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植物学家的筷子 和银针
定价: 52.00元
出版社名称: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 史军
ISBN编号: 9787505742666
用美食家的舌头
品尝植物学的味道
精美手绘图片+通俗易懂的科普生活指导
每个人都能读懂的博物类图书
吃银杏能治病吗?芹菜会杀精?生命力强的蔬菜更利于健康吗?……本书将为以上问题提供植物学家的标准答案。
本书作者史军,中科院植物所博士,新浪微博人气zuigao的植物学家,立志以美食家的舌头品尝植物学的味道。在本书中,史军以生动有趣的文笔,结合大量植物学知识和身体验,详解50余种美食植物的毒理特性并指导其正确食用方式,堪称“吃货的防身鉴别指南”。
史军,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创始人,前果壳阅读图书策划人,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前《科学世界》杂志副主编。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兰科植物繁殖和保护。
著有《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还是《Lonely Planet》旅行丛书的译者之一。新浪微博级话题#一点植物学#制作人,总阅读量过亿次。
刘春田:插图画家,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动画系。策划创作了介绍黄渤海海洋生物的系列科普报道《海国图志》,刊于《烟台晚报》。主持创作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媒体中心大型壁画《金陵之路》。参与策划绘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出版的国家公祭系列读物《烙印南京1937》。
章 植物学家的警告
银杏:笑里的远古小零食
龙葵:双面野葡萄
木薯:凶险的“大红薯”
甘草:甜蜜蜜的危险
野菜:野的新奇,家的实在
水茄:善恶难辨的茄家族
杜鹃花:危险的美丽诱惑
山黧豆:有毒的大豆子
牛肝菌:搅和肠子和脑子的大蘑菇
罗汉松:毒种子的美味托盘
红豆杉:不要随便扯树皮
紫背天葵:经典小菜中的毒药
漆树油:炖鸡用的大“蜡块”
第二章 植物学家的
芹菜:杀精利器还是福星
香椿:春天味儿里的小插曲
蕨菜:我们在吃恐龙的剩菜吗?
菠菜:家常菜中的小石头
芦笋:蔬菜的隐藏面
猕猴桃:学成归来的中土野果
柿子:意外的涩味儿“混凝土”
蔬菜兄弟团:各方面军汇合入口
茶:巧茶本非茶
核桃:虽非“聪明果”,营养还不错
秋葵:黑非洲来的羊角豆
第三章 植物学家的私藏
肉豆蔻:不想当药物的***不是好香料
薄荷:清凉家族的混乱事儿
冰草:冰叶日中花的前世今生
肉桂和桂花:月球香草研究报告
芥末:种子与根的大混战
调料:火锅为什么那么鲜
大麻:油料,衣物和黑暗娱乐
罂粟:让人欲罢不能的成瘾植物
槟榔:徘徊于药品和嗜好品之间
腰果:带着危险果壳走向世界
樱桃:好吃不补血
鸡蛋花:出身毒门的“友善”花朵
芋头花:麻舌头的尝鲜菜
银杏
* 笑里的远古小零食
我听到银杏这个名字比吃到银杏要早得多,就像银杏出现在地球上比人类种植它也早得多一样。身居黄土高原,几乎没有见到银杏真身的机会。只是偶尔从父母给姥爷买的品上,瞥见诸如“银杏叶茶”之类的字眼,总觉得这是一种神奇的仙草。单单是那扇子一样的叶片就足以让人遐想,你还见过别的什么植物有这样的叶片吗?
后来在云南求学,才眼见到了银杏的身姿。云南大学有一条特别的小道,叫银杏道(几乎每个大学都有一条银杏道),这条小道宽不足十步,长不足两百步,看似平平无奇,但是两旁的银杏树已近百年。早在西南联大时期,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科学家就在这小道上遛过弯。不过,每到8 月底,就没有人愿意去银杏道,即便经过也是脚步匆匆。因为这时的银杏道气味儿着实难闻,那是一种腐臭味儿加烧煳的橡胶味儿的复合味道,这不是因为园丁施肥施得太多了,而是因为银杏成熟了。成熟后的银杏果,好像没人知道它们后来去了哪儿。
次吃银杏又是多年之后的事情了,那还是在一家日式料理店,朋友点了炭烧银杏。咬开开心果一样的白色硬壳,把种仁上薄薄的“花生皮”搓干净,就可以享用淡黄绿色的银杏了。说实话,我并不觉得它的味道能扛得住盛名,既不香脆,也不清甜,那是一种介于软糯和坚硬之间的口感,就像放了一夜的糯米团。当然,味道就没有糯米团那么简单,而是渗透了淡淡苦味儿,在餐桌上,的作用就是平衡生鱼片的腥与腻,若是单吃,真不算好菜。
只是,大家还是愿意去尝试这种“小果子 ”,因为它们身上笼罩着光环。
但是,服务员又会善意提醒,吃银杏要适量,否则会中毒,简直让人无所适从,银杏果到底该吃不该吃?
