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 |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1-01 |
| 作者:唐浩明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80.00 | 页数:0 | 印次: 1 |
| ISBN号:978720907223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唐浩明文集:唐浩明评点曾国家书(套装上下册)》笔者从曾氏传世的1400百多篇家书中选取360余篇,在每篇家书之后附上笔者的评点:从曾氏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及时代背景入手,阐发信里信外诸多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试图与读者一道,深入一个人物的心灵世界,破译一个家族崛起的密码,并借此来触摸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笔者在选评的过程中,深切认识到曾氏家书之所以成为近世经典的原因。原来,这些文字,并非寻常的家人通信。
曾国藩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正好给我们以启示: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企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
曾国藩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值得借鉴之处。比如说,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他以病弱之躯在短短的六十年里,做了如许多的事情,留下如许多的思考,他的超常精力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头领,他白手起家创建一支体制外的团队,在千难万险中将这支团队带到成功的彼岸,此中的本事究竟有哪些?作为一个父兄,一生给子弟写信数以千计,即便在军情险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之际,仍对子弟不忘殷殷关注、谆谆教诲。他的这种非同寻常的爱心源于何处?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级官员,在举世昏昏不明津渡的时候,他能提出向西方学习徐图自强的构想,并在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加以实施。他的这种识见从何产生?所有这些,都是值得今人仔细琢磨的课题。
看透曾氏,*主要的方法是读他的文字,但曾氏传世文字千余万,通读亦不易,只能读其精华;其精华部分首在家书。
湖南省作协主席、湖南省版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名誉全国委员、岳麓书社首席编审。长期从事近。
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出版与历史川、说的创作。所编辑的《曾国藩全集》被美国媒体评为“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中国发射一枚新的导弹或卫星相比。
拟”.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多次获***文学大奖。
所著读史随笔集“评点曾国藩”系列广受,海内外文化界关注。
翰苑生涯
跻身六曹
湘军初期
守制家乡
再次出山
规复安庆
决战江陵
捻战失利
总督南北
曾氏于道光十八年第三次会试中式,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一等第三名,后由道光帝拔置为第二名,改翰林院庶吉土。庶吉士通过三年教习后还有一次考试,谓之散馆。散馆合格者留在翰林院,不合格者或改任县令,或分发各部。教习期间可留在北京,也可不留。曾氏未留北京,请假回湖南。这次来北京,系参加散馆考试。两个月后他通过了考试,被授职翰林院检讨,从七品衔,成为京师一名小官员。在京师,曾氏微不足道,但在曾家,他可是一个了不得的大人物。因为曾氏家族五六百年来从未有人与功名打过交道,这次一下子便出了个翰林,真可谓大大地破了天荒。
这封信是曾氏刚抵北京时写给父母的平安家信。他的父亲名叫曾麟书,号竹亭。曾麟书也是个读书人,但考运不好,一连考了十七次,考到四十三岁那年才录取个秀才。曾麟书一生以教蒙童为业,直到晚年才因儿子的地位而升为乡绅。曾麟书虽从未做过官,但因为是曾家**个秀才,也算是有脸面的人。不过,这位孜孜不倦于考试的蒙师可能真的平庸。曾氏为其父母写墓表时,对于父亲的一生,几乎乏善可陈,而其祖父,居然可以在稠人广坐之中,大声呵斥已为人父的这个长子。孝顺固然是孝顺,但性格懦弱、办事才干欠缺大概也是实在的。晚年,他曾自撰一副传颂甚广的联语:“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对联写得很洒脱,然在洒脱的背后,也透露出撰联者那种乏才又不遇的无奈和自嘲。
曾氏的母亲江氏比丈夫大五岁。她的性格与丈夫正好相反:刚烈、好强,且勤快能干。曾麟书夫妇共育有五子四女,曾氏为他们的长子。
信中所提到的儿子,即曾氏次子纪泽。曾氏结婚四年后于道光十七年十月生长子祯第,此子一岁多后与其小姑同时因染痘症而天殇。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纪泽降生。就在这一天,曾氏在隆重的祭祖鞭炮声中离家北上,次年正月二十八日抵京。从湖南湘乡到北京,途中走了八十多天,由此可见当年进京赶考之艰难。
曾氏在北京,*挂念的是诸弟的学业。长兄点了翰林,诸弟脸上自然有光,巴望自己早日中式之心也便更加急迫,对大哥的指点也便抱有更高的期盼。做兄长的自然于此责无旁贷,故一到京城,便急着要诸弟把近日所作诗赋寄来,好切实指导。
