电网稳定控制”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维持电压和频率的稳定,还包括了对动态过程的控制。例如,书中对“同步装置”的介绍,让我明白了在电网发生扰动时,如何通过这些装置来快速恢复系统同步,避免大面积停电。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认为是非常简洁和直接的。它用最精炼的语言来描述最核心的技术要点,并且很少有冗余的信息。这使得本书的阅读效率非常高,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关键知识。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大道至简”的哲学,即最复杂的系统,其核心原理往往是清晰明了的。 我曾尝试着将书中关于“接地系统”的知识,与我日常生活中对电器安全的理解联系起来。我明白了,有效的接地系统不仅仅是为了防止触电,更是为了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地将故障电流导入大地,从而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DL/T 995-2016 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了解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知识,更让我对电力行业的工作人员充满了敬意。这本书将是我继续深入学习电力技术的重要参考。

评分

DL/T 995-2016,在我眼中,更像是一部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百科全书”。我非电力专业科班出身,最初翻开此书,如同进入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迷宫。然而,作者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循序渐进的讲解,为我指明了方向。 书中对于“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区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阐述,让我对电力系统的整体架构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之前一直认为电力设备就是简单的“电线”和“开关”,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在电力系统中,还有无数精密的保护装置、测量仪表和控制系统,它们协同工作,共同维护着系统的稳定。 我特别对书中关于“电压保护”的讲解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电压过高或过低报警,而是涵盖了过电压保护、欠电压保护、电压不平衡保护等多种类型,并且有详细的检验规程。作者在介绍这些保护时,还详细分析了不同电压异常的原因,以及这些异常对设备和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 DL/T 995-2016 让我深刻体会到,电力系统的安全,是通过一系列精密的“关卡”来层层保障的。每一个关卡,都对应着一个保护装置或者一个检验规程。书中对“相量测量单元”(PMU)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电力系统正在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能够实时监测系统的状态,并做出快速响应。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参数整定”的讨论。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设定一个数值,而是需要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密的计算和分析。作者通过大量的公式推导和图表分析,让我明白了参数整定是一项科学而严谨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保护装置的性能。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认为是高度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它用最精确的术语来描述最复杂的技术概念,并且很少使用过于通俗的语言。这使得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行业影响力。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大道至简”的智慧,即最核心的原理往往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 我曾尝试着将书中关于“断路器”的知识,与我日常生活中对电路开关的理解联系起来。我明白了,断路器不仅仅是简单的“开”和“关”,它还需要具备快速分断故障电流、承受电动力和热动力冲击等能力。书中对断路器不同类型和技术参数的介绍,让我对这个看似简单的设备有了全新的认识。 DL/T 995-2016 是一本让我拓宽视野的书。它让我看到了电力系统背后隐藏的复杂性和精密度,也让我对那些为保障我们用电安全而辛勤工作的人们,充满了敬意。这本书将成为我深入了解电力技术的重要参考。

评分

初次接触 DL/T 995-2016,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它如同一本“操作秘籍”,详细地勾勒出了电力系统“安全卫士”的方方面面。我非电力专业人士,最初面对书中的专业术语,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仿佛身处一个陌生的国度,语言不通。但作者以一种非常沉稳且富有逻辑的方式,逐渐地引导我理解了这个复杂的世界。 书中对于“继电保护”的阐述,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实际的“检验”过程。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关于“过电流保护”的检验部分,作者详细列举了如何进行定值校验、时限校验,以及如何模拟不同故障电流来验证保护的动作特性。书中的图示,清晰地展示了试验接线和试验仪器,让我能够想象出在现场进行操作的场景。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电网安全自动装置”的系统性讲解所吸引。它不再是孤立的设备介绍,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电网的运行框架下进行分析。从频率偏差控制到电压稳定控制,再到自动切负荷,每一个装置的出现,都有其必然的逻辑和重要的意义。作者对于“自动频率负荷调整装置”(AFR)的介绍,让我深刻理解了电网在负荷瞬时增加时,如何通过自动切除部分负荷来维持频率的稳定,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 DL/T 995-2016 让我体会到,电力系统的安全,是用无数的细节和严谨的规程来保障的。书中对于每一次检验的步骤、参数设置、以及判定标准,都描述得非常具体,一丝不苟。我曾详细学习了关于“接地保护”的检验内容,其中对于不同接地方式下的保护判据和灵敏度计算,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 书中的案例分析,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例如,书中引用了一个因保护拒动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案例,并详细分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包括保护装置本身的问题、定值设置的错误,以及系统故障的特性。这样的案例,不仅让我认识到了规程的重要性,也让我体会到了精准操作的必要性。 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做”,更是关于“为什么这么做”。它解释了每一个检验项目背后的原理,每一个参数设置的依据。例如,在描述“距离保护”的检验时,作者不仅给出了如何校验距离定值,还解释了为什么需要考虑线路的电抗和电阻,以及在不同故障类型下,距离保护的相位关系会有所变化。 DL/T 995-2016 让我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保证电力供应的连续性,更是要确保在发生故障时,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响应,将故障影响降到最低。书中的各项检验,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保护装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认为是教科书式的严谨,但也并非枯燥乏味。作者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也会适当地使用一些类比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例如,在解释“操作电源”的重要性时,作者将其比作保护装置的“生命线”,一旦断开,保护装置就形同虚设。 阅读 DL/T 995-2016,我仿佛进入了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但通过这本书的引导,我并没有感到被排斥,反而有一种被邀请的感觉,被邀请去了解这个至关重要的系统。它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电力系统运行的窗户。 总而言之, DL/T 995-2016 是一本对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领域从业者,以及对此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它系统、全面、严谨,是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宝贵财富。

