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J909、G120工程做法(建筑标准图集)—建筑专业
定价:125.00元
售价:81.3元,便宜43.7元,折扣65
作者: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组织编制
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8024216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22kg
05J909《工程做法》国家建筑标准图集包括室外工程、外墙饰面工程、室内装修工程、屋面工程、建筑涂料五方面,建筑各部分的工程做法及材料附表、附录。
图集内容符合当前国家节能、环保要求,按全国各气候分区、地质分布的特点,基本将民用建筑与一般工业建筑的常用做法编入图集,补充一些技术上成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体系的做法(如非粘土砖系列:烧结页岩实心砖、烧结页岩粉煤灰实心砖等;建筑涂料系统化;楼地面保温)。
内容丰富,查找索引方便。
总目录
总说明
总选用表
部分 室外工程
室外工程说明SW1
室外工程做法选用表SW3
台阶 SW5
坡道 SW12
散水 SW18
运动场地 SW22
小区道路 SW28
第二部分 外墙饰面工程
外墙饰面工程说明 WQ1
外墙饰面做法选用表 WQ3
清水墙、一般抹灰外墙面 WQ5
装饰抹灰外墙面 WQ6
外墙涂料外墙面 WQ9
合成树脂幕墙外墙面 WQ11
外墙饰面砖外墙面 WQ14
石材与其他板材外墙面 WQ18
第三部分 室内装修工程
室内装修工程说明 SN1
楼地面
楼地面分项说明 LD1
楼地面做法选用表 LD2
水泥混凝土楼地面 LD4
水磨石楼地面 LD11
地砖楼地面 LD15
橡塑合成材料楼地面 LD19
石材楼地面 LD20
涂层楼地面 LD24
木质楼地面 LD34
地毯楼地面 LD45
耐磨楼地面 LD47
耐腐蚀楼地面 LD49
防静电楼地面说明及构造 LD57
防静电楼地面 LD58
防油楼地面 LD64
不发火楼地面 LD68
采暖楼地面 LD75
室内运动场楼地面 LD82
其他类楼地面 LD87
保温楼地面 LD90
附录 LD92
踢脚
踢脚做法选用表 TJ1
水泥踢脚 TJ2
水磨石踢脚 TJ6
地砖及石材踢脚 TJ8
木踢脚 TJ11
各类卷材及板材踢脚 TJ14
特种涂层及饰面踢脚 TJ18
内墙饰面
内墙饰面分项说明及做法选用表 NQ1
内墙饰面做法选用表 NQ2
清水墙、抹灰刷涂料内墙面 NQ5
抹灰刷涂料内墙 NQ6
石材内墙面 NQ22
面砖内墙面 NQ27
装饰板内墙面 NQ50
壁纸内墙面 NQ60
软包内墙面 NQ62
吸声内墙面 NQ63
耐腐蚀内墙面 NQ69
顶棚吊顶
顶棚吊顶分项说明 DP1
顶棚吊顶做法选用表 DP2
抹灰刮腻子顶棚 DP4
抹灰刮腻子顶棚、涂料壁纸顶棚 DP7
涂料壁纸顶棚、保温吸声顶棚 DP8
保温吸声顶棚 DP9
大型纤维板材吊顶 DP10
方块型纤维板材吊顶 DP12
吸声吊顶 DP15
金属吊顶 DP19
织物张拉吊顶 DP25
第四部分 屋面工程
屋面工程说明 WM1
Ⅰ级设防防水层做法选用表 WM6
Ⅱ级设防防水层做法选用表 WM7
Ⅲ级设防防水层做法选用表 WM8
屋面做法选用表 WM9
卷材涂膜防水屋面 WM11
蓄水屋面 WM16
刚性防水屋面 WM17
架空屋面 WM18
架空屋面、人造草皮屋面 WM21
种植屋面 WM22
种植屋面、停车屋面 WM23
停车屋面 WM24
平瓦屋面 WM25
油毡瓦屋面 WM31
筒瓦、琉璃瓦、小青瓦屋面 WM33
金属板瓦屋面 WM34
金属板瓦屋面、板材屋面 WM35
加铺隔热膜瓦屋面 WM36
保温隔热层厚度计算说明和材料要求 WM37
居住建筑卷材、涂膜防水屋面保温隔热层厚度选用表 WM38
居住建筑刚性防水屋面保温隔热层厚度选用表 WM39
居住建筑种植屋面和蓄水屋面保温隔热层厚度选用表 WM40
居住建筑瓦屋面保温隔热层厚度选用表 WM41
公共建筑卷材、涂膜防水屋面保温隔热层厚度选用表 WM42
公共建筑刚性防水屋面保温隔热层厚度选用表 WM43
公共建筑种植屋面和蓄水屋面保温隔热层厚度选用表 WM44
公共建筑瓦屋面保温隔热层厚度选用表 WM45
尚无节能要求的其它建筑保温隔热层厚度选用表 WM46
各类屋面不同传热系数K的保温层厚度表(一) WM47
各类屋面不同传热系数K的保温层厚度表(二)、隔热膜用于屋面的热工性能表 WM48
第五部分 建筑涂料工程
建筑涂料工程说明 TL1
建筑涂料选用表 TL7
建筑涂料选用表 TL8
外墙涂料 TL9
外墙涂料、内墙涂料 TL10
内墙涂料 TL11
混凝土及抹灰面油漆 TL13
木材面油漆 TL15
金属面油漆 TL19
钢材面防火涂层构造 TL21
相关技术资料
相关技术资料
J909、G120工程做法(建筑标准图集)—建筑专业,这本书我是在一个朋友那里看到的,他是一名刚入行的建筑设计师,当时他在纠结一个阳台防水的处理细节,就翻到了这本图集。他跟我讲,这本书就像是建筑界的“葵花宝典”,里面收录了各种常见建筑构件的标准做法和详细节点图。比如,窗户的安装,从基层处理、嵌缝、打胶,到防雨、防风的细节,几乎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导,连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都写得清清楚楚。他特别提到,书中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比如地下室外墙防水、屋面保温隔热等,都有深入的讲解和优化方案,这对于新手来说简直是福音。他告诉我,他之前画图总是凭感觉,但看了这本书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够严谨。书中大量的图示和表格,让复杂的工程做法变得直观易懂,他现在画施工图时,都会参考里面的标准图集,这样不仅效率高了,图纸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他还在书里发现了一些他之前没接触过的先进工艺和材料,这对他开拓视野很有帮助。总的来说,他觉得这本书对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规范施工行为,以及提升设计师的专业能力,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是个对细节要求非常高的人,尤其是在自己动手装修房子的时候。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我在网上看到别人推荐了J909、G120工程做法(建筑标准图集)—建筑专业,说它里面有很多关于家居装修的实用内容,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下来。