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汉英词典.双色.新课标学生专用辞书
作 者: 李德芳 编 著作 定 价: 29.8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1-01 页 数: 1179 装 帧: 精装 ISBN: 9787806825402从适用性和时效性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定位似乎非常模糊,说它是给“学生专用”,但内容又显得过于陈旧和高深莫测;说它是“常备工具书”,但其内容更新的停滞状态又使得它在快速变化的语言环境中显得力不从心。我尝试查找了一些近十年来在科技、社会和文化领域广泛使用的核心词汇,例如与互联网、生物科技或者全球化相关的专有名词,结果是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对应条目,这使得它在处理当代阅读材料,比如新闻报道或者学术摘要时,几乎是完全失灵的状态。这本词典似乎坚守着一种“经典永恒”的信念,但语言本身就是流变的艺术,它固步自封的结果就是迅速被时代抛弃。对于需要与时俱进、接触前沿信息和多元文化表达的学生来说,依赖这样一本“时间胶囊”式的词典,无疑会限制他们的视野和语言的广度,使其在面对国际交流时,暴露出身处信息茧房的尴尬境地。它的存在,更多是象征意义上的,而非实用价值上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老派到骨子里了,那种厚重的纸张,带着一股子说不上来的陈旧气息,封面设计也极其朴素,就是那种典型的工具书样式,蓝底白字,中规中矩,连个像样的插图都没有。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就被它的分量给震住了,这哪里是学生用的词典,简直可以拿来当镇纸了。内页的印刷倒是清晰,但纸张的白度实在是不够高,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很容易感到疲劳,尤其是晚上在台灯下查阅的时候,那种泛黄的纸张和略显粗糙的触感,让人不禁怀念起那些印刷精良的现代书籍。字体大小倒是适中,但是排版上显得有些拥挤,每一个词条都恨不得挤进同一个格子里面,对于初学者来说,信息的层级划分不够明显,查找效率打了折扣。我试着查了几个近几年才出现的网络热词和专业术语,结果自然是石沉大海,这本词典显然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它更像是一份历史文献,记录了某个特定年代的语言面貌,而非当下学生日常学习的利器。携带出门也成了一个大问题,那厚度,塞进任何一个标准书包的夹层都显得格格不入,俨然成了一种负担。
评分这本词典的检索设计和辅助功能部分,简直是上个世纪的产物,让人不禁怀疑编纂者是否真正理解了现代学习者的查阅习惯。它的音标标注系统,采用了某种我不太熟悉的标记法,与现在主流的国际音标(IPA)存在显著差异,这对于已经习惯了现代教材发音系统的学生来说,反而造成了二次学习的障碍,需要额外的时间去对照和适应这种陌生的标记符号,效率极其低下。而且,对于那些在拼写上容易混淆的词汇,比如以“-able”和“-ible”结尾的词语,或者一些同音异形词,这本书并没有设置像样的辨析板块,只是简单地罗列释义,学习者很容易在两者之间迷失方向。更别提那些期待能找到的、用于辅助记忆的助记符或者词根词缀的系统性解析了,完全是空白。它就像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把信息堆砌在一起,但缺乏引导和梳理,使得使用者不得不依赖自己的全部理解能力去挖掘价值,对于一个“学生专用”的工具书而言,这种设计哲学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完全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工具性”和“导向性”。
评分最后,我想谈谈购买这本词典后带来的心理感受——一种强烈的时代错位感。当你打开它,闻到那股淡淡的油墨和纸张的混合气味时,你仿佛穿越回了上世纪末的某个图书馆角落。这种怀旧情怀或许能取悦一部分追求复古情结的收藏家,但对于一个需要高效、精准地解决语言学习难题的学生而言,这更像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它的“双色”印刷特点,实际上也只是在关键的词头部分用了红色标注,这在现在的彩色印刷技术面前显得十分简陋,其视觉冲击力远不如现代词典中对不同词性、不同意义的精细用不同颜色或字体区分来得直观有效。总而言之,这本书在今天的学习环境中,其核心功能——即提供准确、全面、与时俱进的语言知识——已经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件沉甸甸的、需要被小心翼翼对待的历史遗物,而不是一个可以随时信赖的、陪伴成长的学习伙伴。购买它,更像是一种对过去某种阅读体验的致敬,而非对未来语言能力的投资。
评分内容上来说,我最想吐槽的是它的例句和语境解释,实在是太“学术”了,或者说,太脱离实际生活了。很多核心词汇的释义,动辄引用一些晦涩难懂的古籍片段或者过于书面化的长难句来佐证,这对正在努力适应日常交流和应试教育的学生来说,简直是灾难。比如,我查“account”这个词,它给出的几个主要解释后面跟着的例句,全都是关于金融结算或者历史叙事的,对于一个初中生急需理解“打电话给某人汇报情况”或者“为某事负责”这类日常用法时,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再者,英汉互译的平衡性也让我感到困惑,英译汉的部分相对详尽,但汉译英的部分则显得过于简洁,很多细微的语感差别和多重含义的处理上,显得力不从心,翻译出来的英文表达往往显得僵硬而缺乏自然流畅性,似乎更侧重于字面意义的对应,而非真正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于那些需要撰写英文作文或者进行口语练习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弹药”太少,而且质量上还有待商榷,更像是一个生硬的翻译工具,而非一个语言学习的向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