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书读法略例
定价:22.00元
作者:(清)孙德谦 ,黄曙辉 整理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5633588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清代学者孙德谦的重要著作,古文献学的必读之书。本书针对如何解读我国古文献经、史、子、集提出了颇具特色的见解,其要点为: 一、无文字处求文字; 二、 无证据中得证据; 三、读书因彼见此; 四、 读书由虚索实; 五、统上文而说乃通; 六、 统下文而义自明; 七、读书宜辨家教、宗旨、章法、文法、门法; 八、校读、抄读、点读; 九、书用善本读; 十、书用归类读; 十一、多读; 十二、 读书不求甚解; 十三、 读书不因人废; 十四、读书不存偏见等,对现今如何读书、如何读好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卷一
事同义异例
文同意异例
无文字处求文字例
无证据中得证据例
读书因彼见此例
抟书由虚索实例
传闻例
反征例
知意例
逆志例
卷二
两书不可牵合例
两书不可强同例
两书不可偏重例
两书不可移用例
统上文而说乃通例
统下文而义自明例
衍文为要语例
省文为要语例
卷三
读书宜辨家数例
读书宜辨宗旨例
读书宜辨章法例
读书宜辨文法例
读书宜辨句法例
古书事相类者连载例
古书理相违者分观例
卷四
书用校读例
书用钞读例
书用点读例
书用善本读例
书用归类读例
书在善读例
书在多读例
古书自为经传例
卷五
善推例
阙疑例
得间例
分篇例
古书有不通用字例
古书有不经见字例
读书不求甚解例
读书不破常解例
古书有为言例
古书不尽言例
卷六
附录:清故贞士元和孙隘堪先生行状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尝试着将这本书带入到我日常的阅读场景中,它扮演了一个极其可靠的向导角色。以往阅读一些年代久远的文本时,最令人头疼的就是那些佶屈聱牙的音读和难解的词义,常常需要频繁地查阅多个工具书才能勉强理解一句大意,效率低下且阅读的连贯性被严重破坏。而有了这本“略例”在手边,就像是拥有了一个随身携带的、经过严格考证的“速读卡”。它并非是对所有疑难杂症的穷尽式解答,而是精准地提炼出了那些最具有代表性、最容易出错的音韵和词汇用法。这种“略例”的定位非常精准,它不去替代专业的辞书,而是作为一座高效的桥梁,帮助我们迅速跨越理解的初级障碍,将精力集中在对文本思想的体悟上。它的实用性,直接体现在我阅读速度和理解深度的双重提升上。
评分老实说,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对“如何正确朗读古文”这个问题感到有些望而却步,总觉得那是一门只有古汉语专家才能掌握的“绝学”。市面上关于古音、古义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晦涩,要么流于表面。而《古书读法略例》则提供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它没有将我们带入繁琐的音韵学理论的泥潭,而是专注于“实操性”的指导。它让我们明白,阅读古书,不仅仅是用现代的白话发音去机械地代入,而是要尊重其原有的语音环境和语境,哪怕只是做出最微小的调整,也能让文本的生命力瞬间被激发出来。每当按照书中的提示修正一个读音,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诗词的韵律感和散文的节奏感被重新找回,那种阅读上的豁然开朗,是其他工具书难以给予的体验。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们掌握了开启古代智慧大门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或者说是其组织结构,充满了传统文人的逻辑美感。它并非是按照首字母或部首的机械方式排列,而是似乎遵循着某种内在的、符合阅读习惯的体系在展开。从音韵的基本规则入手,逐步过渡到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特殊用法,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陡峭感。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入门路径图”;对于有基础的人来说,它又像一个高效率的“知识速查表”。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举例时的选择,那些例句往往是文学史上非常经典的片段,通过学习如何正确读解这些典范之作,读者的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这是一种非常智慧的教学安排,知识的传授与经典的回顾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从学术整理的角度来看,这部由孙德谦先生和黄曙辉先生整理的版本,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功底。整理工作远非简单的文字录入,它涉及到对底本的甄别、不同时期注疏的对比、以及对古音韵体系的现代转译。我注意到,在处理一些有争议的读音时,整理者似乎采用了非常审慎的态度,可能采纳了某种主流的考证结果,或者并列展示了不同的观点,这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清晰的脉络。这种扎实的文献学基础,让这本书的权威性不言而喻。它为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或专业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可信的阅读基石。要知道,在古代文献的研究中,一个错误的注脚或一个被忽视的异体字,都可能导致对全篇意义的误判,因此,这种近乎苛刻的考据精神,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令人赞叹,一拿到手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古典韵味。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温润感,翻阅起来既不易伤手,又能让人联想到古籍的质朴美感。特别是字体排版,看得出校对者下了不少功夫,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和字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那些繁复的古文和异体字,阅读起来也显得不那么吃力。那些精心设计的插图和眉批位置,更像是和原著的作者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敬意的读者,我对出版社在细节上体现出的匠人精神深表敬佩。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的整理和出版,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化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能可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