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名称:
蜜蜂养殖实用技术(第二版)
营销书名:
蜜蜂养殖领域的红宝书!
作者:
李继莲、郭军 主编
定价:
28.00
ISBN:
978-7-122-31712-4
关键字:
蜜蜂;养殖
重量:
290克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开本:
32
装帧:
平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版次:
2
页码:
198
印次:
1
1.本书在保持上一版“实用、新颖、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以作者团队多年养蜂研究与实践经验为基础,系统阐述介绍了全程养蜂技术;
2.200多张一手高清彩色图片,配以精炼的文字说明,深刻展现了当前蜜蜂养殖的实用技术。
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团队多年蜜蜂养殖研究与实践积累,详细介绍了当前蜜蜂实用养殖技术及主要病害防治。立足实际养殖要求,本次修订新增了蜜源植物的调查方法、最新的免移虫产浆技术以及近五年与蜜蜂健康息息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的最新研究进展等内容,并新增补充了大量养蜂技术图片。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蜜蜂的养殖技术,更好地关注蜜蜂健康,从而更好地开展蜂产品的生产。
本书图文并茂,实用性较强,可供养蜂人员、养蜂科技工作者及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或者养蜂爱好者阅读参考。
李继莲,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所养蜂室主任,研究员。一直致力于蜜蜂养殖与蜂病虫害方面的研究。具有扎实的蜂学专业理论和养蜂管理实践知识,作为国内熊蜂病虫害方面的知名学者,在国内外发表文章50篇,其中SCI论文8篇,参编著作2部,获发明专利1项,主持课题5项。
第一章 养蜂前的准备工作 001
第一节 蜜粉源植物的种类及调查方法 001
1. 蜜源植物调查方法 004
2. 蜜源植物分布面积获取方法 005
第二节 养蜂场址的选择 007
1. 蜜粉源情况 007
2. 适宜的小气候 008
3. 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 008
4. 确保人、蜂安全 008
第三节 蜂箱排列的种类和方法 009
1. 分散摆放 009
2. 分组排列 010
第四节 蜂群的选购及注意事项 011
1. 购买时间 011
2. 蜂种的选择 011
3. 挑选蜂群的注意事项 013
4. 定价付款 013
第五节 蜂群的检查方法 014
1. 准备工作 014
2. 检查蜂群 014
第六节 合并蜂群的方法 016
第七节 蜂群的转地方法 016
第八节 分蜂群的收捕及预防 017
1. 分蜂的原因 017
2. 分蜂团的收捕 017
3. 分蜂的预防和控制 018
第九节 盗蜂及其处理及预防 018
1. 发生盗蜂的原因 019
2. 盗蜂的识别 019
3. 盗蜂的预防 019
4. 制止盗蜂 019
第十节 蜂螫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020
1. 养蜂管理 020
2. 设置标识 020
3. 处理蜂蛰 020
第十一节 常用养蜂机具介绍 020
1. 基本用具 020
2. 饲养管理用具 023
3. 蜂产品生产工具 026
4. 其他工具设备 029
第二章 蜂群的春季管理 030
第一节 早春蜂群状况 030
第二节 早春治螨及蜂具消毒 032
1. 治螨 032
2. 蜂箱和巢脾的消毒 033
3. 换脾 033
第三节 放王产卵 034
第四节 促蜂排泄 035
第五节 紧脾保温 035
1. 箱内保温(紧脾) 036
2. 箱外保温 037
第六节 蜂群的早春饲喂 037
1. 喂糖 037
2. 喂花粉 038
3. 喂水 039
第七节 适时加脾扩巢 040
1. 扩大子圈 041
2. 加脾扩巢 041
3. 加继箱 042
4. 强弱互补 042
第八节 组织双王群 043
第九节 控制分蜂热 044
第十节 王种选育 046
1. 人工育王的条件 046
2. 育王用具 047
3. 培育种蜂群 048
4. 育王的方法 049
5. 组织交尾群 050
6. 介绍新蜂王 051
第十一节 人工分群 052
1. 均等分群法 052
2. 非均等分群法 053
3. 一群分出多群 053
4. 多群分出一群 054
第三章 蜂群的夏季管理 055
第一节 有主要蜜源地区的夏季管理 055
1. 防暑 055
2. 防敌害 056
3. 防农药中毒 057
4. 蜂群的生产管理 058
第二节 只有辅助蜜源地区的夏季管理 060
第三节 无蜜源地区的夏季管理 061
第四章 蜂群的秋季管理 062
第一节 蜂王的更换 062
第二节 适龄越冬蜂的培育 064
第三节 越冬饲料的贮备 065
第四节 盗蜂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066
第五节 适时断子 066
第六节 蜂螨的秋季防治 067
第七节 茶花期的蜂群管理 068
1. 培育采集蜂 068
2. 防止茶花烂子 068
3. 多采花粉 069
4. 主副群繁殖 069
5. 适时育王、囚王培育越冬蜂 070
第五章 蜂群的冬季管理 071
第一节 越冬期蜂群的内部状况 071
第二节 越冬蜂群的基本条件 071
第三节 越冬蜂巢的布置 072
第四节 越冬群势的调整 073
