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 9787549552900

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 97875495529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赫尔曼·鲍辛格,户晓辉 著
图书标签:
  • 技术社会学
  • 数字文化
  • 网络文化
  • 媒介文化
  • 文化研究
  • 科技与社会
  • 民俗学
  • 社会学
  • 文化人类学
  • 流行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九月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52900
商品编码:2853699453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

定价:55.00元

作者:赫尔曼·鲍辛格,户晓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495529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中涌现的见解,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有新鲜感。其中三个突出的观念是:民俗的非民族化、扩展化和商品化。他的大部分例证取自德国,但其描述和理论框架是普适于各地的。他的理论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内容提要


本书是鲍辛格的教授资格论文,初版于1961年,再版于1986年和2005年。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民间文化与技术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根本规律。因此,采取的是系统的和结构的(共时性)方法,而不是局部的、历史的(历时性)研究。作者从现象学角度考察民众主体的视域融合,分别从空间、时间和社会的层面具体分析了民间文化与技术世界相互制约和彼此影响的本质联系,在大的概念框架下组织并容纳了各种看似具体的经验材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复杂多变的现实图景。它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发现和启蒙,更是对普通民众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凸显和解放,也促成了民俗学从古代文化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当代日常生活的实践研究。

目录


作者介绍


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1926— ),德国的民俗学家和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家,1960—1992年任图宾根大学经验文化学研究所所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俗学从古文化研究转向当代日常生活研究的首倡者和重要推动者。著有《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民间诗歌”的形式》、《民俗学:从古代研究到文化分析》等书。其中*开创性的学术著作《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已被译成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日语和韩语等多种文字。鲍辛格对民俗学的传统领域即民间叙事和方言也有深入的研究,曾担任《童话全书》的主编。1993年获得马堡大学的“格林兄弟奖”,2009年被授予“巴登-符腾堡州杰出贡献勋章”。

文摘


序言



《技术浪潮下的乡愁: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的重生》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智能手机的普及到虚拟现实的兴起,无不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交流方式、娱乐习惯乃至思维模式。然而,在这股席卷全球的技术浪潮之下,一种古老而温暖的力量——民间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机遇。 民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信仰、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从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传说,到精雕细琢的剪纸、刺绣,再到古朴动人的戏曲、民歌,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工艺和习俗,无不展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魅力。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根基,是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古老的技艺无人继承,鲜活的传说逐渐淡忘,热闹的庙会日益冷清,这些都成为困扰我们文化传承者的难题。我们不禁要问:在技术主导的未来,我们是否还能留住这份宝贵的乡愁? 幸运的是,技术并非总是与传统文化对立。事实上,科技的发展也为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古老的艺术得以突破地域的藩篱,触达更广泛的受众。数字技术使得民间故事、传说可以通过更加生动、多元的方式呈现,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出现,更能够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体验,让非遗艺术“活”起来。 本书并非要讲述科技如何取代民间文化,而是深入探讨在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民间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我们将一同走访那些坚守传统、拥抱变革的民间艺人、文化传承者,聆听他们在新技术驱动下的创新实践。 本书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时代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探讨如何利用短视频、动画、播客等新兴媒体平台,将那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全新的形式传播。我们会看到,当嫦娥奔月的故事通过二次元动画呈现,当牛郎织女的传说被改编成富有现代感的短剧时,它们如何重新点燃年轻一代的好奇心与认同感。 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传承与活化: 深入研究如何运用3D建模、VR/AR技术,记录、复原和展示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例如精美的苏绣、古老的木版年画、复杂的泥塑工艺。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线上课程、虚拟博物馆,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和体验这些精湛的技艺,甚至吸引他们成为新一代的传承者。 民间音乐与戏曲的跨界融合: 关注传统戏曲、民歌如何与电子音乐、流行乐坛进行碰撞与融合。我们会发现,当古老的京剧唱腔被赋予现代节拍,当经典的民歌旋律被编织进电子舞曲时,它们如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吸引不同年龄层的观众。 民间工艺的电商化与品牌化: 剖析民间手工艺品如何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我们将探讨如何帮助传统手工艺人提升产品设计、包装和营销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上的回报,从而更有动力去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技艺。 民间节庆与民俗活动的科技赋能: 探讨如何利用直播技术、线上互动游戏等方式,将传统的民间节庆活动(如春节庙会、端午龙舟赛、中秋赏月)以更加新颖、参与度更高的方式呈现。在疫情等特殊时期,科技更成为了维系这些传统习俗不断传承的重要纽带。 民间文化的数字叙事与身份认同: 考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民间文化如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数字空间中被重新构建和解读。我们将探讨,当人们通过网络接触到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化时,他们如何重塑和强化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如何在虚拟社群中找到归属感。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图景:民间文化并非是凝固在历史中的化石,而是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活态文化。在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映照下,它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既要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和浅薄化,更要积极拥抱技术为民间文化注入的新活力。 本书不是一味地歌颂技术,也不是一味地怀念过去,而是试图在中西方的技术发展趋势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展现两者如何相互激荡,共生共荣。它将带领读者一起思考,在科技日益发达的未来,我们如何才能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忘我们深厚的文化根脉,让那份古老而温暖的乡愁,在技术世界中,以更加鲜活、更加动人的方式,继续流传下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学领域充满热情的学生,我对任何能够揭示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书籍都非常感兴趣。《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这个书名,点燃了我对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度思考。我一直认为,社会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技术、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演化。民间文化作为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技术时代的生存状态,无疑是理解当下社会变迁的一个关键视角。我非常期待本书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分析技术发展对民间文化产生的系统性影响。例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是否加剧了不同地域、不同社群之间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又或者是否带来了新的文化鸿沟?书中能否探讨一些理论框架,来解释技术与民间文化之间复杂的互动机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严谨的学术视角,去分析和理解当今社会中民间文化的复杂性,以及它在技术驱动下的未来走向,帮助我构建更全面的社会文化认知体系。