信的末尾,曾氏希望家里今后给他写信“以烦琐为贵”。这几个字充分体现了一个远方游子对家人的关心思念之情,即便后来妻儿迁到京师,曾氏仍希望时常看到来自家乡的絮絮叨叨、巨细皆备的书信。此中除开曾氏个人的亲情之外,也透露了另一层消息,即中国人浓厚的“根”的观念。不管到了哪里,即便是在京师贵为朝廷大员,或是在外乡成了千万富翁,他也会将所在地视为寓所,当作客居,他的家始终是那个遥远的世代祖居的地方,告老还乡、叶落归根总是游子*后的取向,这就是“根”的意念。“根”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联系的纽带,但“根”也大大地局限了中国人的视野、胸襟和开拓精神。
……
我对曾国藩一直抱有极大的敬意,但总觉得他的“道德楷模”形象有些遥远,难以企及。直到遇到了这套书,才真正拉近了我与这位历史巨匠的距离。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曾国藩内心世界的门。他没有刻意拔高曾国藩,反而细致地捕捉了家书中的那些“人味儿”,那些作为父亲、丈夫、儿子、兄长的真实情感流露。我能感受到曾国藩对于家人的深切关怀,他对于教育子女的良苦用心,以及他在日理万机之余,依然牵挂家里的点点滴滴。这些评点,使得家书的内容更加生动鲜活,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曾国藩。读完之后,我不再觉得他高不可攀,而是觉得他更像是一位值得学习的长辈。
评分这套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呈现了曾国藩的家书原貌,更借由唐浩明先生的独到评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审视和理解的视角。曾国藩的家书,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了他作为一位官员、一位父亲、一位丈夫的日常。而唐浩明的评点,则如同拨云见日,将这些寻常文字背后的深意一一展现。我特别欣赏他对曾国藩在文字运用上的考究,以及他对曾国藩心路历程的细致揣摩。他能够从细微之处洞察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并将其与当今的时代背景相结合,给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解读。读完后,我不仅对曾国藩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才能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对他的个人修养和家风建设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以前对曾国藩的印象,总停留在“中兴名臣”的刻板印象里,觉得他是个遥不可及的圣人。但读了唐浩明先生的评点,才发现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其实有着最真实、最朴素的一面。那些家书中透露出的絮絮叨叨,对儿子的叮咛,对家事的操劳,甚至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忧虑,都让我觉得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父亲和丈夫。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点醒了那些我之前可能忽略的细节,让我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曾国藩的智慧和担当。他并非无懈可击,他也有凡人的烦恼和困惑,正是这些,让他的家书更显珍贵,也让他的精神更加激励人心。翻开书页,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对话,感受他那跨越百年的情感与思想。
评分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曾国藩的书籍,但总觉得不够深入,或者过于学术化,让我有些望而却步。这套《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则完全不同,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曾国藩的思想和情感呈现在我面前。唐浩明先生的评点,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他巧妙地在原文和自己的解读之间穿梭,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我从中看到了曾国藩作为一位普通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是如何运用智慧和毅力去克服的。他的家书,不仅仅是写给家人,更是写给自己,写给后世。每一次翻开,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仿佛能与这位伟大的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汲取他身上的智慧与力量。
评分读完这套《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本“人生教科书”。曾国藩在书中反复强调的“勤”、“俭”、“恕”、“忍”,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贯穿了他一生的实践。唐浩明先生的评点,非常有见地,他不仅仅是解释字面意思,更是深入剖析了曾国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何会如此强调这些品质,以及这些品质在当下依然具有的指导意义。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曾国藩在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在逆境中保持定力的分析。这些家书,在看似平常的问候和叮嘱中,蕴含着深刻的为人处世之道。它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和淡然,如何去面对挫折,如何去爱家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