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名称: | 英汉对照插图本 写给无神论者 |
| 作者: | {英}阿兰.德波顿 |
| 定价: | 48元 |
| ISBN: | 9787532765003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 |
| 开本: | 32开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4-9-1 |
| 印刷日期: | 2014-9-1 |
| 尽力去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不过是许多无神论者的兴趣所在,但是真正的问题不是在于上帝到底存不存在,而是在于一旦假设他不存在,人类将如何自处。《写给无神论者(英汉对照插图本)(精)》主题在于一个人即使是一个无信仰者,但是他也能发现宗教是有用的、有趣的并且给人带来安慰的。在这部刺激的完全属于作者的并且即将面临着争议的作品中,德波顿认为世俗的人们可以从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道德、艺术和教育等等领域中去学得一些东西。在这本书中,阿兰·德波顿尽力去淡化和消弥宗教中教条主义的一面,摄取了宗教中能够安慰怀疑论者当下思想的一面,让人们去感受美丽和睿智的东西。 |
| 阿兰·德波顿(Alainde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无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写给无神论者》(201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
| ; |
...
..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拓展思维边界的书籍,希望能找到那种能够重新审视我固有观念的文本。这本书的副标题提到了“世俗化用途的使用指南”,这个说法非常新颖。它暗示着,即使我们抛弃了神圣的信仰体系,宗教所提供的那些关于社群、仪式感和道德框架的功能,依然可以在世俗生活中找到替代品或者转化形式。我好奇作者会如何设计这个“使用指南”——它是否会涉及艺术、哲学、甚至日常的习惯,来填补精神上的空缺?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实际操作建议,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作品。如果它能提供一套工具箱,让我能够更有意识、更主动地去设计我自己的“意义系统”,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思想上的交流,更在于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优雅地面对存在的荒谬感,而不是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评分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跨越了文化和语言的障碍,英汉对照插图本的配置,这本身就说明了作者和出版方对跨文化传播的重视。我猜想,德波顿的文字风格,一向是那种带着人文关怀的优雅和清晰,这次面对一个如此敏感的话题,他会如何平衡这种风格和主题的严肃性?插图的作用是什么?是用来解释复杂的哲学概念,还是仅仅为了美化版面?如果是前者,我希望那些视觉辅助能够真正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将抽象的思辨具体化。我个人对这种跨界融合的表达方式抱有很高的兴趣,它打破了传统学术论著的沉闷感。阅读一本结构精巧、视觉引导清晰的书,本身就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尤其当内容又是关于探讨人类核心关怀的时候。
评分这本书的定位似乎非常精准,目标读者是那些已经“走出”了传统信仰,但又尚未完全找到替代支撑的人群。这群人往往在理性上接受了无神论的观点,但在情感上,面对死亡、苦难和不公时,仍然会感到巨大的失落和无助。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替代性的慰藉”。换句话说,它不应该只是告诉我们“神不存在”,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既然神不存在,我们应该如何存在”。这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引导,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人类的创造力、爱、艺术和科学,提升到一种近乎“信仰”的高度,成为支撑我们前行的精神支柱。如果读完这本书,我能对生命中那些不确定性抱持一种更从容、更富同情心的态度,那么这次阅读体验就是非常成功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倒是挺吸引眼球的,“写给无神论者”,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挑战和好奇心。我一直在想,一个专注于探讨宗教议题的作家,如何能以一种既不冒犯又引人深思的姿态,去和那些不信神的人对话。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会是那种枯燥的哲学论证,更可能是一种生活化的引导,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为你梳理那些关于信仰、意义和虚无的复杂情感。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拆解现代社会中宗教观念的残留影响,以及如何在缺乏传统信仰支撑的情况下,构建起个人的精神世界。毕竟,无论是信徒还是非信徒,我们都在追问同样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以及我们该如何度过这一生。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醒的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看不见”的力量如何塑造我们的日常选择,那它就值了。那种在理性和情感之间架起桥梁的尝试,尤其让人期待。
评分我对这位英国才子阿兰·德波顿的过往作品印象深刻,他总能将宏大的哲学命题巧妙地融入到我们熟悉的日常场景中去。所以,我预感这本书不会是那种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说教。相反,我期待他能用他标志性的、带着一丝自嘲和温情的笔触,来描绘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图景。无神论者面对的挑战,往往是如何在没有终极审判者的情况下,自我约束和寻找动力。我非常好奇,德波顿会从哪些历史、文学或者心理学的角度切入,来构建他关于世俗道德和个人责任感的理论框架。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种成熟的、不带怨气的“不信”的态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宗教的批判层面,那它就真正触及了现代精神困境的核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