第五节 越冬蜂群的包装 073
1. 箱内保温 074
2. 箱外包装 074
第六节 蜂群室内越冬 076
1. 入室时间及方法 076
2. 入室后的管理 077
3. 蜂群出室 078
第七节 越冬蜂群的管理要点 078
1. 秋繁时换新王 078
2. 紧缩巢脾 079
3. 适度保温 079
4. 及时饲喂 079
5. 灵活调脾 079
第六章 中蜂活框饲养技术 081
第一节 中蜂过箱 082
1. 野生中蜂及分蜂团的收捕技术 082
2. 过箱的条件和时间 083
3. 过箱前的准备 084
4. 过箱的方法 084
5. 过箱后的管理 087
第二节 中蜂养殖的基本操作 088
1. 养蜂场地选择 088
2. 蜂群的排列 089
3. 蜂王和王台的诱入技术 090
4. 工蜂产卵和咬脾的处理 092
5. 防止盗蜂 093
6. 防止蜂群飞逃 095
第三节 中蜂蜂群的管理 096
1. 早春繁殖 096
2. 流蜜期管理 098
3. 越夏期管理 101
4. 秋季蜂群管理 101
5. 越冬期管理 102
第七章 流蜜期蜂群的生产管理 103
第一节 饲养强群 103
1. 强群的优越性 103
2. 饲养强群的条件 105
3. 饲养强群的方法 105
4. 保持强群的主要措施 106
第二节 培育适龄采集蜂 107
第三节 组织采蜜群 109
第四节 采蜜群的管理 110
1. 控制分蜂热 110
2. 限制蜂王产卵 111
3. 流蜜后期的蜂群管理 111
第五节 蜂蜜生产技术 112
1. 分离蜜的生产 113
2. 巢蜜的生产 116
第六节 蜂花粉生产技术 118
1. 蜂花粉的采收 119
2. 采粉蜂群的管理 120
第七节 蜂胶采收技术 121
1. 蜂胶的采收 122
2. 采胶蜂群的管理 122
第八节 雄蜂蛹的采收 123
1. 生产雄蜂蛹的基本条件 123
2. 修造雄蜂脾 124
3. 组织产卵蜂群 124
4. 组织哺育群 124
5. 采收雄蜂蛹 124
6. 加工储存雄蜂蛹 125
第九节 蜂毒采收技术 125
1. 采收蜂毒的条件 125
2. 蜂毒的采收 126
第八章 产浆期的蜂群管理 127
第一节 蜂王浆常规生产技术 127
1. 产浆群的选育 127
2. 产浆群的组织 128
3. 补粉奖糖 128
4. 调节产浆群温湿度 129
5. 生产王浆 129
第二节 免移虫产浆技术 132
第九章 蜜蜂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134
第一节 蜜蜂病虫害相关的概念 134
1. 蜜蜂疾病的概念 134
2. 蜜蜂病害发生的特点 134
3. 蜜蜂病害的分类 135
4. 蜜蜂病害的常见症状 135
5. 敌害的概念及特点 136
6. 敌害的分类 137
7. 敌害造成的损害 137
第二节 常见蜜蜂病毒病及防治 137
1. 囊状幼虫病 137
2. 慢性麻痹病 140
3. 急性麻痹病 142
4. 蜜蜂死蛹病 143
5. 其他病毒病 144
第三节 常见蜜蜂细菌性疾病及防治 146
1. 美洲幼虫腐臭病 146
2. 欧洲幼虫腐臭病 147
3. 蜜蜂败血病 149
4. 蜜蜂副伤寒病 150
第四节 常见蜜蜂真菌性疾病及防治 151
1. 白垩病 151
2.黄曲霉病 153
第五节 常见蜜蜂寄生虫病及防治 153
1. 蜜蜂孢子虫病 153
2. 大蜂螨 156
3. 小蜂螨 161
第六节 蜜蜂常见敌害及防治 166
1. 巢虫 166
2. 胡蜂 168
3. 蚂蚁 169
4. 蟾蜍 171
第七节 其他常见蜂群异常及防治措施 172
1. 工蜂产卵 172
2. 农药中毒 173
3. 甘露蜜中毒 175
4. 花蜜中毒 176
5. 其他植物的花中毒 178
6. 危害蜜蜂的寄生蜂 178
第十章 蜜蜂肠道微生物 180
第一节 蜜蜂肠道与健康 180
1. 蜜蜂肠道菌的调节作用 180
2. 肠道菌的影响因素 182
第二节 蜜蜂肠道菌群的种类及特征 184
1. Gilliamella apicola 184
2. Frischella perrara 185
3. Snodgrassella alvi 185
4. Alpha-1和Alpha-2类群 185
5. Bifido类群 186
6. Firm-4和Firm-5类群 186
第三节 蜜蜂肠道菌群的分布 187
1. 蜜囊 187
2. 中肠 188
3. 回肠 188
4.直肠 189
第四节 蜜蜂肠道益生菌的分离、功能和应用前景 190
1. 蜜蜂肠道细菌人工培养概况 191
2. 蜜蜂肠道菌群的功能 192
3. 蜜蜂肠道益生菌的发展前景 195
参考文献 196
中华蜜蜂饲养管理实用技术, 编| 商品名称: 中华蜜蜂饲养管理实用技术 |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5-01 |
| 作者:岳万福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25.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109227989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中华蜜蜂饲养管理实用技术》,方便广大蜜蜂养殖户、养蜂科技工作者学习使用。共八章,内容分为:中华蜜蜂资源概况、中华蜜蜂饲养基础、中华蜜蜂日常管理技术、中华蜜蜂四季饲养管理、蜂产品生产技术、中华蜜蜂育种养王技术、中华蜜蜂病虫害防治及病毒病、蜂场的卫生消毒及行为识别。
前言
第一章 中华蜜蜂资源概况
第一节 中华蜜蜂的历史
第二节 中华蜜蜂的现状
第三节 中华蜜蜂的价值
第二章 中华蜜蜂饲养基础
第一节 中华蜜蜂的形态特征
第二节 中华蜜蜂的生活习性
第三节 中华蜜蜂传统饲养
第四节 中华蜜蜂利用的蜜粉源植物
第五节 南方春季常见蜜粉源植物
第六节 南方夏季常见蜜粉源植物
