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號:7511883858
條碼:9787511883858
圖書名稱:媒介化法律:法律傳播研究
定價:32
作者:鄭金雄
版彆:法律
齣版日期:2015-11-01
內容
法律媒介化現象是近年來法學研究中備受重視的全新領域,它是指經過媒介傳播之後的法律所呈現的差異錶現,以及大眾在這些由媒介重新建構起來的話語中重新認識法律的這一現象。
本書正是對法律媒介化現象進行係統、科學、客觀地介紹與論證的法社會學著作,重點對法律媒介化現象的形成過程及結果進行因果性的解釋,並對當下社會應當如何看待媒介化之後的法律,提齣頗有見解的學術話語,不僅在理論上頗具深度,在實踐領域也極具價值,是這一學術領域的創新之作。
目錄
導論媒介化社會與法律媒介化
一、法律媒介化: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
二、法律、媒介與社會
三、媒介建構人們理解法律的方式
四、法律媒介化的研究現狀與方法
第一章易讀與誤讀:法律傳播中的語言理解問題
第一節易讀:法律傳播中的語言解碼問題
一、阻礙法律語言易讀性傳播的原因
二、法律語言易讀性傳播何以可能
第二節誤讀:法律傳播中的語言解釋問題
一、解釋的必要性:文本間距化與語詞多義化
二、解釋的艱巨性:前見、穿越與應用
第三節視域融閤下的理解可能性:羅爾斯重疊共識理論的啓示
第二章激勵與威懾:法律傳播中的心理刺激問題
第一節公民守法理論概述
第二節激勵性傳播之一:刺激守法認知
第三節激勵性傳播之二:增加守法誘導
一、利益誘導的激勵之路
二、激勵性傳播實例分析
第四節威懾性傳播:阻卻違法行為
一、威懾性傳播實例
二、威懾性傳播的守法心理權衡:成本與效益
三、威懾性傳播的具體實踐方案:決策與信息
第三章真相與假象:法律傳播中的擬態環境問題
第一節在“真相”與“假象”之間:彭宇案傳播始末
第二節“假象”何以産生:“擬態環境”齣現的必然性分析
一、人類認識世界的絕對與相對
二、非理性對人類認識世界的影響
第三節“真相”何以建構:“擬態環境”形成的現實性分析
一、媒體是如何描述社會的
二、受眾見解是如何産生的
三、客觀環境是如何“擬態化”的
第四節“擬態環境”的作用張力及其消解
一、“擬態環境”固有的作用張力
二、作用張力的消解之一: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
三、作用張力的消解之二:重塑公共信息的公信力
第四章議程與意見:法律傳播中的議題裂變問題
第一節議程設置:對法律議題的顯著性塑造
一、議程設置的基本理論
二、媒體是如何顯著性地報道法律議題
三、公眾是如何被媒介議程所影響
四、議程如何轉為決策議題
第二節意見領袖:對法律議題的顯著性傳播
一、傳播實例
二、社會為什麼需要“意見領袖”
三、誰是“意見領袖”
四、“意見領袖”在公共空間的拓展
五、“意見領袖”失靈的場域
第五章對話與交往:法律傳播中的力量互動問題
第一節作為社會力量的輿論意見
一、輿論意見的概念
二、輿論意見的力量性
第二節輿論意見力量的生成基礎
一、傳統媒體下的輿論意見生成
二、新媒介下的輿論意見生成
第三節輿論意見力量的互動作用
一、輿論意見作用的定位
二、輿論意見作用的分類
三、輿論意見作用的道德觀念
第四節輿論意見力量的互動場域
一、“公共領域”中的輿論意見
二、現實語境中的意見力量
第五節輿論意見力量的製度化迴應
一、製度化與非製度化的輿論意見
二、輿論意見的製度化演進
三、輿論意見的製度化方式
四、輿論意見的製度化現狀
第六章混沌與界限:法律傳播中的範式革新問題
第一節新媒體事件傳播的範式革新:從綫性到混沌
第二節新媒體事件傳播的正嚮趨勢:自發秩序
一、新媒體事件傳播案例及其分析
二、新媒體事件傳播自發秩序的生長機理
三、新媒體事件傳播自發秩序的擴大效應
第三節新媒體事件傳播中的反嚮趨勢:群體極化
一、“群體極化”現象及其錶現
二、“群體極化”形成原因及其後果
第四節新媒體事件傳播的範式革新:從混沌到界限
一、新媒體事件傳播與公共領域重構的關係
二、新媒體事件傳播與公共領域重構的意義
三、新媒體事件傳播的政府監管界限
結語:這都什麼年代瞭
參考文獻
我原本對法律傳播這個概念非常模糊,以為就是研究如何把法律條文宣傳齣去。但《媒介化法律:法律傳播研究》這本書徹底打開瞭我的視野。它讓我明白,法律傳播絕非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是一個復雜而多維度的過程,涉及到權力、話語、身份認同等諸多社會要素。作者對“法律的符號化”和“符號的法律化”的探討,尤其令人拍案叫絕。一方麵,法律通過各種符號(如天平、法槌)被具象化,易於公眾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麵,社會中的各種符號(如廣告、流行語)也可能被賦予法律含義,影響社會規範的形成。書中對廣告監管、網絡輿論對法律判決的影響等案例的分析,充分展現瞭這種“符號化”的強大力量。它讓我認識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誰掌握瞭媒介的敘事權,在很大程度上就掌握瞭對法律的解釋權和塑造權。這本書的理論框架非常紮實,但行文卻非常曉暢,即使是非法律專業人士也能輕鬆閱讀。它提供的分析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更敏銳地辨析社會信息中關於法律的種種錶述,從而形成更理性的判斷。
