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年建筑史:1840—1949
:50.00元
作者:伍江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70-1-1
ISBN:9787560838953
字数:
页码:191
版次: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内容提要
暂无相关内容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我惊叹。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上海建筑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城市文明演进的生动教材。作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对1840年至1949年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内的上海建筑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研究。我欣赏书中对不同建筑类型,如住宅、公共建筑、宗教建筑等的详尽介绍,并且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轨迹。尤其是书中对建筑风格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涵的解读,让我对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它们仿佛在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而这本书,正是解读这些故事的钥匙。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激发了我对城市历史和建筑艺术的浓厚兴趣。
评分读罢此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眼目睹了上海这座“东方巴黎”的崛起与蜕变。作者以其精湛的文笔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将冰冷的建筑史描绘得有血有肉。那些曾经矗立在黄浦江畔的洋行大楼,不仅仅是西方资本的象征,更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见证。书中对不同建筑风格的解析,从古典主义到装饰艺术,再到现代主义,不仅让我领略了建筑的艺术之美,更让我窥见了时代审美意识的演进。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于建筑背后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比如租界制度如何影响了城市空间的布局,又比如民族资本的兴起如何催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实践。读到书中对一些已经消失的建筑的惋惜,我不禁对历史的无常生出感慨。这本书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具象的认识。
评分我被这本书所展现出的宏大叙事所深深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编年史家,将1840年至1949年这关键的一百年,以建筑为载体,娓娓道来。每一栋建筑,都成为了一个历史的注脚,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以及无数个体的命运。从开埠初期的简陋洋房,到十里洋场的摩天大楼,再到抗战时期的断壁残垣,这本书将上海的城市肌理,如同剥洋葱般一层层揭开。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例如,为何在某个时期,某种特定的建筑风格会盛行?这背后是否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经济发展,甚至是文化思潮有关?当我合上书页,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些建筑的轮廓,它们不再是静止的影像,而是鲜活的历史片段,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过去有了更加立体和生动的感知。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上海城市发展史的巨著,虽然我尚未有机会深入研读,但从其沉甸甸的重量和泛黄的书页间,我已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历史感。作者显然倾注了无数心血,对1840年至1949年这一百多年间上海的变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我尤其期待书中对当时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不同阶层生活的描写,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又如何在历史洪流中被塑造?那些宏伟的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它们背后一定承载着时代的精神、审美的变迁,甚至是一些被遗忘的故事。比如,书中是否会提及那些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它们是如何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上的?我脑海中浮现出外滩的那些老建筑,每一栋都有着自己的传奇,我想这本书定能解开我心中的诸多疑问。它不仅仅是一部建筑史,更是上海这座城市百年风云变幻的缩影,是对那个特殊时代的一次深度回溯,让我对那个年代的生活有了更具象化的想象。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上海这座城市的百年历史展现在我面前,而这份展现,并非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通过那些坚实的建筑,通过那些流动的线条和斑驳的墙壁,将过去的故事娓娓道来。作者对于1840年至1949年间上海建筑的细致描摹,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脉搏。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建筑故事,比如那些建筑的设计师、建造者,以及它们曾经的使用者。我想,每一个建筑背后,都隐藏着一段被时光打磨过的记忆,而这本书,便是挖掘这些记忆的宝藏。它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沉的情感连接,仿佛我与这座城市共同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