评分

DL/T 995-2016,在我手中,更像是一本打开电力系统“守护神”世界的大门钥匙。我最初接触到这本书,是因为我对电力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对其中的技术细节知之甚少。而这本书,恰恰以一种系统、深入的方式,解答了我心中的许多疑问。 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二次回路”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纸,而是展示了保护装置、测量仪表、控制开关等各种元件如何通过精密的线路连接,协同工作。我曾详细研究了关于“断路器操作回路”的部分,理解了遥控、遥信、遥测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在故障发生时,这些信息是如何被传递和处理的。 书中对于“故障录波”的描述,让我对电力系统的“记忆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它就像一个“黑匣子”,记录下故障发生时系统各参数的变化过程。作者详细介绍了故障录波器的原理、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录波数据进行故障分析,这大大提高了故障排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DL/T 995-2016 让我深刻体会到,“检验”在电力系统中的极端重要性。它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贯穿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活动。书中对于“预防性试验”和“状态检修”的阐述,让我看到了电力行业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来预测和预防故障的发生,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接地系统”的详细介绍。我之前只知道接地是为了安全,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接地系统本身也有多种类型,并且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例如,书中关于“接地电阻测量”的章节,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以及如何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有条理和逻辑性的。它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将复杂的概念分解开来。例如,在介绍“低频减载”时,作者首先解释了低频发生的成因,然后说明了低频减载的原理,最后再详细介绍其具体的实现方式和检验要求。 我曾尝试着将书中关于“通信协议”的内容,与我日常生活中对智能设备通信的理解联系起来。我明白了,在复杂的电力系统中,各个设备之间需要通过统一的通信协议来交换信息,才能实现协同工作。书中对IEC 61850等通信标准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电力系统通信技术的进步。 DL/T 995-2016 是一本让我既感到敬畏又感到兴奋的书。它让我看到了电力技术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守护我们光明的人们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将是我未来继续深入学习电力系统知识的宝贵资源。

评分

在我对电力系统感到一知半解的时候, DL/T 995-2016 就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一开始,我抱着一种“学习一下,大概了解”的心态去阅读,但很快就被书中严谨的逻辑和深入的分析所吸引。它并非那种“填鸭式”的教学,而是以一种探讨问题的方式,引导我去思考,去发现。 书中关于“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区分,以及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的原理,我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以为保护装置只是简单地监测电流大小,但 DL/T 995-2016 详细阐述了各种保护类型,如过流保护、差动保护、距离保护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范围和适用场景。尤其对“差动保护”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其在关键设备(如变压器、发电机)保护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设置合理的差动比和制动回路来防止误动作。 书中的“试验方法”章节,简直是现场操作的“标准操作手册”。我曾尝试着对照书中的描述,在脑海中模拟一次变压器差动保护的检验过程,从直流电阻测量、交流耐压试验,到动作电流、不平衡电流的测量,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作者在描述试验时,不仅列出了需要测量的参数,还详细解释了这些参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与保护装置性能之间的关系。 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典型故障”的分析。无论是单相接地、两相短路还是三相短路,书中的描述都非常详尽,并且配以相应的计算公式和波形图。这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故障发生时,系统各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保护装置如何根据这些变化来做出判断。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理解能力。 DL/T 995-2016 让我认识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绝非偶然。它是一个由无数严谨的规程和精密的装置共同构筑的体系。书中对“检验规程”的细致规定,让我看到了电力行业对安全性的极致追求。每一次的检验,都是对系统稳定性的再一次“体检”,确保了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的讨论。它不仅仅是简单地选择某个型号的保护器,而是需要根据被保护设备的特性、电网的结构、以及可能的故障类型,来综合考虑。书中提供的多种配置方案和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让我明白了“量体裁衣”的重要性。 书中对于“瞬时性故障”和“永久性故障”的区分,以及“自动重合闸”在其中的作用,也让我对电力系统的自愈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例如,在雷击等原因造成的瞬时性接地故障发生后,自动重合闸会在短暂的延时后尝试重新送电,如果故障消失,系统就能迅速恢复正常。这就像给电力系统装上了“弹性”,使其能够应对突发状况。 阅读 DL/T 995-2016,我仿佛踏入了电力系统的“幕后”,看到了那些默默守护着我们光明和温暖的“工程师”。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它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电力供应,也更加敬佩那些为之奋斗的专业人士。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务实的。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而是直击核心,用最精确的语言来描述复杂的概念。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快速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它不会让我迷失在故弄玄虚的术语中,而是引导我一步步地走向清晰的理解。 总而言之, DL/T 995-2016 是一本集知识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于一体的经典著作。它不仅解答了我对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的诸多疑问,更激发了我对电力系统更深层次的探索兴趣。这本书将伴随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电力领域走得更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