評分這本書,我可以說是在相當意外的狀態下翻開的,原以為會是一部偏重理論、甚至可能有些枯燥的學術著作。然而,它所呈現的內容,卻如同一個生動的萬花筒,將我所熟知的法律世界與我每天沉浸其中的媒介圖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編織在一起。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法律與媒介的關聯,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媒介化”過程所帶來的深刻變革。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法律的網絡呈現”與“網絡空間的法律建構”的章節所吸引。我們都知道,網絡平颱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法律信息如何在網絡上被“二次創作”和“再生産”,以及這種過程如何影響公眾的法律認知,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如何反過來塑造法律本身的演進方嚮。舉例來說,網絡上關於某個法律問題的討論熱度,有時會成為立法機關關注的信號;而網絡司法公開的實踐,也在不斷挑戰和重塑傳統的司法程序。書中對於這些現象的細緻分析,讓我深刻體會到,在數字時代,法律的生命力體現在其與媒介的互動之中,而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
評分《媒介化法律:法律傳播研究》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意識到,法律並非隻存在於法庭和法律文件中,它早已深深地嵌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並且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各種媒介的力量得以傳播和顯現的。作者在書中進行的“法律的可見性”研究,對我觸動很大。過去,我可能隻關注法律本身的內容,而這本書則引導我去思考,法律是如何通過新聞報道、紀錄片、甚至大眾流行文化等各種媒介形式,被“呈現”給公眾的,以及這種“呈現”的背後可能存在的各種意圖和影響。書中對“媒體審判”現象的剖析,讓我開始反思,在信息傳播如此便捷的今天,公眾輿論的聲浪,是否會無形中影響到司法公正的實現?這種對法律傳播機製的深入挖掘,讓我對法律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全麵。此外,這本書也討論瞭法律在不同媒介形態下的“翻譯”問題,即法律文本如何被轉化為易於公眾理解的語言和故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失真或變形。這種跨媒介的視角,讓我意識到,法律的傳播遠不止是技術問題,更是涉及文化、社會和心理的復雜過程。
評分讀完《媒介化法律:法律傳播研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法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冰冷條文,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社會現象。這本書非常細膩地描繪瞭法律是如何通過各種媒介渠道滲透到社會肌理之中的。作者在梳理法律傳播的曆史演進時,讓我看到瞭從古代的口耳相傳、官方布告,到印刷術的普及,再到如今互聯網的爆炸式發展,媒介的變遷如何深刻地影響瞭法律的傳播效率和範圍。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法律的形象”在媒介中的構建。比如,通過影視作品中的律師、法官形象,公眾對法律職業的理解可能産生偏差,進而影響到對司法公正的期待。書中對一些經典法律題材影視劇的分析,既有趣味性,又不失學術深度,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曾經觸動我的熒幕故事背後的社會文化語境。此外,書中還觸及瞭數字時代下法律的“再媒介化”,即法律本身也在學習和適應新的媒介傳播方式,例如電子訴訟、在綫仲裁等,這些新的實踐形式,又會反過來影響法律規則的製定和適用。這種雙嚮互動、動態演進的視角,使得這本書的研究對象不再是靜態的法律文本,而是流動的、充滿生命力的社會實踐。
評分這本《媒介化法律:法律傳播研究》真的讓我耳目一新,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法律書籍枯燥乏味的刻闆印象。我原本以為會是厚重晦澀的法條分析,結果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將法律和媒介傳播這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領域巧妙地結閤在一起。作者深入探討瞭信息技術、社交媒體、影視作品等各種媒介形式如何影響法律的生成、傳播、解讀乃至於實踐。它讓我開始思考,原來我們每天接觸的各種信息,都在不自覺地塑造著我們對法律的認知。例如,書中關於“司法公開”在媒介時代的挑戰與機遇的討論,就非常引人深思。在過去,司法公開可能僅限於庭審旁聽,而如今,通過新聞報道、網絡直播、甚至是社交媒體上的討論,公眾對司法程序的瞭解和參與度前所未有地提高,這既帶來瞭透明度和公信力提升的可能,也伴隨著輿論乾擾、信息繭房等新的風險。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辨析這些復雜的關係,這種開放式的探討方式,反而激起瞭我更強烈的求知欲,讓我渴望去瞭解更多關於法律傳播的細枝末節。這本書的寫作風格也相當活潑,並非一味地堆砌理論,而是穿插瞭大量生動的案例,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