我一直认为,植物学家不仅仅是研究植物的学者,更是对自然世界有着深刻理解和独特视角的人。这本书的名字《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就让我对“植物学家”这个身份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暗示着,在他们眼中,即便是最普通的物件,也能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和功用,成为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工具。而“筷子”和“银针”,又是如此贴近生活,我想,这本书一定不会是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实践指导。尤其是“吃货的防身鉴别指南”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感到亲切。我本身就是一个热爱美食的人,但同时也对“不时不食”、“顺应自然”的理念有着执着的追求。然而,在享受自然的馈赠时,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有多少次,我因为不确定某种野菜或者野果是否有毒而放弃了尝试,错失了品尝独特风味的机会。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探索自然美食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它承诺要图文并茂地讲解50余种植物的毒性,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学到实用的鉴别技巧,不仅能保护自己,也能更深入地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更加明智和有责任感的“吃货”。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纸张的印刷质量很好,文字清晰,插图色彩饱满,细节之处都处理得非常到位。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插图,它们不是那种生硬的科学图解,而是带有艺术感的绘画,既能准确地展示植物的形态特征,又不失美感。这让我觉得,即使是对植物学完全不了解的读者,也能被这些美丽的图画所吸引,进而产生探索植物世界的兴趣。书名中的“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真的让我产生了无限的联想。我一直觉得,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精密的工具,而“筷子”和“银针”这样看似普通的物件,在经验丰富的植物学家手中,或许能展现出它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成为进行细致观察和精准操作的神奇工具。而“吃货的防身鉴别指南”更是切中了我作为一个热爱自然美食者的心。每次在野外看到那些长相诱人的野果野蔬,内心都会涌起一股尝试的冲动,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潜在毒性的担忧。这本书承诺能够图文并茂地指导我们识别50余种植物的毒性,这对我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学习如何辨别那些可能带来危险的植物,从而能够安心地探索自然界的馈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绿色调的背景,辅以简约却富有表现力的植物插画,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书名《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就充满了文学性和想象力,让人不禁猜测,在植物学家眼中,这些日常用品会有什么特别的用途?是否意味着这本书会揭示一些关于植物研究的独特方法和工具?而“吃货的防身鉴别指南”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这样一个热爱美食,又时常担心食品安全问题的人,眼前一亮。我经常在逛菜市场或者进行户外活动时,对一些不熟悉的植物感到好奇,但又因为不了解其毒性而不敢轻易尝试。这本书承诺“图文详解50余种植物的毒”,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的插图,为我揭示植物世界的奥秘,让我能够更自信、更安全地去品尝和认识各种植物。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既能满足我对植物世界的好奇心,又能提高我的生活安全系数,可谓一举两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具有吸引力,绿意盎然的植物插画,搭配书名中“筷子”和“银针”的意象,立刻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亲切的氛围。史军老师的名字,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植物世界略有涉猎的读者来说,如雷贯耳。他的科普作品总能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而《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这个书名,更是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它让我联想到植物学家在进行细致研究时可能用到的一些巧妙工具和方法,这些细节往往是我们普通人难以窥见的。更让我惊喜的是“吃货的防身鉴别指南”这个副标题,这完全戳中了我的心声。我本身就是一个热爱美食,热衷于户外采摘的人,但对于野外植物的安全性总是缺乏足够的信心。这本书承诺要图文并茂地讲解50余种植物的毒性,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迫切地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学习到识别有毒植物的实用技巧,从而能够更安全、更放心地去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食。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对生活安全和乐趣的提升,我非常期待它的内容。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解决了我在户外活动时最棘手的一个难题。我一直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喜欢到山林间徒步、采摘,品尝那些未经雕琢的野味。然而,伴随着这种乐趣的,始终是对不熟悉植物的恐惧。我曾多次看到一些颜色鲜艳、果实饱满的植物,心里充满了好奇,却又因为担心误食有毒植物而不敢轻易尝试。史军老师的名字,我一直非常敬佩,他的科普作品总是能将复杂的植物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这次这本书的题目《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 史军 著 DFH 吃货的防身鉴别指南 图文详解50余种植物的毒》,更是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吃货的防身鉴别指南”这几个字,简直就是我的“救命稻草”。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穿越植物世界的迷雾,让我能够安全、自信地去认识和品尝那些天然的美味。