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学生多功能词典(彩色版)
作 者:孙运生 主编
I S B N :9787500094470
出 版 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版
印刷时间:2014年11月*次印刷
字 数:685千字
页 数:740页
开 本:32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800克
* 价:69.80元
目录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正文
附录
一、汉语拼音方案
二、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内容简介
《学生多功能词典(彩色版)》以《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主要收字依据,表中3500个*字*收入。另外,还收录了小学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中常见、常用的字,共收字4100余个。依据*、*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9年1月发布的《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归集部首。以学生应掌握的上下、左右、上中下、左中右、半包围、全包围、独体、镶嵌等结构为准,其中半包围结构又分为上三包、下三包、左三包、左上包、左下包、右上包等。独体字以由*、*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9年3月发布的《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为准。依据《说文解字》《汉字源流字典》确定字头的造字法,加深学生对汉字源流的了解。
我近期接触了一本关于现代园艺艺术的专业书籍——《苔藓与几何:后工业时代景观美学解析》。坦白说,起初我对这个主题抱有怀疑态度,认为它可能过于小众和学术化,但很快我就被它独特的视角和精美的图版所折服。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它没有停留在教你如何种植某一种植物,而是深入探讨了“空间”在当代城市语境下的重塑。作者巧妙地将后结构主义的哲学思想引入到景观设计领域,讨论了“自然”与“人工”边界的消融。书中对不同材质的对比运用——比如粗粝的水泥墙面与娇嫩的苔藓层之间的张力——进行了详尽的图文分析,配图的专业度和艺术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每一张照片都像是精心构图的艺术品。尤其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对“时间性”在景观中的体现的探讨,比如如何设计一个能随着四季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生命力的庭院。它教给我的不只是园艺技巧,更是一种观察和感知我们周围环境的全新维度。对于从事设计、建筑或仅仅是热爱生活美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可操作性的宝典。
评分我对推理小说的痴迷由来已久,而《寂静的证人》无疑是我近年来读到的一部结构最为精巧、心理刻画最为深刻的作品。故事的开篇就设置了一个几乎无解的谜团:在密不透风的房间内,受害者离奇死亡,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物理证据,唯一的“证人”似乎是一架老旧的钢琴发出的最后一个音符。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堪称完美,时而急促如追猎,时而又放缓下来,引导读者进入角色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挣扎。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侧写师人物的塑造,他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冷酷无情的“福尔摩斯”式人物,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弱点和道德的灰色地带,这种复杂性使得整个故事的张力倍增。每一次当我觉得自己即将揭开真相时,作者总能精准地抛出一个新的线索,将我带入一个更深层次的误区。最后的反转,我承认,我完全没有预料到,它不是那种为了反转而反转的拙劣设计,而是水到渠成的、符合人物动机的必然结果。这本书的魅力不仅在于破解谜题的过程,更在于它探讨了“真相”本身的模糊性——我们所相信的,是否真的是全部?通读完毕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合上书本,房间里的影子都似乎藏着秘密。
评分作为一名热衷于科幻文学的读者,我很少能找到能将硬核的物理概念与细腻的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的作品,但《星际回响:熵增的尽头》做到了。这本书的想象力边界几乎是无限的,它描绘的未来世界,其技术细节之详尽,足以让最挑剔的科学迷也为之折服。从曲率驱动的原理到多维空间中信息的存储与传递,作者似乎真的花了很多时间在理论物理的学习上,并在创作中将它们自然地融入了故事情节,而非生硬地科普。然而,比技术更打动我的是,在遥远星系文明的宏大背景下,作者依然聚焦于个体在面对宇宙尺度的孤独和无意义感时的哲学拷问。主角为了寻找一个失落的文明信号而穿越数万光年,这种探索的内在驱动力,本质上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追问。书中对“时间”概念的颠覆性处理尤其精彩,它使得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崩塌,迫使读者用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因果关系。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跃入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定律下的世界。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场关于宇宙终极命运的深刻冥想。
评分这本《世界历史的迷雾》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过去的窗户,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它在史料考证上的严谨态度,书中引用的文献和考古发现都经过了细致的辨析,而不是简单地堆砌事实。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古罗马的广场,感受着凯撒的雄辩;又仿佛漫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与达芬奇一同探讨艺术与科学的边界。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将历史简单地描绘成帝王将相的更迭,而是深入挖掘了社会结构、文化思潮以及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比如,书中对中世纪教会权力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让我对那个“黑暗时代”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式的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我们当下的处境与未来走向。文字的张力十足,即便是对政治制度的复杂阐述,也总能找到一个巧妙的比喻或生动的案例来支撑,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精髓。我向所有对人类文明轨迹充满好奇的人郑重推荐这本书,它会极大地拓宽你的历史视野,并激发你对人类文明复杂性的敬畏之心。
评分《十九世纪欧洲的哲学思潮与社会变革》这本书,成功地将复杂的思想史梳理得井井有条,读起来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作者的叙事高明之处在于,他总能将康德的先验论、黑格尔的辩证法、尼采的权力意志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当时法国大革命后的社会动荡、工业革命带来的阶级矛盾紧密联系起来。他清晰地展示了,哲学思辨并非是空中楼阁,而是对现实世界矛盾的直接回应与反思。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关键哲学家的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他没有孤立地看待每一个思想家,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思想网络之中,展现了思想是如何继承、批判并最终演变为下一代理论的。比如,书中对马克思主义如何吸收并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分析,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让我彻底明白了“异化劳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多么强大的解释力。对于希望系统了解现代西方思想源头,但又畏惧厚重原著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佳的桥梁。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一种穿透历史迷雾,理解人类思想演变逻辑的强大思维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