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版次:第1版
书号:7511869739
条码:9787511869739
图书名称:一个中国原则下岸关系和平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定价:45
作者: 葛勇平 著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 2015-12-1
内容
暂时无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一个中国原则是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法理前提
第一节中国台湾地位问题的提出
一、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台湾地位问题是国外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
结果
第二节中国国家和地区名号问题
一、“中华民国”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中华台北
四、中国国家名号分析
第三节一个中国原则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第四节一个中国原则的完整内涵
一、“九二共识”与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二、国际法视野下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三、国内法视野下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四、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认同
第五节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要求
本章小结
第二章历史因素——涉及台湾地位问题的国际文件及其效力
第一节1895年《马关条约》及其效力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二、《马关条约》的法律效力
三、《马关条约》中关于台湾地位问题的条款及其效力
四、结语
第二节1943年《开罗宣言》及其效力
一、《开罗宣言》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二、《开罗宣言》的法律效力
三、《开罗宣言》中关于台湾地位问题的条款及其效力
四、结语
第三节1945年《波茨坦公告》及其效力
一、《波茨坦公告》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二、《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
三、《波茨坦公告》中关于台湾地位问题的条款及其效力
四、结语
第四节1951年《旧金山和平条约》及其效力
一、《旧金山和平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二、《旧金山和平条约》及关于台湾地位问题条款的法律效力
三、结语
第五节1972年《上海公报》和1978年《建交公报》中的表述及其
效力
一、《上海公报》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二、《建交公报》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三、《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的法律性质及其法律效力
四、结语
第六节1982年《八一七公报》及其效力
一、《八一七公报》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二、《八一七公报》的法律性质
三、《八一七公报》的法律效力及其法律效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外部因素——美国干扰涉台事务及其对国际法原则的违反及责任
第一节美国涉台政策和行为可能涉及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一、三项重要文件中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二、禁止反言原则
三、不谋求霸权和势力范围原则
第二节美国涉台政策和行为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具体事例
一、杜鲁门政府的涉台政策和行为
二、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涉台政策和行为
三、卡特政府的涉台政策和行为
四、老布什政府的涉台政策和行为
五、克林顿政府的涉台政策和行为
六、小布什政府的涉台政策和行为
七、奥巴马政府的涉台政策和行为
第三节美国涉台政策和行为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原因
一、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军事因素
第四节美国涉台政策和行为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消极影响
第五节美国涉台政策和行为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法律后果
一、美国涉台政策和行为应承担的国家责任
二、如何理解现实中美国并未承担相应责任
第六节中国的应对之策
一、继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二、全面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三、继续推进中美关系的改善
四、继续深化有利于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交流与合作活动
五、加强中美国间立法机构的合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主权因素——中国国家主权权利的适当限制和发展
第一节国家与主权的概念及其关系
一、五种国家观
二、主权的概念
三、主权的构成和重要性
第二节国家主权权利的内涵与限制
一、国家主权在国内法和国际法上的内涵
二、国家主权原则
三、国家主权与国家主权权利的区别
四、国家主权权利的限制
第三节国家主权权利让渡理论
一、主权让渡理论产生的原因
二、主权让渡的概念
三、主权让渡理论的内容
第四节国家主权权利让渡实例
一、欧洲联盟成员国的国家主权权利让渡
二、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所体现出的主权权利让渡
三、香港特别行政区获得的高度自治权
第五节中国在岸关系中对国家主权权利的适当限制和发展
一、中国主权权利适当限制的理论基础
二、在对台政策中中国对国家主权权利的适当限制和让渡
三、主权让渡对中国主权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台独”因素——“台独”缺乏法理基础
第一节台湾“宪政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一、台湾“宪政改革”的背景
二、台湾“宪政改革”的影响
三、台湾“宪政改革”与“法理独立”的推动
第二节“宪改台独”的方式方法
一、“制宪台独”
二、“修宪台独”
三、“释宪台独”
第三节科索沃独立及其对“台独”的影响
一、科索沃独立概况
二、科索沃独立的合法性存疑
三、科索沃独立与“台独”比较
四、科索沃独立不构成对“台独”的支持
第四节台湾不享有分离权与民族自决权
一、问题的提出
二、台湾不享有分离权
三、台湾不享有民族自决权
第五节依法应对分裂国家行为
一、关于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适用
二、依据《宪法》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
三、依据《反分裂国家法》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
本章小结
第六章岸关系定位的合理选择
第一节岸关系定位争议
一、合法政府与叛乱团体关系
二、中央对地方关系
三、党关系
四、岸关系
第二节岸关系的共同认同点
一、政治认同与岸关系
二、国家认同与岸关系
三、文化认同与岸关系
四、中华民族认同与岸关系