第七节 南方秋季常见蜜粉源植物
第八节 南方冬季常见蜜粉源植物
第九节 中华蜜蜂的饲养用具
第三章 中华蜜蜂日常管理技术
第一节 中华蜜蜂的获得
第二节 蜂箱的放置
第三节 中华蜜蜂的检查
第四节 中华蜜蜂蜂脾修造
第五节 中华蜜蜂的饲喂
第六节 中华蜜蜂的防盗
第七节 其他管理技术
第四章 中华蜜蜂四季饲养管理
第一节 中华蜜蜂春季饲养管理
第二节 中华蜜蜂夏季饲养管理
第三节 中华蜜蜂秋季饲养管理
第四节 中华蜜蜂冬季饲养管理
第五章 蜂产品生产技术
第一节 蜂蜜的生产
第二节 蜂花粉的生产
第三节 蜂毒的生产
第四节 蜂蜡的生产
第五节 蜂蛹的生产技术
第六章 中华蜜蜂育种养王技术
第一节 选择优良中华蜜蜂蜂王
第二节 中华蜜蜂蜂王的培育
第三节 中华蜜蜂品种改良方法
第四节 蜜蜂交尾群的组织与管理
第七章 中华蜜蜂病虫害防治及病毒病
第一节 蜜蜂病害相关概念
第二节 蜜蜂病害的防治原则
第三节 中华蜜蜂常见病毒病防治
第四节 中华蜜蜂常见细菌病及其防治
第五节 中华蜜蜂常见真菌病及其防治
第六节 中华蜜蜂其他病防治
第七节 中华蜜蜂其他病害防治
第八章 蜂场的卫生消毒及行为识别
第一节 蜂场卫生消毒
第二节 蜜蜂的行为语言
基本信息
书名:蜜蜂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技术手册
定价:15.00元
作者:刁青云编写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092254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刁青云编写的《蜜蜂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技术手册》主要介绍了先进实用的蜜蜂病虫害诊断和防治技术。内容包括养蜂生产中常用的消毒方法、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病毒病、原生动物病、寄生螨、昆虫类病敌害及非传染性病害等,对近年来发生严重的蜜蜂中毒也有涉及。本书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突出了实用性,在当前蜜蜂病虫害发生严重的情况下,该书可以作为广大养蜂生产者以及初学养蜂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章 总论 一、蜜蜂病虫害的分类和特点 二、蜜蜂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第二章 消毒 一、场地消毒 二、机具消毒 三、饲料消毒第三章 蜜蜂细菌病 一、美洲幼虫腐臭病 二、欧洲幼虫腐臭病 三、蜜蜂败血病 四、蜜蜂副伤寒病第四章 蜜蜂真菌病 一、蜜蜂黄曲霉病 二、蜜蜂白垩病 三、蜜蜂螺原体病第五章 蜜蜂病毒病 一、蜜蜂残翅病毒 二、慢性麻痹病毒 三、黑蜂王台病毒 四、蜜蜂丝状病毒 五、KaKugo病毒 六、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 七、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毒 八、其他能够感染蜜蜂的病毒第六章 蜜蜂原生动物病 一、微孢子虫病 二、阿米巴病第七章 蜜蜂寄生螨 一、狄斯瓦螨 二、亮热厉螨和梅氏热厉螨第八章 蜜蜂敌害及防治 一、蜜蜂昆虫类病敌害及防治 二、蜜蜂鸟类敌害 三、蜜蜂兽类敌害第九章 蜜蜂非传染性病害及防治 一、卵干枯病 二、僵死幼虫 三、成蜂非传染性病害第十章 蜜蜂中毒 一、蜜蜂植物毒害 二、农药中毒 三、环境毒害 四、蜜蜂不明原因死亡 五、突发事件处理
作者介绍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一眼就感受到了内容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我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它涵盖了蜜蜂养殖的各个关键方面,特别是“中华蜜蜂饲养管理”和“病虫害诊断与防治”这两个部分,正是我目前最关注的。我一直对中华蜜蜂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它的适应性强、抗病力好,并且能够生产出风味独特的中蜂蜂蜜。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中华蜜蜂的生物学特性、繁殖习性以及在不同气候和蜜源条件下的饲养管理要点。特别是关于如何科学地管理蜂王、如何促进蜂群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蜂蜜的产量和品质,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内容。病虫害一直是养蜂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全面、易懂的病虫害诊断和防治方案。我希望书中能配有清晰的图文,帮助我准确识别出各种常见的蜜蜂病害和虫害,比如螨虫、巢虫、白垩病、幼虫腐烂病等。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提供多样化的防治方法,包括预防、治疗,并且最好能侧重于绿色、环保的防治技术,比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或者一些传统的、经验性的防治方法,以确保蜂蜜的品质和消费者的健康。我对“高效养中蜂”的理念也充满期待,希望书中能够分享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切实提高养殖效益的技巧和策略,例如如何合理规划蜂场布局、如何选择优良的蜜源植物、如何通过科学的饲喂来促进蜂群的增殖等。