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
定价:48.00元
作者:(美)孟久丽,何前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1080478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道德镜鉴》以跨学科的方式审视了产生于中国两千年的帝王统治期间的一种重要的图画艺术形式。古时的儒家学说经过后人和官方机构的注释和修改后成为了个人道德观念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在整个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精英阶层常常从历史、文学作品和时事中选取一些符合当时的意识形态的题材,并通过制作、赞助或者使用这类主题的绘画、以及在上面题字来规范不同的社会群体的操行。在此之前,中国艺术史中的这个领域从来没有被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作广泛的讨论或研究。
内容提要
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适当的交会点,是当今中国建筑师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台湾现代建筑思潮的“主舵手”,作者对六十年来台湾建筑界面对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所做的因应予以梳理、评析,对“传统”与“现代”的内涵作了精要的阐释,也将自己一波三折的心路历程娓娓道出,希望对多元社会中的年轻一代有所帮助。
目录
致中文读者致谢导言叙述性图画在中国的社会地位章 重划中国叙述性图画的概念第二章 早期叙述性图画和道德劝诫第三章 汉代以后叙述性图画的新策略第四章 叙述性图画在唐朝时期之样式的形成第五章 转折点和多种价值观的争鸣第六章 宫廷内的晚期叙述性图画第七章 宫廷外的晚期叙述性图画第八章 结语注释参考文献图版目录译后记
作者介绍
孟久丽(Julia K. Murray)是美国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1977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学位,1981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和考古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宋高宗与马和之毛诗图卷》。早年她曾先后在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和大都会艺术馆工作,后任教于威斯康星大学,现为威斯康星大学艺术史、东亚研究以及宗教研究荣休教授。
文摘
序言
《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同时也充满了艺术的张力。我理解的“叙述性图画”,应该是指那些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而是通过图像的组合、人物的动作、场景的设置,能够讲述一个故事,传递一种思想的作品。而“儒家意识形态”,则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因此,我猜测这本书会巧妙地将这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分析中国古代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体现儒家思想的叙事性图画,来展现儒家意识形态在中国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挑选诸如描绘历史典故、寓言故事、或是社会风俗的图画,然后深入剖析这些图画是如何在视觉层面,将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概念具象化、生动化,让普通民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比如,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图画,在诠释儒家思想上是否存在差异?又或者,这些图画在当时的社会教育、道德教化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艺术是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载体,又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对艺术的欣赏,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基因的探索。
评分当我看到《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这个书名时,我immediately被它所传达的“镜鉴”二字所吸引。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说法。我推测,这本书很可能是在借助中国古代的叙事性图画,为我们提供一面“道德之镜”,让我们能够反观自身,认识到儒家思想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规范的要求。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收录大量的经典图画,这些图画并非孤立的艺术品,而是被赋予了特定的叙事功能,用来诠释和传播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例如,描绘忠臣尽职的画面,或是展现孝子奉亲的场景,这些图像本身就带有强烈的道德指向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深入分析这些图画的艺术手法,是如何服务于其叙事和教化功能的。比如,人物的表情、服饰、环境的布置,甚至是色彩的运用,是否都在 subtly 地传达着某种道德信息?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探讨这些图画在历史上的流传和影响,它们是如何被用作教育工具,又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个“道德的博物馆”,通过古人的智慧和艺术,为我们提供一个审视和学习的平台,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刻地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
评分这本《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的书名一出,便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条更直观、更生动的途径来理解这些深奥的哲理。儒家思想,虽然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其文本往往晦涩难懂,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起来确实需要一番努力。而“叙述性图画”这个概念,则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图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直击人心。将复杂的儒家伦理通过生动的图画和叙事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无疑是一种极富创意的尝试。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收录一些古代的绘画作品,比如描绘“孝”道的二十四孝图,或是体现“礼”的朝会场景,并配以相应的解释和故事。通过这些图画,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儒家所推崇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体会古人在社会交往、家庭关系、个人修养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这些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之间的紧密联系,阐释图画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传播儒家思想的,以及这种图画叙事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认识儒家的新窗口,让我不再局限于文字的解读,而是通过视觉和故事,去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风貌和价值观念。
评分初次接触到《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这个书名,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一幅幅色彩斑斓、意蕴深远的中国古画。我猜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很可能是对中国传统艺术中那些承载着道德教诲的叙事性图画进行深入的解读与梳理。想象一下,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可能是《清明上河图》中市井百态的描摹,或是《洛神赋图》中飘逸出尘的仙姿,但更令我期待的是,那些直接与儒家伦理相关的图像,例如描绘君臣父子之道、兄弟和睦、夫妇相敬的场景。书中会不会详尽地分析这些画作的构图、人物的姿态、表情,以及背景的细节,来揭示其所蕴含的儒家思想?例如,一幅描绘“父慈子孝”的画面,会如何通过人物的眼神交流、动作幅度来传达其中的情感和道德要求?又或者,在一幅表现“尊师重道”的画作中,画师又是如何巧妙地运用笔墨,将对老师的敬意与学生的虔诚表现出来?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对艺术作品的表面欣赏,而是深入挖掘图画背后的意识形态根源,探讨儒家思想是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认同和行为规范。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次用眼睛和心灵去体悟儒家智慧的旅程。
评分《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这个书名,仿佛给我指引了一个探索中国古代道德观念的新方向。我理解中的“叙述性图画”,可能指的是那些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着故事情节和道德寓意的绘画作品。例如,中国的传统故事画,诸如“孔子问礼图”、“孟母三迁图”之类的,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叙事,而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诲,自然与儒家意识形态息息相关。我推测,这本书或许会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叙事性图画,然后对其进行细致的“解读”,就像一面镜子,通过这些图画,让读者能够“鉴照”出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处理图画与文字的结合。是纯粹的图像呈现,还是伴随着详尽的文字阐释?如果是后者,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画说明,而是深入的文化分析,探讨这些图画是如何在历史上传播儒家思想,是如何在教育后代、塑造人格方面发挥作用的。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儒家思想能够如此深入人心,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看”懂儒家的方式,让那些抽象的道德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让古人的智慧在现代读者的心中重新焕发光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