第三节岸关系与朝鲜统一比较研究
一、朝鲜半岛分裂问题的原因
二、岸关系与朝鲜统一问题的相同点
三、岸关系与朝鲜统一问题的区别
第四节岸关系与德国统一比较研究
一、德统一简史
二、岸关系与德统一的历史相似性
三、岸关系与德统一的区别
本章小结
第七章深化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原则和步骤
第一节指导岸统一的宪政原则
一、“三民主义”有历史局限性
二、“一中宪法”和“宪法一中”仅在台湾地区发生效力
三、“一国制”是推动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指导原则
第二节台湾地区提出的岸整合路径
一、岸“一国府”论有危险倾向
二、岸“邦联”论违背一个中国原则
三、岸“共同体”论利弊并存
四、岸“共同市场”是最终走向统一的必经之路
第三节大陆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法律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法律机制的基本问题
二、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法律机制中的主要法规与协定
第四节构建岸合作框架法律机制的几次重要实践
一、“三通”打破岸隔绝是历史的必然
二、达成岸包机与空运协议
三、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显示协议进一步成熟
四、岸服务贸易协定在台审议风波
第五节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阶段性和实现步骤
一、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目标
四、实现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各种方法
五、实现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具体步骤
第六节促进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其他措施和建议
一、德国统一对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启示
二、签订岸和平协议
三、构建岸法制
四、重视中国国际私法对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作用
五、建设台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六、尽快实现对口领导机构合作交流常态化和机制化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面选用的色调沉静而富有质感,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却能一眼抓住视觉焦点。书名和作者名的字体选择也恰到好处,既有学术书籍的严谨,又不失现代审美。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细腻,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让人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排版清晰,疏密得当,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压迫。页眉页脚的设计也很贴心,方便读者随时定位。细节之处,如书脊的折叠度、封面的磨砂处理,都体现了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我尤其欣赏它采用的装订方式,能够平摊打开,方便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这一点对于我这样喜欢随时记录想法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总而言之,从书的外在呈现来看,它就散发着一种值得细细品读的学术气息,让人对即将展开的内容充满期待。
评分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而又极其重要的领域。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下,理解和把握“一个中国原则”对于任何一个关心地区和平稳定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而将这一原则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样一个目标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法律问题研究”,无疑是一项极具深度和价值的学术探索。我好奇书中会如何界定“和平发展”在法律层面的具体内涵,以及“一个中国原则”是如何在这些法律实践中发挥其基础性作用的。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两岸关系中那些隐而不显却又至关重要的法律脉络。
评分在阅读之前,我曾对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前沿性有所顾虑,毕竟“两岸关系”这一话题涉及的方方面面错综复杂,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瞬息万变的现实挑战。但当我开始翻阅,便被其严谨的逻辑和宏观的视野所折服。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将纷繁复杂的法律条文和政治现实梳理得井井有条。书中对于一些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的阐释,都显得尤为清晰透彻。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和平发展”这一主题的解读,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去构建和保障这种发展,这需要极高的理论站位和现实洞察力。我相信,这本书在这一点上一定会有独到的见解,能够为理解当下的两岸关系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其对现实问题的关照。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而是将目光紧紧锁定在“一个中国原则”这一核心议题之下,并以此为基点,深入剖析了现实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法律困境。想象一下,在海峡两岸持续的互动与交流中,必然会衍生出无数的法律问题,例如投资、贸易、人员往来、知识产权保护等等,这些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来规范。而“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岸关系政治基础,它在这些具体的法律实践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确保和平发展不被打破?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我相信这本书会在这方面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分析。
评分我对于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题目中所包含的“法律问题研究”这一关键词。在理解和分析复杂的国际政治议题时,法律的视角往往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提供一种更为客观、规范和可操作的分析框架。尤其是在探讨“和平发展”这一充满积极愿景的目标时,如何利用现有的法律框架,或者在必要时如何构建新的法律机制来加以保障,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一个中国原则”这一特定框架下,两岸之间可能出现的各种法律纠纷,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化解这些纠纷,最终服务于和平发展的大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