总之,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全面,重点突出,非常符合我的学习和实践需求,我希望它能成为我养蜂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指引。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吸引我,它包含了“蜜蜂养殖实用技术”、“中华蜜蜂饲养管理”、“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以及“高效养中蜂”等多个关键词,这些正是我目前在养蜂过程中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作为一名渴望提升养殖水平的蜂农,我尤其看重书籍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系统的中华蜜蜂饲养管理方案,包括如何根据中华蜜蜂的生物学特性来优化蜂箱设计、饲料配比以及蜂群的移虫、分蜂等操作。特别是关于如何提高中华蜜蜂的产蜜量和蜂王培育的效率,这些都是我非常想学习的内容。另外,病虫害的防治是养蜂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我最头疼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中的“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技术手册”能够提供清晰的图文,帮助我准确地识别出各种常见的蜜蜂病害和虫害,并且提供详细、有效的防治措施。我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既安全又环保的防治方法,比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或者利用天然药物来控制病虫害。我对“高效养中蜂”的期望也非常高,希望书中能够分享一些能够真正提高养殖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的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例如如何科学地利用蜜源,如何优化蜂群结构,以及如何提升蜂产品的品质。总的来说,这套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实践的宝贵平台,我希望通过阅读它,能够显著提升我的养蜂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高效养蜂的目标。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感到安心,也预示着内容的详实。我之所以选择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蜜蜂养殖的泛泛之谈,而是特别强调了“实用技术”和“中华蜜蜂”这两个关键点。我目前正打算发展一种更加专业化的养蜂模式,而中华蜜蜂以其独特的优势,是我非常看好的一个方向。因此,书中关于中华蜜蜂的饲养管理部分,自然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华蜜蜂的生物学特性,例如它们的体型、性情、繁殖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并且在此基础上,提供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饲养管理方案。这其中,如何根据中华蜜蜂的特点来设计或选择合适的蜂箱、如何掌握最佳的饲喂时机和饲喂量、如何科学地进行蜂王的管理,以及如何有效应对中华蜜蜂频繁分蜂的习性,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内容。更令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还包含了“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技术手册”这一部分。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养蜂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我希望这部分内容能够提供详细的图文对照,帮助我准确地识别出蜜蜂可能遭受的各种病害和虫害,比如巢虫、螨虫、病毒病等等。而且,我更期待它能够提供多样化、低毒高效的防治方法,最好是能够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一些传统的、经验性的防治手段,从而降低对环境和蜂产品的污染。我非常看重“高效养中蜂”这个概念,希望书中能够分享一些能够切实提高产量、改善蜂产品品质的养殖经验和技术,例如如何通过合理的蜂群配置和管理,最大化地利用当地的蜜源资源,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总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内容全面、重点突出,非常符合我的学习和实践需求。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内容非常扎实,因为它融合了“蜜蜂养殖实用技术”、“中华蜜蜂饲养管理”、“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以及“高效养中蜂”这些核心内容。