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 1
政 治 篇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完善 / 3
探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之道 / 17
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治理 / 20
掌握和运用现代社会治理规律 / 2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革命 / 27
中国梦也是法治梦 / 29
依法治国需要养成法治思维 / 31
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 33
以科学精神推进制度建设 / 35
重拾改革创新的动力 / 37
用更宽视野推进依法治市 / 39
对协商民主的一点再认识 / 41
权力的界限 / 45
传统权力与现代权力刍论 / 56
马克斯·韦伯*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 62
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探析 / 65
树立全面的发展观 / 75
人 大 篇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发展 / 81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85
与时俱进:变革社会中的人大制度完善 / 97
在光荣与梦想中推进人大制度完善发展 / 105
把十八大精神转化为人大工作强大动力 / 107
在改革全局中谋划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 110
为人大实践创新提供强大理论支持 / 112
人大的组织体系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115
正确认识和运用人大工作的特点规律 / 124
人大工作需要多一点思想性 / 126
以科学精神推进制度建设 / 128
进一步提高法律规则的制定水平 / 130
推进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结合 / 132
地方人大的立法空间 / 135
对新形势下地方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思考 / 143
以新思维推进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 152
人大监督权的定位与使用空间 / 154
人大监督:走向未来的沉思 / 156
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题工作报告对策研究 / 165
做好反映民意这篇大文章 / 176
筑牢人大工作的群众基础 / 178
忠实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 180
人大反映“三情”的基本情况与若干思考 / 182
做深做实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 / 194
新形势下代表工作的深化与转型 / 196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 200
代表书面意见处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 211
更好发挥会议在人大履职中的重要作用 / 222
以热情和智慧用好人代会资源 / 224
党组会议与主任会议的职能及其制度完善 / 226
人大工作应有更高的质量标准 / 233
增强人大在大局下工作的能力 / 235
加强人大对重大问题的分析研究 / 237
将人大调研不断引向深入 / 239
以发展的眼光正确把握和建设“三个一” / 242
建设高素质的人大工作者队伍 / 246
充分发挥人大工作班子的参谋助手作用 / 248
做好五年总结不是一件易事 / 250
在公开透明中汲取人大工作力量 / 252
试论地方人大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 254
发挥人大在上海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 262
建设和谐上海需要发挥人大作用 / 275
人大在创新转型中大有可为 / 277
谱写人大履职新篇章 / 279
哲 学 篇
哲学基本问题的真实涵义及其演变 / 283
哲学的出路 / 292
马克思的实践观新解 / 297
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论析 / 308
认真对待惯例 / 316
后记 / 319
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是大气磅礴且富有启示性的,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冰冷、抽象的“制度”概念,还原成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实践和选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制度演进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辩证思维,他没有将制度视为静止不变的雕塑,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不断呼吸、自我修正的有机体。在谈到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时,作者的笔触充满了同理心,他既肯定了先辈们的努力与智慧,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局限性,这种成熟的姿态非常难得。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获得了一种“清晰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稳定锚定的观察点。它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脚下的路,让我们不至于在迷雾中盲目摸索,而能以更清醒、更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带着一丝疑虑的,毕竟市面上关于这类宏大叙事的著作太多,很多都流于表面或陷入空泛的理论说教。然而,这本书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和罕见的批判性精神。作者似乎拒绝接受任何既定的教条,而是坚持从多个维度——社会学、人类学甚至心理学的角度——去解构和重塑我们对“制度”的理解。书中有些章节对权力运行机制的分析尖锐而透彻,直指人性的幽暗面,让人读完后不寒而栗,但又不得不承认其深刻的真实性。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议题时的平衡艺术,他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努力呈现不同观点的张力,并通过严谨的论证来推动思考的深化。这种不回避复杂性、直面矛盾的写作态度,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更优质的问题,促使读者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反思。
评分要评价这本书,我必须提及它的注释和参考资料部分,那简直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我通常习惯在阅读学术著作时交叉参考,而这本书的引文系统做得极其规范和详尽,每当作者提出一个有争议的观点时,你总能清晰地追溯到其思想的源头。这体现了作者治学的严谨态度,也极大地便利了像我这样有“刨根问底”习惯的读者。我甚至发现了一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冷门学者的著作,这对我后续的研究方向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启发。这本书更像是一张铺展开来的知识网络图谱,而不是一条单向的河流。它不仅回答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有力支撑,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环境的精妙剖析,让读者对现实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包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有品味了,那种沉稳又不失力量感的封面材质,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我最欣赏的是它内页的排版,字体大小和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展现出了对这个宏大主题的深刻洞察力,他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进入他构建的理论框架。我尤其喜欢他对历史脉络梳理的那种细致入微,感觉他像是带着我们穿越了几个世纪的迷雾,去亲眼见证那些关键转折点的发生。特别是关于早期思想家们如何看待权力制衡的论述,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使得整个论证过程极其扎实有力。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逻辑层层递进,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在跟随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探索一个复杂而迷人的知识迷宫。我感觉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浪漫情怀,将严肃的政治理论阐述得如此引人入胜,实在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非常“接地气”,但其思想的深度却丝毫未减。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朴素的词汇描绘最复杂的思想图景。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公众参与”的章节印象最为深刻,他没有用那些陈旧的、口号式的语言来空谈民主,而是深入到社区层面,分析了普通人在制度环境中的实际行为模式和激励机制,这种微观的观察视角为宏大的理论增添了鲜活的血肉。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为了一个田野调查者,亲眼目睹了理论在现实土壤中的生长与变异。更难能可贵的是,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慷慨激昂,鞭挞弊端;时而沉静内敛,娓娓道来,确保了即便是对政治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跟上思路,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