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的前半生(批校本)
:98.00元
作者:爱新觉罗.溥仪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014501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22kg
编辑推荐
收藏家方继孝先生提供了批校本的原件,并进行了整理。
封面所用油画系我国当代油画家姜国芳的作品《听政》。姜国芳先生三十多年创作了三百多幅紫禁城系列油画,其作品在欧洲巡展历时八年,获得极大的成功。
内容提要
《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收录了溥仪在书稿清样上的亲笔墨迹。这些批校既有作者对自己前半生生活的片段回忆,又反映出作者对书稿内容的独特认识。《我的前半生(批校本)》的面世,以其罕见的自著自批的著述方式,为深入研究末代皇帝的心灵世界提供了更丰富且珍稀的史料。
目录
中国人的骄傲(序)
章 我的家世( 1859-1908)
一、醇贤亲王的一生
二、“醇府”与“大学士府”联姻
三、慈禧太后的后决定
四、摄政王监国
五、亲王之家
第二章 我的童年( 1908-1917)
一、登极与退位
二、帝王生活
三、母子之间
四、毓庆宫读书
五、太监
六、我的乳母
第三章 “小朝廷”(1917-1924)
一、袁世凯时代
二、丁巳复辟
三、北洋系的元老
四、不绝的希望
五、庄士敦
六、结婚
七、内部冲突
八、遣散太监
九、整顿内务府
十、紫禁城的后的日子
第四章 日本租界里的寓公( 1924-1930)
一、我怎么进的日本公使馆
二、由“使馆区”到“租界地”
三、罗振玉的努力
四、我和奉系将领之间
五、谢米诺夫和“小诸葛”
六、张园生活的片断
七、东陵事件
八、日本驻屯军和领事馆
九、“张园舌人回忆录”中的一段——“三野公馆”
十、郑孝胥的心血
第五章 公开(1931-1932)
一、不静的“静园”
二、土肥原和他的“道具”
三、白河偷渡
四、在封锁中
五、和板垣会谈
六、同时上演的另一台戏——摘录一个参与者的记述
七、登场
八、一笔血腥账
第六章 傀儡的灵魂(1932-1945)
一、“元首”的“尊严”
二、李顿调查团
三、第三次做“皇帝”
四、吉冈安直
五、我的恐惧
六、四大“诏书”及其他
七、在羊的面前是狼
八、“后”与“妃”的命运
第七章 玲姑娘——“福贵人”——她自己写的回忆录摘要(1943-1945)
第八章 大崩溃( 1945)
第九章 在苏联的五年( 1945-1950)
第十章 由抗拒到认罪(1950-1954)
第十一章 认罪以后( 1955-1956)
第十二章 一切都在变( 1956)
第十三章 “世界上的光辉”( 1957-1959)
第十四章 特赦(1959)
一九六四年版溥仪部分批校清样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审美倾向感到由衷的赞叹。它在语言的运用上,保持了一种近乎古典的韵味,即便是描绘现代生活中的琐碎片段,也带着一种沉淀下来的美感。没有多余的炫技,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恰到好处地落在了它应该出现的位置。尤其在处理情感冲突时,作者往往采取了一种克制但力量十足的方式,不滥用煽情的词汇,却能将人物内心那股汹涌的暗流描摹得淋漓尽致。这种“不动声色”的强大,才是真正令人震撼的文学力量。它教会我,真正有力量的表达,往往是内敛的,是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和体悟的。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优雅、深度和人性洞察力的完美结合的探索。我期待着后续章节,能够继续享受这种高质量的文字洗礼。
评分说实话,我通常对这种带有“回忆录”或“个人史”意味的作品不太感冒,总觉得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泥潭。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偏见。它处理“个人经验”的方式,极其高明地实现了“共鸣”与“普遍性”的统一。它讲述的也许是某一个特定人物的遭遇,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捕捉,却是可以投射到任何一个经历过时代洪流的个体身上的。读着读着,我仿佛跳出了自己的生活,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而又充满同情地审视着书中的世界。这种抽离感,反而让我更加深入地投入其中。尤其是对那些复杂人际关系的描摹,毫不回避地揭示了人性中的光辉与阴影,写得如此真实,以至于让人读后会产生一种“生活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它不贩卖廉价的鸡汤,而是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深刻滤镜。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引人入胜,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静与回望的意味。我最近开始啃这本书,虽然才读了开头不长一段,但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就已经把我牢牢抓住了。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是神来之笔,每一个转折、每一次犹豫,都像是作者在你耳边低语,让你感同身受。我尤其欣赏它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张弛有度,既有那种娓娓道来的生活质感,又时不时迸发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洞察力。它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心底挣扎与蜕变。这本书似乎在探讨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中,寻找到那个最本真、最坚韧的自我。读完今天的份量,我合上书本,闭目沉思了很久,感觉心中被某种温柔而强大的力量充盈着。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旅程,想看看“前半生”的篇章,将如何铺陈出那些关于失去、获得与和解的深刻篇章。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文字有一种老电影般的质感,颗粒分明,却又带着一种温暖的年代感。这绝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文学作品,它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咂摸每一句措辞的妙处。作者的遣词造句极为考究,常常一个不经意的比喻,就能瞬间点亮一段沉闷的场景,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注意到它在描绘环境细节时,总能不动声色地融入人物的情绪,景即是心,心即是景,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让阅读体验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虽然我尚未领会全貌,但仅凭这些开篇的精妙布局,我敢断言,这是一部经得起反复推敲的作品。它似乎在用一种近乎仪式感的方式,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一个由文字构筑的内心世界,去探索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记忆碎片。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精心设置的谜题,充满了智性的愉悦。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阅读快感。它不是那种线性发展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跳跃和回溯,像是在拼凑一幅被打碎的彩色玻璃画。作者娴熟地运用了闪回和铺垫的手法,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提及,都可能在后续章节中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让人忍不住倒回去重读前面的段落,去寻找那些隐藏的伏笔和线索。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被动接受故事,不如说是一种主动参与的智力游戏。我非常欣赏这种对读者智力的尊重。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这种阅读体验,极大地满足了我对深度文学作品的渴望,它不是让你轻松消磨时间,而是让你必须全神贯注地去“解码”它所承载的丰富信息量和情感密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