作为一名对养蜂有着浓厚兴趣,并且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和实践的新手,我特别看重书籍的实用性和专业性。我一直对中华蜜蜂情有独钟,它是我国本土的优秀蜜蜂品种,适应性强,抗病力好,而且能产出独特风味的蜂蜜。因此,书中专门针对中华蜜蜂的饲养管理部分,对我来说尤为重要。我期待它能够详细讲解中华蜜蜂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体型、性情、繁殖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并且在此基础上,提供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饲养管理方案。这其中,如何根据中华蜜蜂的特点来设计或选择合适的蜂箱、如何掌握最佳的饲喂时机和饲喂量、如何科学地进行蜂王的管理,以及如何有效应对中华蜜蜂频繁分蜂的习性,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内容。更令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还包含了“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技术手册”这一部分。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养蜂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我希望这部分内容能够提供详细的图文对照,帮助我准确地识别出蜜蜂可能遭受的各种病害和虫害,比如巢虫、螨虫、病毒病等等。而且,我更期待它能够提供多样化、低毒高效的防治方法,最好是能够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一些传统的、经验性的防治手段,从而降低对环境和蜂产品的污染。我对“高效养中蜂”这个概念也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书中能够分享一些能够切实提高产量、改善蜂产品品质的养殖经验和技术,例如如何通过合理的蜂群配置和管理,最大化地利用当地的蜜源资源,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总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内容全面、重点突出,非常符合我的学习和实践需求。
评分初次拿到这本书,就被它厚实的体量和丰富的标题内容所吸引。作为一名渴望系统学习蜜蜂养殖知识的爱好者,我对“实用技术”这四个字尤为看重,这意味着它将提供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南,而非空泛的理论。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华蜜蜂的饲养管理部分充满期待。我知道中华蜜蜂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应性,是发展本土特色养蜂业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中华蜜蜂的繁殖习性、营养需求、蜂巢选择和建造,以及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饲养管理要点。特别是关于如何提高中华蜜蜂的采集效率和产蜜量,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蜂王培育和更换,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掌握的技能。同时,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养蜂过程中绕不开的难题。本书包含了“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技术手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我希望它能提供清晰的图文,帮助我准确诊断出蜜蜂可能感染的各种疾病和虫害,例如巢虫、螨虫、白垩病、幼虫腐烂病等,并提供科学、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我倾向于绿色、可持续的养殖方式,所以,如果书中能介绍一些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或者中草药防治的方法,那就更好了。我对“高效养中蜂”的承诺也充满了信心,希望书中能够分享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显著提升养殖效益的技巧和策略,例如如何通过科学的蜂群管理来促进蜂群的快速发展,如何利用当地丰富的蜜源资源,以及如何提升蜂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整体内容结构非常全面,重点突出,非常符合我作为一名初学者的需求。
