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
定价:55.00元
作者:赫尔曼·鲍辛格,户晓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495529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中涌现的见解,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有新鲜感。其中三个突出的观念是:民俗的非民族化、扩展化和商品化。他的大部分例证取自德国,但其描述和理论框架是普适于各地的。他的理论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内容提要
本书是鲍辛格的教授资格论文,初版于1961年,再版于1986年和2005年。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民间文化与技术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根本规律。因此,采取的是系统的和结构的(共时性)方法,而不是局部的、历史的(历时性)研究。作者从现象学角度考察民众主体的视域融合,分别从空间、时间和社会的层面具体分析了民间文化与技术世界相互制约和彼此影响的本质联系,在大的概念框架下组织并容纳了各种看似具体的经验材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复杂多变的现实图景。它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发现和启蒙,更是对普通民众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凸显和解放,也促成了民俗学从古代文化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当代日常生活的实践研究。
目录
作者介绍
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1926— ),德国的民俗学家和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家,1960—1992年任图宾根大学经验文化学研究所所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俗学从古文化研究转向当代日常生活研究的首倡者和重要推动者。著有《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民间诗歌”的形式》、《民俗学:从古代研究到文化分析》等书。其中*开创性的学术著作《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已被译成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日语和韩语等多种文字。鲍辛格对民俗学的传统领域即民间叙事和方言也有深入的研究,曾担任《童话全书》的主编。1993年获得马堡大学的“格林兄弟奖”,2009年被授予“巴登-符腾堡州杰出贡献勋章”。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社会学领域充满热情的学生,我对任何能够揭示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书籍都非常感兴趣。《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这个书名,点燃了我对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度思考。我一直认为,社会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技术、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演化。民间文化作为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技术时代的生存状态,无疑是理解当下社会变迁的一个关键视角。我非常期待本书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分析技术发展对民间文化产生的系统性影响。例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是否加剧了不同地域、不同社群之间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又或者是否带来了新的文化鸿沟?书中能否探讨一些理论框架,来解释技术与民间文化之间复杂的互动机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严谨的学术视角,去分析和理解当今社会中民间文化的复杂性,以及它在技术驱动下的未来走向,帮助我构建更全面的社会文化认知体系。
评分阅读《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这个书名,让我想起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过年的场景。那时候,年夜饭桌上的故事、窗户上的剪纸、庙会上的社火,都是我心中最深刻的民间文化印记。而如今,这些场景似乎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手机屏幕上的各种资讯和娱乐。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有一种想要找回那种失落的温暖和集体记忆的冲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民间文化”的?它仅仅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载体,还是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情感、价值观和社群联系?在“技术世界”这个更加扁平化、去中心化的传播环境中,这些情感和联系是否还能维系?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一些感人的故事,关于那些在技术浪潮中坚守传统的人们,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让民间文化在新的时代里继续流淌。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些答案,关于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连接那些传统的情感和文化根脉,并且用现代的方式去传承它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深沉而内敛的感觉,书名“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更是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很感兴趣,尤其是当它与飞速发展的科技碰撞时,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我曾经在一次旅行中,偶然看到一些老艺人在城市角落里,用最传统的技艺制作着古老的物件,周围是闪烁着霓虹灯的摩天大楼,那种强烈的视觉对比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这本书似乎就能解答我心中的疑惑:在信息爆炸、虚拟世界无处不在的今天,那些代代相传的民间技艺、口头传说、习俗节庆,它们是否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它们又是如何在这种新环境中被 reinterpret、被传承,甚至是焕发新生?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深入探寻那些隐藏在冰冷数据和代码背后的温情与智慧,去发现那些古老符号在数字时代的意义嬗变,去理解技术如何成为民间文化的“放大器”或是“颠覆者”。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能包含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民间文化的生命力,以及它与技术之间复杂而有趣的关系。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个关于古老传说改编的短视频系列,里面的画面和音乐都充满了浓郁的传统韵味,但讲述方式却非常现代,配以精良的特效,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这让我不禁思考,传统的东西在新的技术包装下,究竟是获得了新生,还是被过度消费、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这个书名,恰恰触及了我心中的这个疑问。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技术世界”和“民间文化”的?在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界定技术对民间文化的影响,是积极的融合,还是消极的取代?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是如何借助新的技术平台得以复兴;或者某个传统的节日习俗,是如何在虚拟现实中被重新演绎,并且引发了新的社会反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启发,让我理解如何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能守护好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找到一种平衡的发展模式。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变迁有着敏锐洞察力的研究者,我一直关注着文化与科技的互动。当我在书店看到《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这本书时,立刻被其主题所吸引。我一直认为,民间文化并非是静态的历史遗迹,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的活态文化。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并与主流文化、甚至新兴技术产生深刻的联系。我尤其好奇,在当前这个高度互联互通的时代,传统的手工艺、口头文学、民间信仰等,是如何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数字档案等技术手段,获得新的传播渠道和表现形式的。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技术赋能”的过程,揭示技术如何改变了民间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和接受方式?我关注的是,技术是否带来了民间文化的同质化,还是催生了更多元的表达?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来衡量技术对民间文化价值的影响?我期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当下社会中民间文化的复杂生态,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