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蒙古的宗教 | 作者 | 海西希,耿昇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藏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802538962 | 出版日期 | 2016-12-01 |
| 字数 | 页码 | 163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蒙古的宗教》着重讲述蒙古人中的和民间宗教、萨满教、在蒙古的传播,以及蒙古人的民间宗教及其万神殿。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序言 第1章 蒙古人中的和民间宗教 第2章 蒙古人中的萨满教 第3章 的传播 第4章 对萨满教的 第5章 蒙古人的民间宗教及其万神殿 1.长生天 2.天神(腾格里天神) 3.先祖之神:历史上的成吉思汗 4.作为创世神的神秘的成吉思汗 5.火神 6.白老翁 7.七老翁星和对星辰的崇拜 8.骑士之神 9.对土地和高地的崇拜 大事年表 参考书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蒙古的宗教》: 我们从这种传说中便可以看到,萨满教诞生于对先祖的崇拜。人世间的众生坚信自己需要先祖们强有力的庇佑。另外,先祖亡灵的附身、因兴奋而狂舞和性的颤抖,便是萨满教的表面标志。我们在有关布里雅特蒙古人的传说中也会发现同样的内容,那里的只是在很晚的时代,即前一个世纪的中叶,才与萨满教发生了争夺战。另外,在16世纪-18世纪各次相残杀的战争中,特别是在林丹汗(LidganKhan,1604-1634年)和噶尔丹(Galdan,1645-1697年)时代,南部的许多蒙古家庭和北部的蒙古人都逃向了布里雅特蒙古人地区。16世纪和17世纪时,南北蒙古人的许多宗教观念,都保留在布里雅特蒙古人的萨满教中了。 从18世纪开始,布里雅特人也居住在巴尔忽人(Bargha)的地域中。然而,布里雅特蒙古人的传说却说明,萨满教在发祥时代也具有一种类似的保护作用。所以,在一个有关豁里布里雅特人的翁衮(也就是一位守护神)的传说中,两姊妹用一头牛(也就是祭祀了一头牛)而医好了他们的一位患胃病的叔父①。在一位新人教的布里雅特萨满的誓词(这一点在1836年仍盛行)中,人们还在发誓:“我将前往某一个民族中去,我将帮助他们治病和对付作人之苦,以各种形式进行驱魔”②。一部布里雅特文史书把萨满教说成是一种艺术或方法,以此为手段而救度众生。然而,我应该于此说明以下事实:萨满们谋求这种援助,并不是因为这样做可以使他们来世在另一个世界中,或在近期的转生中,将此列入功德,而完全是为了在本世中为他人提供援助。因此,萨满教是一种与某一客体有关的宗教,其目标完全转向了过去与现在,它与未来的想象是格格不入的。如果对那些祈求萨满神和守护神的事务进行一番剖析,那就会使这一事实变得更加明显。布里雅特蒙古和南北蒙古的祈祷经文,均出自于近两个世纪,经文中都祈求保护神和萨满神,其目的完全是为了保佑世界上的具体事务。人们祈求他们赐给食物、.财富、狩猎物、、长寿、幸福、儿孙、和平、友爱和家庭幸福;人们还祈求萨满们的保护以对付痛苦、疾病、伤残、瘟疫、焦痂和毒蛇、死人和魔鬼、邪恶的鬼怪、敌人、奢欲和灾难。一种神常常被认为是某种特定疾病的主宰,它可以向人类提供援助以对付有毒的食物、马匹的疾病和牛的瘟疫。这种情况是因地而异的,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以这种事实而解释崇拜各种先祖的类别之起源。满足各种自然和经济的需要,并为此目的而保护财产之责,首先便落到了萨满们头上。我们从下列事实中可以发现一种决定性的证据:时至今日,也就是在近200年以来,在萨满教获得了的某些特点,或者是在喇嘛祈祷中接受了某些萨满教的习惯作法以后,除了民间宗教古代万神殿中一些不太显著的残留之外,人们为保护和维护同样的事务,仍在继续祈祷万神殿。神灵虽然变化了,但祈祷神的原因却未变。 …… |
| 序言 | |
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极具启发性的,它成功地打破了我过去对某一特定文化区域宗教观念的一些固化认知。通过作者的深入剖析,我开始从一个更广阔、更具动态的框架下去理解宗教信仰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和历史条件下被塑造、演变并适应新的环境的。它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观察方法,鼓励读者跳出单一的文化滤镜,真正去体会不同文明在面对终极关怀时的独特表达方式。这种思维上的拓展,远超出了单纯的历史知识积累,更像是一次对人类精神史的深度对话。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认知地图被重新绘制了,对于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理解,这种知识带来的“心智升级”感,才是最好的阅读回报。
评分这本书在学术态度上的严谨性,是令我最为赞赏的一点。它显然是建立在大量一手资料和细致考证的基础之上的,书中引用的参考资料和注释系统非常扎实可靠,这对于任何严肃的学术研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石。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性或多重解释的历史节点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和批判性思维,没有轻易下定论,而是倾向于呈现多种可能的解释路径,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思考。这种不偏不倚、力求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努力,让整部作品的客观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探讨”,这种谦逊而求实的治学精神,在当今的学术界中是尤为可贵的品质。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逻辑上的构建方式,它不像有些历史著作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史实和教义,而是呈现出一种清晰的、层层递进的脉络感。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逐步深入到具体信仰体系的内部肌理之中。作者巧妙地将历史演变、社会背景与宗教思想的核心概念交织在一起,使得抽象的理论不再显得枯燥难懂,而是变得鲜活且具有生命力。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不会让人产生“突然跳跃”的阅读障碍感。这种结构上的精妙安排,极大地降低了理解跨文化、跨时空复杂议题的门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较快地进入状态,并且保持持续的探究兴趣。
评分从阅读的体验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具辨识度的。它既保持了学术著作应有的精准和规范,又在不牺牲严谨性的前提下,融入了一些富有洞察力的文学色彩。不同于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腔调,作者的文字偶尔会流露出一种对研究对象的深厚情感和理解,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特别是描述某些仪式或哲学思辨时,文字的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准确传达复杂的思想内涵,又能激发读者的联想空间,让人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画面感。这种“可读性”与“专业性”的完美平衡,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专业人士,对于广大的文化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本值得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初次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的设计风格沉稳大气,那种深邃的色调似乎在暗示着内容的厚重与广博。纸张的质感也非常考究,翻阅时触感舒适,字体排版清晰易读,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看得出来,这是一本精心制作的学术著作,而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快餐读物。特别是考虑到它所探讨的主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这种严谨的外在表现形式,极大地增强了读者对其内容专业性的信任感。装帧的精良,无疑为这场深入的文化探索之旅拉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序幕,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期待,也愿意将它珍藏起来,而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