评分我之前也尝试过一些养蜂方面的书籍,但总感觉有些内容过于理论化,读起来有些枯燥,而且很多描述都显得年代久远,与现在的养殖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这次选择这本《蜜蜂养殖实用技术 第二版+中华蜜蜂饲养管理实用技术+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技术手册 高效养中蜂书籍》,主要是看中它“第二版”和“实用技术”这两个关键词,意味着内容应该有所更新和改进,更加贴合当前的养殖需求。我个人对中华蜜蜂情有独钟,因为它适应性强,抗病性好,而且能生产出风味独特的中蜂蜂蜜,所以当看到这本书中有专门介绍中华蜜蜂饲养管理的内容时,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讲解如何根据中华蜜蜂的习性来优化蜂箱设计、饲料配比以及蜂群的移虫、分蜂等操作。另外,病虫害一直是困扰养蜂人的难题,尤其是对于新手而言,识别和防治起来更是困难重重。这本书包含了“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技术手册”的内容,这一点让我非常期待。我希望它能够提供清晰的病害症状图解,以及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并针对性地给出各种防治方法,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在必要时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化学药物。我对书中关于“高效养中蜂”的描述也很有兴趣,这表明它可能包含一些能够提高产量、改善蜂产品品质的先进养殖理念和技术,比如如何通过科学的饲喂和管理来促进蜂群的快速发展,如何在特定的季节抓住蜜源高峰期,最大化蜂蜜的产量。读这本书,我最希望能获得的,是那些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并且能带来显著效果的“干货”内容,而不是那些泛泛而谈的理论知识。
评分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很大。光看书名就知道了,里面涵盖了蜜蜂养殖的基础技术、中华蜜蜂的专业管理,以及非常重要的病虫害防治。作为一名对养蜂充满热情,但经验尚浅的初学者,我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套全面而实用的指南。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蜂群的健康管理方面的详细指导。因为我知道,蜜蜂的健康直接关系到整个蜂群的生存和蜂蜜的产量。我希望它能清晰地描述各种常见蜜蜂疾病的症状,比如像白垩病、幼虫腐烂病等,最好能配有清晰的图片,让我能够准确地辨认。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关于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特别是针对中华蜜蜂的特性,给出一些既有效又环保的防治方案,比如如何利用自然界的微生物或者植物提取物来控制病虫害,避免对蜜蜂和蜂蜜产生负面影响。另外,中华蜜蜂的饲养管理是我一直以来都比较关注的重点。我对它的适应性、抗病性以及产蜜的独特性非常感兴趣。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中华蜜蜂在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饲养要点,包括如何为它们提供合适的巢箱、如何进行科学的喂养、如何管理蜂王,以及如何应对中华蜜蜂特有的行为模式,比如强烈的分蜂倾向。我还对“高效养中蜂”这个概念非常好奇,我希望书中能分享一些经过验证的、能够显著提升中华蜜蜂产量和蜂产品质量的养殖技巧和策略,比如如何优化蜂群结构,如何选择优良的蜂王,如何在蜜源植物丰富的季节最大化利用资源。总的来说,这套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宝库,我希望能从中汲取丰富的养蜂知识和实用的操作技巧,为我的养蜂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当初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标题中就明确了“蜜蜂养殖实用技术”,并且提到了“中华蜜蜂”和“病虫害诊断与防治”,这三个关键词正是我当前最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我是一个刚起步的养蜂爱好者,之前也接触过一些相关的资料,但总觉得不够系统,操作起来也有些摸不着头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完整、实操性强的养蜂框架。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中华蜜蜂饲养管理的具体内容。我知道中华蜜蜂有着与西方蜜蜂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管理需求,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详细的指导,包括如何为中华蜜蜂选择合适的蜂箱、如何进行科学的喂养,特别是如何在不同的季节,根据蜜源情况来调整饲喂策略。我对于如何管理中华蜜蜂的蜂王也充满了好奇,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有效的蜂王培育和更换的方法。此外,病虫害的防治是我在养蜂过程中最感到头疼的问题之一。我希望这本书的“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技术手册”部分,能够提供清晰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帮助我准确地辨认出常见的蜜蜂病害和虫害,例如螨虫、白粉病、幼虫腐烂病等等。并且,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防治方案,包括预防措施、治疗方法,最好还能有一些绿色、环保的防治建议。