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品参数
商品名称: 经典胎教故事(手绘插图版)
开本: 24开
作者: 小宝贝早教课题组
页数:167
定价: 36.8
出版时间: 2014-10-01
ISBN号: 9787122216847
印刷时间:2014-10-01
出版社:化学工业
版次: 1
商品类型:图书
印次: 1
编辑推荐
1.选取中外经典故事,用经典传递爱与智慧,经典的东西总是有其深厚的底蕴,经久不衰有其道理。
2.国家美院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的画师手绘故事插图,给宝宝*好的艺术熏陶。
目录
上篇外国经典故事
童话故事
8 青蛙王子
10 卖火柴的小女孩
12 丑小鸭
14 豌豆公主
16 灰姑娘
18 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
20 小红帽与狼外婆
22 海的女儿
寓言故事
24 乌鸦喝水
26 富翁与鞋匠
28 田鼠与家鼠
30 狮子和老鼠
32 农夫与蛇
34 狐狸和山羊
36 狐狸和葡萄
神话故事
38 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
40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42 潘多拉的盒子
44 诺亚方舟
46 特洛伊的木马
48 宙斯与伊俄
50 狼与罗马城
智慧故事
52 阿基米德的智慧
54 牛顿的奇思妙想
56 聪明的小高斯
58 爱迪生智救火车
60 瓦特与蒸汽机
62 居里夫人
64 天才达?芬奇
励志故事
66 音乐神童莫扎特
68 小学徒富兰克林
70 爱幻想的小达尔文
72 福特的好奇心
74 机灵的贝尔
76 发明橡皮头铅笔的少年
78 乐观向上的罗斯福
下篇外国经典故事
童话故事
80 龟兔赛跑
82 猴子捞月
84 小马过河
86 “咕咚”来了
88 神笔马良
90 宝葫芦的秘密
92 小蝌蚪找妈妈
94 雪孩子
寓言故事
96 盲人摸象
98 刻舟求剑
100 三个和尚
102 亡羊补牢
104 东郭先生与狼
106 愚公移山
108 狼来了
神话故事
110 盘古开天地
112 精卫填海
114 夸父追日
116 女娲补天
118 嫦娥奔月
120 十二生肖故事
122 神农尝百草
124 牛郎织女
智慧故事
126 毛遂自荐
128 蔺相如完璧归赵
130 田忌赛马
132 华佗拜师
134 曹冲称象
136 诸葛亮巧施空城计
138 司马光砸缸
励志故事
140 勾践卧薪尝胆
142 苏秦刺股苦学
144 孙敬悬梁苦读
146 车胤囊萤夜读
148 匡衡凿壁借光
150 祖逖闻鸡起舞
152 李白持之以恒
成语故事
154 一鸣惊人
156 守株待兔
158 拔苗助长
160 掩耳盗铃
162 塞翁失马
164 如鱼得水
166 画龙点睛
内容介绍
《经典胎教故事(手绘插图版)》精选166个准妈妈和宝宝必读的中外经典故事,邀请美术高等学府美术教育专业的画手根据故事内容手绘插图,可以由准爸爸或准妈妈念给宝宝听,也可以作为宝宝出生后的早教启蒙书,有理论研究表明,宝宝对在妈妈肚子里就感受过的东西会有亲切感,更乐于接受,在阅读经典中传递爱与智慧吧!
此书既可作为美学胎教的素材,又可以让宝宝在出生后从大师作品开始美术启蒙教育。
另一本我近期拜读的读物,则完全走的是科学实证的路线,它对儿童大脑发育的各个阶段进行了非常详尽的科学解析。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该领域的专家,引用了大量的神经科学研究和对照实验数据。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把复杂的科学概念用相对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用“信息高速公路的铺设速度”来比喻早期语言和逻辑思维的建立。虽然阅读过程中需要一些专注力来消化那些数据和图表,但一旦理解了背后的原理,再去看日常生活中孩子的一些行为模式,就会豁然开朗。比如,为什么孩子在某个特定年龄段会对“为什么”这个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书里给出了清晰的生物学解释。这种基于证据的指导,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长节奏,而不是被网上的各种“育儿秘笈”牵着鼻子走。它教会我的是,理解“为什么”,比盲目“怎么做”更加重要,因为只有理解了底层逻辑,才能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境时,做出最适合的判断。
评分最近翻阅的一本教育类书籍,其风格与前面提到的那些侧重理论或科学的书籍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本“实战操作手册”,充满了可执行性极强的活动建议。这本书的主题是围绕“感官统合”和“动手能力”展开的,里面的每一个小实验或手工活动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年龄段和需要锻炼的能力点。比如,它会告诉你如何利用家里的厨房材料(面粉、盐、水)制作出不同质地的“感官泥”,并详细说明了搅拌和揉捏这个过程如何刺激孩子手部的精细动作和触觉输入。我特别喜欢它在设计活动时的包容性,很少要求家长必须购买昂贵的教具,而是强调利用身边的自然材料和日常用品。这对于我这种“月光族”家长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意识到,高质量的亲子互动不一定需要高昂的成本,真正重要的是父母愿意投入的时间和创造力,这本书完美地激发了我的实践热情。
评分还有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主要探讨的是家庭教育中的“代际影响”与“自我觉察”的关系。这本书没有直接告诉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将聚光灯打向了父母自身——我们是如何被我们自己的童年经历塑造的,以及我们无意识中的行为模式是如何不经意间传递给下一代的。作者通过一系列深入的自我反思练习,引导读者去剖析自己童年时期的情感需求是否被满足,以及那些未解决的“心结”如今投射在了对孩子的管教上。例如,如果我小时候因为犯错而被严厉指责,那么当我看到自己的孩子犯错时,我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重复当年的严厉。这种“看见自己”的过程是痛苦但极其必要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最好的胎教、最好的早教,其实都是从“父母自身的疗愈与成长”开始的,只有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平和、更完整的人,才能更好地接纳和引导孩子。
评分最近一口气读完了好几本育儿和早教类的书籍,其中有一本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充斥着生硬理论和枯燥说教的指南。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温和耐心的老朋友在跟你聊家常。我尤其欣赏它对于“早期习惯培养”的探讨,不是那种强硬的“必须这样做”的口吻,而是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日常互动中。比如,关于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书里没有空泛地说教,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一场小小的“搭积木坍塌事件”,作者如何引导孩子观察、接受挫败,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重新开始。这种细腻的观察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引导方式,让我感觉这本书真正理解了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挣扎与喜悦。它强调的不是培养出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如何陪伴一个“完整的人”健康成长,这种理念非常契合我目前对育儿的理解,读完后感觉心里踏实了许多,不再那么焦虑于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神童标准”。
评分说实话,我对于那些过度强调“天赋”和“早期输入”的书籍总是持保留态度的,而我最近读到的一本,恰恰旗帜鲜明地反对了这种“唯智力论”。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关注点完全放在了“情绪智力”和“韧性培养”上。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情绪世界的复杂性,它把愤怒、恐惧、嫉妒这些被视为负面的情绪,重新包装成孩子认识世界、适应环境的“信使”。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命名情绪的艺术”,作者建议父母不要简单地说“不许哭”,而是要帮孩子准确地指出他们正在经历的感觉——“你现在感到很生气,因为你的玩具被拿走了,对吗?”这种精准的情绪识别训练,对于建立孩子与自我感受之间的健康连接至关重要。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远比让他提前学会认字算术来得更有价值,因为它决定了孩子未来应对生活挑战的底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