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装包括
和他的秘书们 ISBN:9787220098000
走近钱学森 ISBN:9787220098017
红色的起点:中国建党始末 ISBN:9787220098161
陈伯达传 ISBN:9787220098147
东方华尔街 ISBN:9787545520101
历史的绝笔 ISBN:9787220096600
历史选择了 ISBN:9787220092053
总定价:407元
编辑
◎政治秘书胡乔木和陈伯达、日常秘书田家英、生活秘书江青、机要秘书高智和罗光禄,追溯他们与的因缘际会和关系往来,提供了回忆、研究的一个特殊视角。
◎书中附有叶永烈经过多年考证写成的“37位秘书简介”,使读者对于的秘书们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叶永烈曾直接采访了陈伯达、高智、罗光禄,并采访了胡乔木夫人谷羽、田家英夫人董边以及众多的江青知情人,获得大量*手资料。
◎本书把他们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详实地记录了他们人生历程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生际遇和事业起伏,让读者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作为伟人秘书的他们的真实人生,认识主席秘书这个职业。
◎书中介绍了这些人是怎样给当秘书的,他们与的关系是怎样的,并以此为主线,钩沉秘书的人生起落与重大事件之关联,使读者从另一个侧面了解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思想变化,进而了解这一期间的中国和中国的历史命运。
内容
一生,任用过许多秘书。本书主要写了的六位秘书,即政治秘书胡乔木和陈伯达、日常秘书田家英、生活秘书江青、机要秘书高智和罗光禄,追溯他们与的因缘际会和关系往来, 提供了回忆、研究的一个特殊视角。
作者曾直接采访了陈伯达、高智、罗光禄,并采访了胡乔木夫人谷羽、田家英夫人董边以及众多的江青知情人,获得大量手资料。此外,书中附录作者对警卫团团长张耀祠、给讲诗文的芦荻的采访实录,同样对于了解、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末附有作者经过多年考证写成的“37位秘书简介”,使读者对于的秘书们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喜欢什么样的秘书?
◎如何选择秘书?
◎如何使用秘书?
◎的秘书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为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诞生到新中国诞生的红色历程;200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增订版)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的真实写照。《改变中国》是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采访记录。此外,还有《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一支笔—— 胡乔木》《走近钱学森》等。新著为长篇小说《东方华尔街》。
目录
写在前面
曾经是局秘书
也曾是“秘书”
在上海身兼国共两党秘书
从首任秘书谭政到末任秘书张玉凤
慧眼识人才
逐步形成稳定的秘书群
秘书胡乔木
章 来到身边
王若飞转达了的意见
为《解放日报》写社论
整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延安整风的日子里
读书成了和胡乔木的共同爱好
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二章 “一支笔”
随飞往重庆
为“二乔”断名
接二连三抨击蒋介石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
出任中宣部副部长
起草七届二中全会公报
第三章 新闻首脑
“工作很繁重,都堆在你的身上”
反反复复修改《共同纲领》
成为“新闻人物”
频频致函胡乔木
发表《实践论》的前前后后
每天指导着报纸工作
终于累得病倒了
第四章 “大手笔”
参与编辑《选集》
《中国的三十年》署名内幕
头绪繁多的种种兼职
在杭州起草《宪法》
第二次病倒
出任书记处候补书记
写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第五章 “大跃进”年代
在“不平常的春天”里
随出席莫斯科会议
擂响“大跃进”的战鼓
受到的批评
批罢“西尼”驳“东尼”
《人民日报》的“婆婆”
第六章 庐山风波
在庐山会议上大力纠“左”
终于摆脱政治危机
依然是政治秘书
离开了身边
第七章 “病中吟”
“一介书生”的种种“故事”
远离“阶级斗争”谈诗论词
“没有百忙”的“好事之谈”
又在追赶的步伐
写诗词使他和恢复联系
江青警告:“不许干扰主席工作!”
