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法律文獻學引論
:46.00元
作者:田慶峰,何青洲,邢文艷編著
齣版社:中國政法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
ISBN:9787562055358
字數:300000
頁碼:29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標識:
編輯推薦
暫無
內容提要
由田慶鋒、何青洲、邢文艷編著的《中國法律文 獻學引論》共分為九章,主要對中國法律文獻學相關 基本理論進行初步探討, 對中國法律文獻學史進行初步考察,重點對中國先秦 至清代法律文獻的特點 及其整理工作進行較為係統的梳理與綜述,以期能夠 為初入理論法學研究殿 堂的學子提供一部入門的小書。本書不足之處,敬請 方傢批評指正。
目錄
前言
*章中國法律文獻學學科概論
一、中國法律文獻學的研究對象
二、中國法律文獻學學科屬性
三、中國法律文獻學的研究範圍與體係
第二章中國法律文獻學研究的曆史與現狀
一、正史、類書、政書、律學之法律文獻學成就
二、現代法律文獻學的研究成果述評
三、中國法律文獻學研究的特點與不足
第三章中國法律文獻學之基本範疇
一、法律文獻與法律文獻學
二、法律文獻載體
三、法律文獻的記錄
四、法律文獻的分類
五、法律文獻目錄前言
*章中國法律文獻學學科概論
一、中國法律文獻學的研究對象
二、中國法律文獻學學科屬性
三、中國法律文獻學的研究範圍與體係
第二章中國法律文獻學研究的曆史與現狀
一、正史、類書、政書、律學之法律文獻學成就
二、現代法律文獻學的研究成果述評
三、中國法律文獻學研究的特點與不足
第三章中國法律文獻學之基本範疇
一、法律文獻與法律文獻學
二、法律文獻載體
三、法律文獻的記錄
四、法律文獻的分類
五、法律文獻目錄
六、法律文獻版本
七、法律文獻整理
第四章綜閤類法律文獻整理概述
一、綜閤類傳世法律文獻
二、綜閤類齣土法律文獻
第五章先秦法律文獻的整理與利用
一、先秦法律文獻的特徵
二、先秦法律文獻整理概述
第六章秦漢魏晉南北朝法律文獻整理與利用
一、秦漢魏晉南北朝法律文獻的特點
二、秦漢魏晉南北朝法律文獻整理概述
第七章隋唐五代時期法律文獻整理與利用
一、隋唐五代時期法律文獻的特徵
二、隋唐五代時期法律文獻整理概述
第八章宋遼夏金元時期法律文獻整理與利用
一、宋遼夏金元時期法律文獻的特徵
二、宋遼夏金元法律文獻的整理綜述
第九章明清時期法律文獻整理與利用
一、明清時期法律文獻的特徵
二、明清時期法律文獻整理綜述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田慶鋒,男,漢族,1977年8月齣生,河南洛陽人,甘肅政法學院副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蘭州基地專職研究員、甘肅政法學院·吉林大學法學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員。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2項,在*核心期刊發錶論文多篇,研究專長為法史學、法律與宗教等。
何青洲,男,漢族,1979年12月齣生,甘肅慶陽人,甘肅政法學院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博士。“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蘭州基地專職研究員、西南政法大學人權教育與研究中心研究員、甘肅政法學院·吉林大學法學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員。參加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多項,在*核心期刊發錶論文多篇,研究專長為法理學、政治學法學理論、法律社會學等。
邢文艷,女,漢族,1975年6月齣生,河北石傢莊人,蘭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法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嚮為民商法學等,發錶學術論文多篇。
文摘
暫無
媒體推薦
暫無
作為一個對中國法律體係充滿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中國法律的“來路”和“去嚮”。法律文獻,在我看來,就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通過閱讀和研究法律文獻,我們可以窺見中國法律的演進軌跡,理解當下的法律實踐,並從中汲取智慧,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學術層麵的梳理,更能觸及法律文獻背後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因素。例如,某個時期的法律文獻,是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矛盾和政治訴求的?某個重要的法律概念,又是如何在中國語境下被理解和發展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對中國法律問題的更深層次的思考,讓我能夠將法律文獻的研究與對中國社會現實的理解相結閤,從而形成更全麵、更深刻的認知。這種宏觀的視角和對中國社會現實的關照,是我對一本關於中國法律文獻學著作的殷切期望。
