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作曲基本原理 |
| 作者: | (奥)阿诺德·勋伯格 ,吴佩华 译 |
| 定价: | 48.0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07-03-01 |
| ISBN: | 9787805533605 |
| 印次: | |
| 版次: | 3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阿诺德·勋伯格是奥地利*名作曲家,二十世纪 *有影响的音乐巨人之一,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开山鼻 祖。而这位作曲大师却没有受到过什么专业训练,全 凭自己的天赋自学成才。《作曲基本原理》是他的重 要作曲理论*作,没有繁杂的技术剖析和艰深的专业 词汇,从*为基础的传统技术手段和组织方式入手, 深入探讨如何处理实际写作中遇到的诸多技巧问题。 同时又以分析大量名家作品的方法贯穿全书,力图培 养学生分析各类音乐作品和独立解决各种技术困难的 能力。该书既适用于初学作曲的学生,又是一本深入 浅出地讨论作曲技术问题的基础读物。 |
| 目录 | |
绪论 编者前言 说明 部分? 主题的构造 章? 曲式的概念 第二章? 短句 ? 谱例说明 第三章? 动机 ? 动机的运用要求变奏 ? 动机由何构成 ? 动机的处理与运用 ? 谱例说明 第四章? 动机型的结合 ? 建造短句 第五章? 简单主题的构造 ? 一、开始写乐句 ??? 乐段与乐句 ??? 乐句的开端 ??? 属形式:补充的重复 ??? 谱例说明 ? 二、乐段的前句 ???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一些乐段的分析 ??? 其他名曲选例的分析 ??? 前句的构造 ? 三、乐段的后句 ??? 旋律方面的考虑:终止式轮廓 ??? 节奏方面的考虑 ??? 关于浪漫派作曲家的一些乐段的评述 ? 四、乐句的完成 ??? 谱例说明 第六章? 伴奏 ? 伴奏的可省略性 ? 伴奏的动机 ? 伴奏的类型 ? 声部进行 ? 低声部线条的处理 ? 伴奏动机的处理 ? 乐器的要求 第七章? 性格与情绪 第八章? 旋律与主题 ? 声乐旋律 ? 器乐旋律 ? 旋律与主题 第九章? 关于自我检验 ? 如何进行自我检验 第二部分? 小型曲式 第十章? 小三部曲式(A-B-A') ? 小三部曲式 ? 对比的中间段 ? 谱例说明 ? 上拍和弦 ? 再现部 第十一章? 非偶数、不规则、不对称的结构 第十二章? 小步舞曲 ? 曲式 ? 三声中部 第十三章? 谐谑曲 ? A段 ? 转调的对比中段 ? 练习形式 ? 再现部 ? 延伸、插段与小尾声 ? 尾声 ? 三声中部 第十四章? 主题与变奏 ? 主题的结构素质 ? 主题与变奏之间的关系 ? 变奏的动机 ? 变奏动机的产生 ? 变奏动机的应用与加工 ? 变奏中的对位 ? 为变奏打稿 ? 谱例126的说明 ? 一整套变奏的组织 第三部分? 大型曲式 第十五章? 大型曲式的各个部分(附属形式) ? 过渡段 ? 具有独立主题的过渡段 ? 从前面的主题发展出来的过渡段 ? 再过渡段 ? 副主题组 ? 抒情主题 ? 尾声 第十六章? 回旋曲式 ? 行板曲式(ABA与ABAB) ? 其他简单回旋曲 ? 再现部中的变奏与变化(正主题) ? 再现部中的变奏与改动(副主题组) ? 大型回旋曲式(ABA—C—ABA) ? 奏鸣回旋曲式 第十七章? 奏鸣曲快板(乐章的曲式) ? 奏鸣曲快板 ? 呈示部 ? 正主题(或正主题组) ? 过渡段 ? 副主题组 ? 加工部 ? 再过渡段 ? 再现部 ? 尾声 ? 结束语 附录 |
我一直认为“节奏”是音乐的骨架,但《作曲基本原理》却让我看到了它如何成为音乐的灵魂。《节奏与节拍》这一章节,彻底颠覆了我对节奏的认知。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解拍号和节奏型,而是将节奏上升到了“生命力”的高度。他用大量生动鲜活的例子,展示了不同节奏组合如何营造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从行进的坚定有力,到舞动的轻盈灵巧,再到沉思的舒缓悠长,都离不开精妙的节奏设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切分音”的运用,书中解释了切分音如何打破常规的强拍感,制造出一种蓄势待发、充满张力的效果。还学到了如何通过节奏的密度和疏密变化,来控制音乐的起伏和呼吸感。尤其是对一些非洲音乐和拉丁音乐中复杂节奏的剖析,让我大开眼界,认识到节奏的无限可能性。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节奏不是简单地把音符放在拍子上,而是要让它们“跳跃”起来,让听众感受到音乐的脉搏。