第八章 “”风雨
江青早已对他不悦
《海瑞罢官》的“黑后台”
和的后一次谈话
怀着深深的失落感迁出
神情木然地站在城楼上
北京邮电学院“盯”住了他
闯入胡宅大抄家
在“一月”的寒风中游街
的关照使他“免斗”
戚本禹的文章掀起大风波
意外地来看望他
足不出户 闭门闲居
随着的复出而复出
又一次“半点名”批判
秘书陈伯达
章 初任秘书
初来延安
引起的注意
与探讨中国古代哲学
担任秘书
抨击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
写《人民公敌蒋介石》
第二章 几番风波
搬入
跟随访问苏联
在莫斯科的日子里
“老鼠搬家”事件和《红罂粟》事件
参与编辑《选集》
起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进入政治局
主持《红旗》笔政
在郑州遭到痛斥
在庐山上弄错风向
参与起草人民公社“六十条”
批判“现代修正主义”
口授“二十三条”
起草《五一六通知》
第三章 “”大员
与江青一起为“”组阁
接管《人民日报》
和江青一起点火于北大
跃为第五号人物
主笔“十六条”
工作会议上的激烈斗争
为江青捧场
陈伯达的自杀闹剧
批斗刘、邓、陶
利用“七二○事件”大做文章
第四章 兵败庐山
跟林彪建立“热线”联系
起草“九大”政治报告的激烈争斗
与林彪密商
林彪发动突然袭击
为忙碌兴奋的
“翻车了,倒大霉了”
怒斥陈伯达
后一次求见
秘书田家英
章 志趣相投
差不多成了的“总管家”
与如切如磋、亲密无间
他崇拜正直刚烈的谭嗣同和林则徐
奉命做田家英思想工作的董边跌入爱河
结婚时他和她“约法三章”
第二章 的得力助手
他和毛岸英同龄,却成了毛岸英的老师
担任的秘书之后
入住
宣传思想
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第三章 “曲生何乐,直死何悲”
庐山上的政治风暴差一点把他推入深渊
成了江青和陈伯达的眼中钉
被安上“篡改著作”的罪名
逐出的命令使田家英心似刀绞
他悲壮地死于“永福堂”
历史终于发出公正的声音
秘书江青
章 “约法三章”
初识
调到身边工作
“约法三章”
终于和结婚
生了女儿李讷
变娇变骄了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
前往苏联疗养
第二章 染指政治
住进菊香书屋
出任“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
批判《武训传》 江青“露峥嵘”
又一次飞往苏联治病
对于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政治夫妻”
成为的秘书
机要秘书高智
章 的幽默
“两个半人”中的一个
为译电文
教他“开门见山”
羊肉泡馍的故事
第二章 “五大秘书”外的秘书
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很机灵
在的专列上
“奉命”去看舞剧《小刀会》
离别后高智“想坏了”
机要秘书罗光禄
章 紧张的工作
叶剑英调他到身边工作
的“换脑子”
机要秘书的工作够紧张的
第二章 他“表扬”了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窃听器事件”真相
倾听来自底层的真实声音
早期的秘书
井冈山上的秘书贺子珍
秘书古柏和曾碧漪
秘书童小鹏
有着“红色摄影师”的美誉
一丝不苟 严谨细致
说起的故事
通讯秘书李锐
93岁还去游泳
写作《同志的初期活动》
怎么成为秘书?
中了“状元”之后
在庐山摔了一个重重的跟斗
漫长的苦难生活
“关怀莫过朝中事”
附录
警卫团团长张耀祠
庐山浓雾,以灯为座车引路
17岁那年,他就在瑞金为站岗
专列“九一三”前夕的惊险经历
不愿化装戴墨镜、戴大口罩
不理“洋规矩”
喜欢老实人
他向报告去世的噩耗
常常“连续作战”
透露拘捕江青的实情
永远怀念
读讲诗文的芦荻
遴选工作在悄然进行
忽地要她为北大党委“讲课”
夤夜去见
亲眼目睹嗜书如痴如醉
知道她的身世
她请谈《水浒传》
姚文元居心叵测借题发挥
在大寨她与飞扬跋扈的江青相遇
在流言蜚语面前她保持沉默
她终于打破多年的沉默
的37位秘书简介
暂无内容介绍第一段: 读完《叶永烈(全7册)》,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叶永烈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多产的作家,其作品的广度和深度令人惊叹。全套七册书,每一本都像一部精心打磨的史诗,带领我穿越时空,亲历那些塑造我们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无论是对科学探索的执着,还是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亦或是对人物命运的细腻描摹,都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我尤其被书中对科学精神的弘扬所打动,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科学家的坚守与智慧,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澎湃的动力。同时,书中对历史事件的考证和梳理,也让我对许多曾经模糊的记忆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叶永烈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态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套书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次深入理解国家发展历程的绝佳机会。
评分第二段: 《走近钱学森》这本书,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一次灵魂的对话。我一直对钱学森先生充满了敬意,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人,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的挣扎。我被他身上那种“国家需要,我必前往”的赤子之心深深震撼,也为他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强大内心和卓越智慧所折服。书中对他海外求学、回国历程以及“两弹一星”等重大科研项目的艰辛付出,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深刻理解了“科学泰斗”的称号背后,是怎样非凡的付出和牺牲。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故事,更是中国科技自强自立精神的缩影。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伟大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不懈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评分第三段: 《红色的起点》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启迪。这本书以一种非常鲜活、生动的方式,描绘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年轻的革命者,怀揣着对民族前途的无限憧憬,在黑暗中点燃革命的火种。书中对当时社会背景的铺陈,对各种思潮的交织,对先驱者们的理想与奋斗,都有着详实的记述。我惊叹于他们面对重重困难,依旧能够保持信仰的坚定,那种勇气和智慧,是穿越历史长河依然闪耀的光芒。读这本书,让我对“初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和平与发展。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次对革命精神的致敬。
评分第五段: 《东方华尔街》这本书,打开了我对金融世界的一扇窗。它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描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逻辑和商业世界的博弈。书中充满了智慧的对话、精彩的策略,以及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我看到了资本的逐利本质,也看到了金融家们的胆识与远见。无论是宏观的经济分析,还是微观的交易细节,都展现出了作者扎实的功底和敏锐的视角。读这本书,让我对“金钱的魔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对现代经济体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金融,更是关于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做出明智的决策,是一次关于商业智慧和生存法则的精彩演绎。
评分第四段: 《陈伯达传》这本书,是一次对复杂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阅读过程中,我始终被一种审视的目光所引导,试图理解陈伯达先生在那个年代的复杂角色和思想演变。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对错评判,而是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物,他的才华、他的野心、他的困境,以及他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也看到了权力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这本书让我反思,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个体的选择往往具有极其复杂的动因,理解这些动因,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历史。它是一次对人性、对权力、对历史的深度探索,让我对那个年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