书名中的“筷子”和“银针”,也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或许里面会介绍一些观察和鉴别植物的小技巧,用最简单的工具,就能揭示植物的奥秘。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安全、关于探索、关于品尝的书,它的到来,让我对未来的户外生活充满了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引人注目,浓郁的绿色调搭配简约的插画风格,立刻勾起了我对植物世界的好奇心。作者史军的名字,作为一个植物学爱好者,我自然不陌生,他之前的作品总是能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次的书名,《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就充满了想象空间,让人不禁猜测,筷子和银针这两个日常用品,在植物学家的手中会有怎样奇妙的用途?是用来采集标本,还是进行某种特殊的观察?而“吃货的防身鉴别指南”这部分,更是戳中了我的痛点。我本身就是个对美食充满热情的人,尤其喜欢户外寻访和尝试各种食材,但常常因为对植物的知识不足而望而却步,担心误食有毒植物。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护身符”,能够帮助我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保证自身的安全。光是想到能够凭借书中图文并茂的讲解,去辨识出那些隐藏在野外、潜伏在餐桌上的“危险分子”,就觉得无比的踏实和期待。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实用且有趣的知识,让我成为一个更自信、更安全的“吃货”。
评分从书名《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本身,就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科普视角。它不像传统科普书籍那样严肃,反而带着一种生活化的亲切感。“筷子”和“银针”,这两个日常用品,在植物学家手中会展现出怎样的神奇功能?是用来细致地剥离植物的某个部位进行观察,还是用于采集微小的样本?这让我充满了好奇,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非常贴近实践。而“吃货的防身鉴别指南”,更是让我这个喜欢在野外寻觅食材的人感到无比兴奋。我经常在山野间看到一些长势喜人的野菜野果,但往往因为对毒性的不确定而不敢下筷。这本书承诺“图文详解50余种植物的毒”,这对我来说,简直是解决了大难题。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学习如何辨别那些潜在的危险,从而能够安心地享受大自然馈赠的美味。史军老师的著作,我一直都很欣赏,他的科普总能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相信这本书也不会例外。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安全、有趣地与自然互动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别具一格,绿色系的运用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植物的主题,而“筷子”和“银针”这两个意象的组合,又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趣味性,让人立刻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好奇。史军老师作为一位备受尊敬的植物科普作家,他的作品我一直非常喜欢,总能将枯燥的科学知识讲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这个书名,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多的想象。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植物学教材,更可能是一本关于植物学家如何在实践中运用他们的知识和工具,来观察、研究和认识植物的书。而“吃货的防身鉴别指南”这个副标题,则直接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本身就是个热爱美食的人,尤其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食材,但常常因为担心误食有毒植物而心有顾虑。这本书承诺要图文并茂地讲解50余种植物的毒性,这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认识植物、享受自然的大门,让我能够更自信、更安全地去探索那些隐藏在身边的美味。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标题吸引了。史军老师作为国内知名的植物科普专家,他的作品一直以严谨而有趣著称。《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筷子和银针,这两个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工具,在植物学家手中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关于采集标本的精细操作,还是关于解剖观察的独到之处?这让我充满了好奇。而“吃货的防身鉴别指南”这个副标题,更是直接击中了我的“痛点”。我作为一个对美食有着强烈探索欲的人,尤其喜欢尝试各种野菜、野果,但常常因为对植物的不熟悉而提心吊胆,生怕误食有毒植物。这本书明确表示将图文并茂地详解50余种植物的毒性,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行走于自然美食之路上的“护身符”,让我能够更自信、更安全地去探索和品尝。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植物的知识,更是一种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尊重自然馈赠的生活态度。它的出现,让我对即将到来的户外采摘季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就足够吸引人,它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植物学家的工作场景,让人好奇在他们手中,这些日常用品会有怎样的特别用途。我想,这一定是一本充满趣味和实践性的科普读物。而“吃货的防身鉴别指南”这个副标题,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我本身就是一个热爱尝试各种美食的人,尤其是对野外的野菜、野果充满好奇,但常常因为不了解其毒性而心存顾虑,不敢轻易下手。这本书承诺“图文详解50余种植物的毒”,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的“安全手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清晰的图文,详细的描述,教会我如何辨别那些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的植物,从而让我能够更安心、更放心地去探索和享受大自然的美食。史军老师的科普作品,我一直都很喜欢,他总能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也会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让我成为一个更加懂植物、更安全的“吃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