评分这本书的“和声篇”简直是打开了我音乐世界的大门!之前对和声的认知停留在简单的三和弦和七和弦,感觉就是一种静态的铺垫。但《作曲基本原理》却让我看到了和声的动态之美,它不仅仅是音符的叠加,更是推动旋律发展的强大力量。书中对于“功能和声”的阐述,我简直是如饥似渴地读下去。它详细讲解了主、属、下属等功能在不同调性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构建出跌宕起伏的情感曲线。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转调”的分析,它不是简单地给出转调的技巧,而是从音乐的心理感受出发,解释了为什么某些转调会带来惊喜,而另一些则会显得突兀。通过对不同时期作曲家(如莫扎特、勃拉姆斯)的和声运用进行对比分析,我深刻体会到了和声语言的演变和丰富性。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进阶的和声手法,比如使用挂留音、倚音、经过音等,这些技巧的运用,让我的音乐瞬间增添了许多色彩和深度。
评分天哪,我最近入手了《作曲基本原理》,本来是抱着学习一些基础理论的心态,结果完全被它的内容吸引住了,尤其是关于旋律构建的部分,简直让我茅塞顿开!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音程关系和乐句发展讲解得通俗易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分析了大量经典乐曲的旋律走向,从巴赫的赋格到肖邦的夜曲,再到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都做到了抽丝剥茧般的剖析。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规则,而是引导读者去体会音乐的逻辑和情感表达的微妙之处。比如,关于“动机”的展开,书中不仅仅介绍了对位和模仿,更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节奏、音高和时值的变化,赋予一个简单的动机无限的生命力,让它在乐曲中不断生长、演变,最终形成一首完整的作品。我还学到了如何巧妙地运用调性中心和模进,让旋律既有方向感又不失惊喜。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好听”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评分我必须夸一下《曲式结构》这一章节,这简直是为我这种“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初学者量身打造的“导航仪”!之前我写出的很多曲子,总感觉像是散落的珍珠,缺乏一条清晰的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作曲基本原理》这本书,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将各种常见的曲式进行了剖析,比如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等。它不仅仅是介绍了曲式的“骨架”,更深入地讲解了“骨架”上的“血肉”,也就是如何通过动机的发展、主题的对比、乐段的连接来构建一个完整而有逻辑性的作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了音乐的“戏剧性”是如何通过结构来体现的。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不同风格的乐曲作为范例,从古典时期的奏鸣曲到浪漫时期的交响曲,都做到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曲式带来的独特魅力。这部分内容真的让我对“写一首完整的歌”有了方向感,不再是无头苍蝇。
评分《配器法》这部分内容,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之前我一直觉得配器是一门非常神秘的学问,感觉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熟悉各种乐器的性能。但是《作曲基本原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配器的原理和技巧娓娓道来。它没有枯燥地列举乐器的音域和音色,而是从“声音的织体”这个更宏观的角度来讲解。我学到了如何根据不同的乐器组合,来创造出丰富的音响效果,比如如何巧妙地运用木管和铜管的音色对比,如何让弦乐的滑音为音乐增添一丝忧郁的色彩。书中对“乐器的功能性”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语言”,而配器就是用这些不同的“语言”来描绘出更宏大的音乐图景。我还学到了关于“音响平衡”的技巧,如何避免某些乐器被埋没,如何让整个乐队的声音和谐统一。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乐队的运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充满了尝试自己配器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