我对“高效养中蜂”的描述也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书中能够分享一些能够真正提高中华蜜蜂养殖效益的实用技巧,比如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来促进蜂群的快速发展,如何在蜜源高峰期最大化蜂蜜的产量,以及如何提升蜂产品的品质。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整体内容结构非常契合我的需求,我希望它能成为我养蜂实践中的一本得力助手。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我了,毕竟“实用技术”这四个字是养殖类书籍的核心价值所在。我是一个刚开始接触养蜂的爱好者,之前看过一些零散的资料,但总觉得不成体系,而且很多操作细节模糊不清。这次选择这套书,是因为它涵盖了从基础的蜜蜂养殖到中华蜜蜂的专项管理,再到关键的病虫害防治,整个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对我这样一个新手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我尤其关注了关于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的那部分,因为我听很多有经验的养蜂人说过,养不好蜜蜂,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病虫害没控制好。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清晰的图文,能够让我准确地识别出蜜蜂可能出现的各种病症,比如不同形态的幼虫病,以及各种寄生虫如螨虫、蜂蜡蛾等。并且,对于每一种病虫害,我希望它能提供详细的防治方案,包括预防措施、治疗方法,最好还能涉及到一些中草药或者生物防治的手段,毕竟我更倾向于绿色无污染的养殖方式。关于中华蜜蜂的饲养管理,我也非常感兴趣。我知道中华蜜蜂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管理需求,与西方蜜蜂有所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讲解如何在不同的季节,为中华蜜蜂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如何进行合理的饲喂,如何管理好蜂王,以及如何应对中华蜜蜂特有的繁殖习性,比如分蜂、盗蜂等问题。至于“高效养中蜂”这一点,更是我关注的焦点,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的蜂群能够健康发展,产量高,产出的蜂蜜品质好。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提高蜂群的生产力,减少损失,让我的养蜂之路更加顺畅。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非常高,希望它能够成为我养蜂道路上的一个得力助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颜色搭配比较和谐,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关于蜜蜂养殖的书籍。我当初选择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直观的视觉呈现,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优秀的图书首先得抓住读者的眼球。拿到书后,翻阅了一下目录,感觉内容划分得比较细致,从蜜蜂的生物学特性到蜂群的管理,再到病虫害的防治,似乎涵盖了养蜂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我尤其关注了关于蜂群发展规律的部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蜂群的产量和健康,如果这一块讲解得透彻,那对新手来说会非常有帮助。而且,“实用技术”这四个字也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我一直觉得,养殖这门手艺,理论固然重要,但更离不开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技巧掌握,所以,如果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那它就值了。我注意到其中有关于中华蜜蜂的部分,这让我觉得内容比较聚焦,针对性强,不像一些泛泛的书籍,什么蜜蜂都讲一点,最后却什么都没讲深。中华蜜蜂作为我国本土的蜜蜂品种,其饲养管理确实有一些独到之处,能够有专门的书籍来介绍,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我期待它能详细介绍中华蜜蜂的优势、适宜的饲养环境、以及在不同季节的饲养重点。当然,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养蜂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诊断方法和有效的防治措施,特别是对于一些常见病害,如巢虫、螨虫等,能够有详细的图文解释,方便我识别和处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整体框架让我觉得内容是比较充实的,后续的阅读体验如何,还要看它内容的深度和实用性了,但初步印象是积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