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认为:美学目标必须与生态需要、文脉目标和使用者三方面取得平衡并相互融合。除*后一章,由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的《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2版修订本)》每一章有着类似的结构。每一章的主体部分是设计导则,并有若干精炼的案例分析,每一案例分析附带有场地规划图、场地用途的简要陈述以及关于此场地规划方案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的总结。本书着重介绍具体类型的开放空间并给出设计建议。
卡罗琳·弗朗西斯(Carolyn Francis):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风景园林系及建筑系,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合作创办了咨询公司,提供各种设计和规划项目的咨询服务,特别强调用户参与过程和儿童需求。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Clare Cooper Marcus):世界知名景观设计师、加利福尼亚大学风景园林系及建筑系名誉教授。联合创办了咨询设计公司,为设计公司提供用户需求分析服务。曾编写多本关于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的理论著作,并获得美国底特律自由新闻年度图书大奖、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交流优异奖等。
引言
1.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的地位
定义
有关广场的文献综述
当代美国背景下的广场
城区广场的类型
设计建议
案例研究
设计评价表
2.邻里公园
美国公园的历史
邻里公园的未来
有关公园的文献综述
设计建议
典型活动
传统活动
公园类型
案例研究
设计评价表
3.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
设计建议
案例研究
设计评价表
4.大学校园户外空间
校园开放空间的文献综述
设计建议
案例研究
设计评价表
5.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
设计和老龄化
老年住宅
有关设计与老龄化的文献综述
场地规划、设计和细节的导则
基于老人交往和心理需求的设计导则
特殊护理所中早老性痴呆症者的需求
案例研究
设计评价表
6.儿童保育户外空间
环境的重要性
文献综述
儿童保育环境中的活动与儿童发育
设计建议
案例研究
设计评价表
7.医院户外空间
医院设计、医学知识和户外空间供给的
发展演变
变化中的医疗模式以及将健康与环境
联系起来进行的研究
文献综述
普遍性成果
设计建议
案例研究
设计评价表
8.使用状况评价
评价的层次和类型
基于人们需求的设计评价
使用状况评价
方法
结论
拿到《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2版修订本)》这本书,我抱着一种“姑且看看”的心态,没想到却被深深吸引。我一直觉得,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而开放空间则是它的“肺”和“心脏”,是人们活动、交流、休憩的场所。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且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城市开放空间的魅力。它不仅仅关注宏观的规划,更深入到微观的尺度,比如一个座椅的摆放,一盏灯的光照,甚至是一块铺地的材料,都可能影响到人们的体验。书中对于“感知”和“记忆”的探讨,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原来我们对一个地方的喜爱,往往与我们在这里的情感体验和过往记忆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加“感性”的眼光去看待城市,发现那些隐藏在寻常风景中的动人故事。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人性化”的开放空间,是可以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
评分我是一名来自基层社区的居民,平日里最关心的就是家门口的那些公共区域,比如小区里的广场、街角的绿地等等。《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2版修订本)》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指南。它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地方能吸引大家聚集,而有些地方却总是空荡荡的。书里对于“社区参与”的讨论,让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我一直认为,好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居民自己能够参与设计和维护的。它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简单的改造,就能让一个老旧的公园焕发新生,比如增加一些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设施,或者为孩子们设置一个安全的游乐区。这些具体的建议,让我觉得很有启发性,也让我看到了改善我们社区环境的可能性。这本书让我明白,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不应该只是少数专业人士的“宏大叙事”,而应该回归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体验上来,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更好的城市环境。
评分自从拿到这本《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2版修订本)》,我感觉自己的城市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一直以为开放空间的设计是建筑师和规划师的“专利”,普通人大概只能“享受”成果,而无法参与其中。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空间设计原则,转化为一个个 relatable 的生活场景。书中反复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我觉得非常受用。它不是空喊口号,而是通过各种具体的设计手法,展示如何让城市空间更具包容性、更方便可达,以及如何创造出更有意义的社交场所。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尺度”的讨论,无论是人的尺度、活动的尺度,还是空间的尺度,都与人们在其中的感受息息相关。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有些地方让我觉得局促不安,而另一些地方却能让我放松自在。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世界,让我学会用一种新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我身边的环境,也让我开始思考,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我们普通市民的声音是如何被听见的。
评分这本书我真是太惊喜了!作为一个对城市生活和公共空间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城市的“肌理”和“脉络”很有意思,但总是说不清道不明。读了《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2版修订本)》之后,我才明白,原来那些让我感到舒适、愉悦、甚至有时略感疏离的城市角落,背后都有着如此精妙的设计考量。书里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案例,讲述了如何让城市开放空间真正“为人”服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场所精神”的探讨,它不仅仅是讲建筑的形式美,更是关注人在这里的情感体验、社交互动以及归属感。比如,书中提到的小广场,如何通过座椅的设置、绿植的搭配,甚至是灯光的运用,就能从一个冰冷的空间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客厅。我还记得书中对“街道家具”的细致描写,一张长椅的高度、角度,一个垃圾桶的隐蔽性,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竟然能对人们的使用感受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每天经过的那些街道和公园,发现原来它们都在以一种我从未留意的方式,悄悄地塑造着我的城市生活。
评分作为一名对城市美学有一定追求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让人驻足、让人停留的公共空间情有独钟。《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2版修订本)》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类空间的好奇心。它并没有枯燥地罗列理论,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好”的空间究竟好在哪里。书中的“人性化”三个字,绝不是空洞的宣传,而是贯穿始终的设计哲学。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可达性”和“安全性”的强调,这对于一个城市的活力至关重要,也是我作为使用者最直接的感受。书中也探讨了如何通过绿化、水景等元素,提升空间的舒适度和吸引力,这些都让我对一个城市的美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活动”的设计,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空间,更是要引导和激发人们在这里进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无论是休闲、社交还是文化体验。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城市开放空间,不应该仅仅是“好看”,更应该是“好用”,并且能够真正触动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