评分

阅读《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这个书名,让我想起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过年的场景。那时候,年夜饭桌上的故事、窗户上的剪纸、庙会上的社火,都是我心中最深刻的民间文化印记。而如今,这些场景似乎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手机屏幕上的各种资讯和娱乐。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有一种想要找回那种失落的温暖和集体记忆的冲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民间文化”的?它仅仅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载体,还是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情感、价值观和社群联系?在“技术世界”这个更加扁平化、去中心化的传播环境中,这些情感和联系是否还能维系?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一些感人的故事,关于那些在技术浪潮中坚守传统的人们,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让民间文化在新的时代里继续流淌。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些答案,关于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连接那些传统的情感和文化根脉,并且用现代的方式去传承它们?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深沉而内敛的感觉,书名“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更是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很感兴趣,尤其是当它与飞速发展的科技碰撞时,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我曾经在一次旅行中,偶然看到一些老艺人在城市角落里,用最传统的技艺制作着古老的物件,周围是闪烁着霓虹灯的摩天大楼,那种强烈的视觉对比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这本书似乎就能解答我心中的疑惑:在信息爆炸、虚拟世界无处不在的今天,那些代代相传的民间技艺、口头传说、习俗节庆,它们是否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它们又是如何在这种新环境中被 reinterpret、被传承,甚至是焕发新生?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深入探寻那些隐藏在冰冷数据和代码背后的温情与智慧,去发现那些古老符号在数字时代的意义嬗变,去理解技术如何成为民间文化的“放大器”或是“颠覆者”。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能包含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民间文化的生命力,以及它与技术之间复杂而有趣的关系。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个关于古老传说改编的短视频系列,里面的画面和音乐都充满了浓郁的传统韵味,但讲述方式却非常现代,配以精良的特效,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这让我不禁思考,传统的东西在新的技术包装下,究竟是获得了新生,还是被过度消费、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这个书名,恰恰触及了我心中的这个疑问。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技术世界”和“民间文化”的?在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界定技术对民间文化的影响,是积极的融合,还是消极的取代?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是如何借助新的技术平台得以复兴;或者某个传统的节日习俗,是如何在虚拟现实中被重新演绎,并且引发了新的社会反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启发,让我理解如何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能守护好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找到一种平衡的发展模式。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变迁有着敏锐洞察力的研究者,我一直关注着文化与科技的互动。当我在书店看到《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这本书时,立刻被其主题所吸引。我一直认为,民间文化并非是静态的历史遗迹,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的活态文化。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并与主流文化、甚至新兴技术产生深刻的联系。我尤其好奇,在当前这个高度互联互通的时代,传统的手工艺、口头文学、民间信仰等,是如何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数字档案等技术手段,获得新的传播渠道和表现形式的。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技术赋能”的过程,揭示技术如何改变了民间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和接受方式?我关注的是,技术是否带来了民间文化的同质化,还是催生了更多元的表达?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来衡量技术对民间文化价值的影响?我期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当下社会中民间文化的复杂生态,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