評分一本厚重的書擺在書桌上,封麵上“中國法律文獻學引論”幾個字帶著一種莊重而嚴謹的氣息。作為一名對法律研究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梳理中國法律文獻發展脈絡、介紹其研究方法和重要成果的入門讀物。法律文獻,在我看來,不僅僅是枯燥的條文和判例,更是承載著曆史變遷、思想碰撞、製度演進的活態載體。我渴望理解這些文獻是如何被發現、被研究、被解讀的,它們在法律體係的構建和發展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特彆是中國這樣一個擁有悠久曆史和復雜法律傳統的國傢,其法律文獻的獨特性和研究的深度無疑是巨大的挑戰,也充滿瞭吸引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走進這個神秘而廣闊的領域,讓我能夠初步認識法律文獻的價值,掌握基本的文獻檢索和分析技巧,為我日後更深入的學術探索打下堅實的基礎。我期待著它能解釋清楚,法律文獻學究竟是什麼,它研究的對象是什麼,研究的方法有哪些,以及它對我們理解中國法律現狀和未來發展有何意義。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它宏大的敘事所吸引。作者似乎試圖勾勒齣一幅中國法律文獻的壯麗畫捲,從古代的法典、律令,到近代的立法與司法實踐,再到當代法學研究的文獻成果,都試圖囊括其中。這種全景式的展現,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幫助。我尤其關注的是,作者是如何處理曆史與現實的關係的。中國法律體係的現代化進程,是伴隨著大量西方法律思想和製度的引入,以及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揚棄與傳承而進行的。那麼,在這部文獻學的著作中,這種復雜的交織和演變是如何體現在文獻的發展和研究中的呢?我希望看到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法律文獻的細緻分析,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同時,我也對作者如何界定“法律文獻”這一概念感到好奇。除瞭官方發布的法律文本,哪些非官方的文獻,例如學者論著、法律評論、口述曆史等,也被納入研究範疇?這些文獻在法律發展中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對這些問題的解答,將極大地拓展我對法律文獻內涵的理解。
評分在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中,一本好的學術著作,不僅在於其內容的豐富性,更在於其思想的深度和方法論的指導性。對於“中國法律文獻學引論”這樣一門專門的學科,我更看重它是否能夠提供一套清晰的研究框架和有效的研究工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嚮我展示,法律文獻研究並非簡單的文獻堆砌或羅列,而是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批判性分析和係統性整閤。例如,在進行文獻檢索時,有哪些關鍵的數據庫和檢索策略?在解讀法律文本時,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和方法,以避免望文生義或斷章取義?在評估文獻的可靠性和學術價值時,又有哪些考量因素?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來闡釋這些研究方法,讓我能夠學以緻用,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對研究方法的清晰講解,將是我能否真正掌握法律文獻學這門學問的關鍵。
評分提到“引論”,我自然會聯想到它作為一門學科入門的基礎讀物。這意味著它應當具備一定的係統性和層次感,能夠由淺入深地引導讀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循序漸進地展開,從最基礎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問題。例如,在介紹法律文獻的種類時,是否能夠先區分其基本類彆,然後對不同類彆的文獻特點、産生背景、研究價值進行詳細闡述?在探討文獻的檢索與利用時,是否能夠從基礎的檢索技巧講起,再到高級的文獻分析方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構建一個清晰的知識體係,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逐步建立起對法律文獻學的整體認知,而不是感到零散和無所適從。同時,對於初學者來說,如何處理海量的法律文獻,如何在浩瀚的學術海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珍珠”,也常常是一個難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和指導,幫助我高效地進行文獻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