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将很多看似复杂的建筑施工工艺,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比如,我一直在纠结厨房的防水怎么做才做得好,看了这本书的图集,我才明白原来还有那么多的讲究,从地面找平,到墙角拉毛,再到防水涂层的厚度和施工遍数,都有明确的要求。书中对于水电管线的布置,也有很详细的图示,让我知道了哪些地方是承重墙,哪些地方可以开槽,避免了不必要的破坏。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在家居装修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漏水、开裂,都可能是因为没有遵循正确的施工步骤。这本书就像一个“装修指导手册”,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效果,并且知道如何去要求施工队伍,甚至在一些小地方,我自己也能动手去完成,非常有成就感。虽然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装修,但它里面关于建筑基础知识的内容,也让我对建筑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个在建筑工程领域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前辈,我见证了中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J909、G120工程做法(建筑标准图集)—建筑专业,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图集,更像是一部时代的记录,一部技术演进的里程碑。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很多工程做法都是凭经验,甚至有些是靠“手艺”。而这本书,可以说是将这些分散的、经验性的做法,系统化、标准化了。它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我可以看到,书中对一些传统工艺的优化,对新型材料的引入,以及对一些特殊工程,如高层建筑、超限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都有着非常详尽的阐述。它为我们这些一线工程师提供了最权威、最可靠的技术指导。每一次我打开这本书,都会有新的发现。比如,在抗震设防方面,它给出了不同烈度下的结构构造措施,这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再比如,在节能环保方面,它提出了很多先进的绿色建筑理念和施工方法,这符合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本书,是无数工程师智慧的结晶,是推动中国建筑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评分我是一名资深的建筑施工项目经理,手上管理着大大小小的项目有十几年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J909、G120工程做法(建筑标准图集)—建筑专业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在意,心想不就是一些画出来的图纸嘛,施工现场经验比什么都重要。但随着项目的推进,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复杂的设计节点,或者需要处理一些历史遗留的施工问题时,我开始频繁地翻阅它。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个通用的做法,而是结合了不同地域、不同工程类型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多种可选的解决方案,并且详细说明了每种方案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成本考量。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隐蔽工程细节上的严谨性,比如楼板裂缝的控制、管道穿越墙体的密封处理等等,这些地方稍有不慎就会带来巨大的麻烦。书中提供的图例非常清晰,包含了各种材料的性能指标、施工顺序、验收标准,甚至连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伸缩缝的处理、变形缝的设置,都给出了详细的图解和说明。我发现,很多时候施工队伍之所以出现问题,根源在于对标准做法理解不清。这本书就像一个统一的“语言手册”,让设计、施工、监理之间能够基于同一个标准进行沟通和评判,大大减少了扯皮和返工的几率。它为我们解决现场难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导,是项目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作为一个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老工程师,我对这份J909、G120工程做法(建筑标准图集)—建筑专业,可以说是又熟悉又感到新意。熟悉是因为,它里面列举的很多做法,都是我们这些年一路走过来,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经验结晶。比如说,对于一些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处理,书里的节点详图精确到了毫米级别,从钢筋的绑扎间距,到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再到养护的温度和湿度要求,都写得非常具体,这对于确保工程质量至关重要。但新意就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过去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它融入了近年来建筑行业的一些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新型的保温材料、防水卷材,以及一些绿色建筑技术,都给出了相应的标准做法。这对于我们这些传统工程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更新知识的机会。我经常会带着年轻的同事一起看这本书,指着图纸上的某个节点,告诉他们,你看,这个地方以前我们是怎么做的,现在有了新的材料,我们可以这样优化,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降低成本,还能提升建筑的整体性能。这本书就像一本活的教科书,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